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者》說了什麼故事?拆解「護國群山」的前後今生:英雄,不一定都披著披風
《造山者》說了什麼故事?拆解「護國群山」的前後今生:英雄,不一定都披著披風

造山者》是一部舉足輕重的紀錄電影,它有那麼一點時事解題的功能、亦有站在「國家大事」去思索與憂慮的高度。因此本片除了可看之餘,更具備當代「科普」的深刻意義。

本篇將以四個面向,解析這部作品為何是當下所有科技人都不應錯過的關鍵影像。

當全球AI巨頭的CEO們絡繹不絕地來到台灣,當整個世界為了算力而瘋狂,我們正身處一個由晶片定義的時代。去年AI議題的狂潮言猶在耳,《造山者》的上映恰逢其時,它不僅是歷史紀錄,更是為當前科技熱議提供根源解答的一把鑰匙。

對於每日追逐技術突破與市場動態的我們來說,這部電影提供了一個從「為什麼」和「如何發生」的角度,去透視全局的珍貴機會。

《造山者》的類型跨越與英雄敘事

《造山者》的張力,源自於影片成功地將這群造山者塑造為獨具台灣色彩的「超級英雄」。在「群山」的意象下,這群半導體先驅猶如超級英雄。他們的超能力就如同今日的黃仁勳,能洞察未來、承受超乎常人的壓力、夜以繼日地將「矽」這個平凡的元素,轉化為撼動世界的算力基石。

因此,《造山者》完全可以被當作多部「超級英雄旅程」的集結來看待:那裡有投入研發、延延續火種的「鋼鐵人」群像;有高瞻遠矚、擘畫藍圖的「尼克·福瑞」(神盾局長);更有無數在生產線上、在實驗室裡,燃燒生命、守護製程的無名英雄。這不僅為觀眾提供了全新的觀影樂趣,也為台灣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根植於真實奮鬥的英雄敘事。

故事關鍵:盜火的普羅米修斯

台灣的半導體霸業,並非始於矽谷的車庫或創投神話,而是源於一場「盜火」行動。《造山者》生動地還原了四十多年前,台灣如何將一批頂尖人才送往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引進看似微小的產業火種。

紀錄片深刻描繪了這群「半導體普羅米修斯」,如何在資源與經驗俱缺的年代,將技術火苗培育成照亮全球科技業的熊熊烈火。這段歷史不僅是勵志故事,更解釋了台灣半導體產業重視紀律、效率與使命必達的文化基因從何而來,並奠定了日後成為全球電子產業「救市者」的基礎。

電影的核心敘事,跟隨著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的腳步展開。作為當年RCA計畫的關鍵成員與後來工研院的領導者,他的經歷本身就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縮影。《造山者》透過他的回憶,生動還原了那段資源匱乏、一切從零開始的草創年代。

史欽泰院長.jpg
史欽泰(右2)在特映會中表示:「每個人講到這段歷史都會掉眼淚,希望我們的年輕人,無論是工程師、學生還是年輕一代,都能繼續努力。」
圖/ 造山者臉書

觀眾將看到的不只是技術引進的過程,更是那一代工程師的集體寫照 :三班輪班制成為日常,為了追趕技術差距,無數工程師投入了被稱為 「夜鷹計畫」 的夜間研發,燃燒青春與肝臟,只為解決一個又一個棘手的技術難題。

宇宙觀設定:從政府到巨頭的史詩

科技產業的崛起,從來不是單一企業的獨奏。《造山者》最精采的篇章之一,便是清晰爬梳了政府、法人機構及指標企業之間,那段相輔相成的崛起史詩。影片揭示了當年政府如何以極大的魄力與遠見,力排眾議,為一個當時不被看好的「晶圓代工」(Foundry)模式鋪平了道路。

《造山者》清晰揭示,半導體產業的成功,是一項橫跨政黨輪替、數十年不動搖的國家級戰略。影片詳述了從設立新竹科學園區、動用國家發展基金點火投資,到扶植台積電、聯電等龍頭企業的完整政策脈絡。

其中,「群山計畫」的概念被生動呈現:以台積電這座主峰為核心,有策略地扶植周邊數百家提供材料、設備、化學品、設計服務的「群山」企業。這項長遠佈局,最終催生了全球獨一無二的產業聚落。

最終,台灣半導體產業與輝達(NVIDIA)這類IC設計公司形成了完美共生。當黃仁勳還在為GPU晶片找不到生產夥伴煩惱時,正是台積電的純代工模式給了他實現構想的機會。這段歷史深刻解釋了今日AI晶片為何如此依賴台灣。

技術執行與傳世意義:不只是歷史,更是產業教科書

《造山者》的價值遠不止於觀影的感動。它是一本極具實用性的動態產業教科書,影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晶圓代工、IC設計、封裝測試等複雜的產業鏈環節,做了清晰的介紹與梳理。

這部片透過「群山計畫」視角,讓觀眾看懂台灣完整的產業鏈結構:上游—IC設計: 以聯發科為首,形成充滿活力的設計創新生態。中游—晶圓製造: 以台積電為技術核心,是整個生態系的重力來源。下游—封裝與測試: 提供全球最頂尖的後段製程服務。

影片展示了這個「群山圍繞」的生態系如何高效運作,從設計到成品,所有環節在極短的地理距離內就能完成,創造了全球競爭者難以複製的時間與成本優勢。

觀影後,您將能更深刻地理解台灣為何能在這個領域制霸全球,並在報導輝達、超微、蘋果等科技巨頭時,不僅止於複述產品規格,更能洞察其背後與台灣供應鏈的命運連結。

呼應當代的寓言:全球命脈與地緣政治的憂慮

當全世界都在談論台灣的「矽盾」(Silicon Shield),《造山者》也毫不避諱地揭示了其一體兩面:它既是保護台灣的盾牌,也是全球最脆弱的阿基里斯腱。影片讓觀眾清楚地意識到,從手機、汽車到AI伺服器,全球數位文明的運轉,已高度依賴這座島嶼上生產的晶片。

這種極度的集中,使台灣成為地緣政治棋盤上最敏感的焦點,這也正是電影所承載的「國家大事」之憂慮。它向世界提出一個嚴峻的警示:台灣的穩定,早已不是區域問題,而是攸關全球科技文明能否持續前行的核心議題。

《造山者》的敘事最終回到了地緣政治。影片將歷史的長鏡頭,精準地對焦在近五年中美貿易戰的刀光劍影,從川普時代的關稅壁壘,一路延伸到今年三月,台積電總裁魏哲家走進白宮那極具象徵意義的一幕。

在AI成為時代顯學的今天,《造山者》引導我們從喧囂的表象回歸到堅實的根基。它是一部獻給台灣開創者的讚歌,更是一份遞交給全世界科技界的深度報告。而對於任何想真正理解當代科技權力格局的人來說,《造山者》都是一部必修的影像通識課。

延伸閱讀:台積電工程師的一天!6AM~10PM時程表一次揭曉,還有「台積電之歌」
晶片戰爭作者:台積電白宮記者會取得「非凡成功」!示警台灣半導體要注意2個人

本文不提供轉載

責任編輯:李先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華格納到華爾街:衛武營首度引進《羅恩格林》全本演出,看歌劇如何以創新文本顛覆觀眾想像?
從華格納到華爾街:衛武營首度引進《羅恩格林》全本演出,看歌劇如何以創新文本顛覆觀眾想像?

當一位聖杯騎士不再從天鵝船現身,而是身穿西裝、手持投資報告走進交易所,華格納筆下的經典劇作《羅恩格林》,也將不再只是19世紀浪漫主義的詠嘆,而是成為了一齣描繪信任、權力與資本遊戲的現代寓言。

這是場來自德國、落地高雄的文化轉譯。2025年秋天,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以下簡稱衛武營)將首度全本呈現華格納歌劇《羅恩格林》,並與德國萊茵歌劇院攜手,重現2014年的現代金融版製作。在這齣戲中,國王不再是王權象徵,而是破產銀行的大股東;羅恩格林則化身為挑戰體制的激進份子,在金權結構中重演信任的幻滅與理想的崩潰。

對衛武營總監簡文彬而言,這次的演出不僅是藝術合作,更是場文化創業的實踐與社會語言的提案,更讓外界看見歷經百年的歌劇作品,也能在創新與創意的包裝下以現代語言的文本與觀眾再次相遇。

Lohengrin_19_FOTO_HansJoergMichel.jpg
2014年德國萊茵歌劇院演出劇照©HansJoergMichel/Deutschen Oper am Rhein
圖/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把「權力神話」搬進當代系統,文本創新為傳統歌劇帶來新體驗

《羅恩格林》向來被視為華格納邁向「樂劇」形式的代表,更被譽為華格納浪漫主義歌劇巔峰之作。它既承襲了義大利歌劇的抒情美學,又預示華格納創建龐大音樂宇宙的野心。本次衛武營所引進的版本,則進一步打破了觀眾對時空的想像,將故事背景完全移轉至當代的金融體系。「這不是一場展演,而是一次經濟現實語言的對話,」簡文彬說。

在導演莎賓娜.哈特曼亨(Sabine Hartmannshenn)的筆下,《羅恩格林》巧妙的被轉譯成資本崇拜下的權力爭奪與人性博弈,從「華格納」到「華爾街」,這段以現代金融企業為舞台的設計,重構了聖杯神話與權力鬥爭的當代寓言,更淬鍊出華格納歌劇穿越時代的人性思辨與政治洞察,帶領觀眾在這個新的框架中重新解讀與詮釋《羅恩格林》這部文本。

Lohengrin_06_FOTO_HansJoergMichel.jpg
2014年德國萊茵歌劇院演出劇照©HansJoergMichel/Deutschen Oper am Rhein
圖/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簡文彬表示,文本創新是導演重新建構與觀眾的對話橋樑,這種創新多來自於導演的詮釋與語境轉譯,而非改寫原始劇本的本身。「以《羅恩格林》為例就只是把場景時空置換到現代金融業,」如此一來,不僅讓這個時代的觀眾能對文本有更多共鳴,也同時展現出文本的可塑性與多重演繹的各種可能。此外,在製作《杜蘭朵》的時候,導演黎煥雄也曾經把2014年的雨傘革命融入進去,凸顯出在文本不變的情況下,依舊能透過場景轉換、象徵符號與視覺語彙的操作,達到創新的效果,更是當代歌劇進步的另一種推力。

創新除了文本之外,簡文彬也分享到近年來在科技的發達下,不少歌劇表演也引進了數位工具,包括了以大型螢幕等作為輔助,不僅能讓觀眾的觀賞體驗更加沈浸之外,也少了大量一次性道具的製作,對於環境也更加友善。

20250519-036.JPG
衛武營總監 簡文彬
圖/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不只是引進經典好戲,更是培養在地文化生態的創新實驗

而此次《羅恩格林》採用授權重製了德國2014年的版本。簡文彬認為,這場合作的意義在於跨國制度、流程與觀念的移植與試煉。

「我們過去十年不斷與國際劇院合作,從導演選擇、製作調度到排練模式,都是雙向學習與文化翻譯。」簡文彬表示跨國合作是一種文化平台的經營模式,也是讓國際看見臺灣創作能量的機會,除了是引進國際經驗之外,更是為了培養我們自己的創作生態,而不只是重製一齣外國好戲。本次製作亦是標誌著南部歌劇觀眾成熟的重要里程碑。

《羅恩格林》是臺灣首次全本演出、總長達約280分鐘,期間僅有2次的中場休息,對表演技術、資源與觀眾耐力的要求都是極高。簡文彬強調,這是對臺灣歌劇製作能量與觀眾都是一次大考驗。但回首這過去十年衛武營的投入,不僅完成超過十部的跨國歌劇製作,也讓本地觀眾逐步養成欣賞長篇歌劇的習慣,衛武營也拓展出一批穩定觀眾群,並吸引許多首次接觸歌劇的南部觀眾,為本地藝文消費建立更堅實的文化土壤。

Lohengrin_18_FOTO_HansJoergMichel.jpg
2014年德國萊茵歌劇院演出劇照©HansJoergMichel/Deutschen Oper am Rhein
圖/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簡文彬形容這是一場「由蛋白區邁向蛋黃區」的文化養成策略,亦即從非核心觀眾拓展至忠誠支持者。「你必須先提供好的內容,觀眾才會願意投入。」而這份養成並非靠說教,而是藉由節目策劃、場館空間設計與藝術氛圍營造,引導觀眾一次次進場體驗,「只要他願意來,我們就有機會影響他。」此外,簡文彬也一直期待能透過努力打破藝術的門檻,讓藝術是真正成為在地社區的一部分。

「我不喜歡別人說藝術是殿堂,」簡文彬語氣堅定。他相信藝術不應是高高在上,因此自開館以來,衛武營就不斷嘗試讓民眾走進場館,並透過多樣節目、開放空間與公共鋼琴等規劃,鼓勵不同族群接觸表演藝術。榕樹廣場的公共鋼琴就是最好的例證,「誰都可以彈,無需門票也不需解釋。」

20250519-034.JPG
衛武營總監 簡文彬
圖/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用內容說服市場,讓藝術打破門檻滲透社區生活

或許《羅恩格林》的意義不僅是一齣經典歌劇在臺灣的首演,更是個公共文化場域如何透過當代表演語言,成為社會議題對話的載體。無論是跨國製作的制度創新、導演語彙如何進化為當代敘事工具,還是對觀眾結構的長線投資,衛武營就像是間文化初創企業,不斷嘗試用新的內容產品說服市場。「藝術不是立正,而是稍息。」簡文彬借用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老師曾說的一句話,來形容藝術的本質。特別是當人們在現實中疲憊奔波時,也許需要的不僅是一齣古典歌劇,而是種文化場域的召喚與安放,而當舞台內容正在與台下觀眾之間重新發酵時,創新、或許就是其中化學反應的最佳催化劑。

數位時代專屬優惠
華格納歌劇《羅恩格林》
9/4 ⇀ 9/7 衛武營歌劇院
購票連結:https://npacwwy.tw/en07tBZRv
85折優惠折扣碼:bnext85
選取票價及座位後,下拉折扣選項選取【巨思文化優惠代碼】方案,輸入優惠代碼【bnext85】,即可享85折特別優惠!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