台灣儲能新兵熙特爾新能源公司,6月16日從興櫃轉創新板,以承銷價格每股新台幣149.5元正式掛牌上市。
「發展儲能才能讓綠電變成基載電力。」 熙特爾董事長林聖澤在掛牌典禮上表示,儲能的角色猶如綠電的保險,能夠儲存、放電,還可以消峰填谷,只有透過高效能的能源轉換及AI智能運作,才能變成企業可依賴的穩定電力,讓電網更具韌性。
熙特爾公司資本額5億元,在營運表現方面,2025年第一季營收達2.47億元,年增203.5%,毛利率飆至近63%,稅後純益7,468萬元,每股稅後純益(EPS)1.36元,今年5月單月營收突破1億元,年增幅達1793.64%;累計前五月營收達4.03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54.08%。
同時,熙特爾也透過三家轉投資子公司,讓它成為台灣少數能從設計、製造到運營一條龍輸出的儲能廠商,這包括專攻儲能安規認證的「雲熙國際認證」、進軍台電電力交易平台的「亞熙新能源」與製造MIT電池模組的「辰熙精密」,其中辰熙精密更獲得中租能源與宏碁(Acer)的投資支持。
儲能需求逐年攀升,熙特爾達成一條龍戰略布局
熙特爾成立於2017年,以電池研發起家,林聖澤與核心團隊已擁有逾20年的電池產業經驗,公司從一開始3人小團隊逐步壯大成近200人的儲能公司,面對儲能產業資金密集、技術門檻高的挑戰,熙特爾選擇走一條艱難的路「自主開發核心技術」。
林聖澤先前接受《數位時代》專訪曾表示,台灣若無自主技術,終究只能當代工廠,於是他在創業初期即堅持「技術內建」,自主設計能源管理系統(EMS)與電池模組,為了滿足在地化生產,決定為客戶量身訂做電池解決方案,透過從軟體到硬體一條龍的自有技術,完成一站式服務。
隨著全球AI、電動車與資料中心等需求急遽升溫,國際能源總署(IEA)預測2025年全球電網級儲能新增容量將達80GW,是2021年的8倍成長,同時,台灣資料中心也正加速於北上布局,顯示未來對於穩定電力的需求只會更迫切。
「儲能產業不是追求誰建立得最快,而是誰可以走得遠。」林聖澤說道,熙特爾追求的是長期戰略佈局,從標準化生產、模組化設計到AI優化調度,這些都不是短期財報會看得出來,但卻是儲能變成基載電力的必要基礎。
拿下全台最大電池模組產線,從台灣到加拿大打造儲能輸出力
在台中清水自由貿易港區裡,一座由舊製糖廠改建的工廠正在24小時輪班運作,這裡是熙特爾旗下子公司「辰熙精密」打造的全台最大自動化電池模組產線,年產量已突破600MWh。這條產線是熙特爾儲能一條龍服務的關鍵後盾,也是它能快速搶進大型除能案場的實力。
目前,熙特爾手握EPC儲能案場簽約225MW、電池模組1,550MWh、能源管理系統(EMS)簽約535MW,並具備625MWh的維運服務量能。直到今年,熙特爾的案場數量已達到至10座,遍佈新北、嘉義、雲林等地。加上,兩座位於高雄、各達100MW的E-dReg儲能案場今年已經正式動工,預計2026年上半年完工。
林聖澤形容「我們的成長不是靠一個單一項目,而是靠從電池到AI調度系統、再到案場維運的全鏈整合力。」除了台灣,熙特爾也展開海外布局,加拿大、日本等市場都在拓展中,透過在地化MIT製造與模組化設計,搶進全球儲能市場,預計2025年全年出貨突破1GWh大關。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