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工程師的一天!6AM~10PM時程表一次揭曉,還有「台積電之歌」
台積電工程師的一天!6AM~10PM時程表一次揭曉,還有「台積電之歌」

在台灣,台積電有「護國神山」美譽,是優秀人才的應許之地,也是投資人的「全村希望」。但是對於不少外籍員工來說,神山近看卻是魔山,為什麼?

隨著公司全球化佈局加速,台積電獨特的企業文化與管理模式在國際舞台上引發了廣泛討論。《SEMI VISION》甚至就台積電工程師的生活型態撰寫專文,其描述在晶圓代工產業工作的生活十分單純好懂,就是 「只有工作跟睡覺。」

究竟,在台積電工作是什麼體驗?

外國員工如何評價在台積電的工作體驗?

一句話:十萬青年十萬肝

在美國匿名論壇Blind和職場評論網站Glassdoor上,台積電的評分僅有3至3.2顆星,單從受雇者取向的評分而言,略低於英特爾、德州儀器、三星電子等競爭對手。

但事實上不少網外國網友認為,台積電是一個適合學習成長的地方,甚至有美國員工在Reddit發文,將在台積電工作的經歷比喻為「參觀威利旺卡巧克力工廠」,認為這是難得的職業體驗;據《Rest of World》報導,一名在台受訓的美國員工Bruce表示,當初收到台積電招募訊息時,認為自己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工作機會。

然而,負面評價跟正面評價同樣突出,而外國員工最大的不滿,主要集中在工作與生活平衡方面。例如,有評論指出:「高層很官僚,對待員工態度不佳,只有會玩『政治』的人才能活得很好」;也有人表示「難以平衡工作與生活。」甚至有前員工一度表示「是地球上最糟的工作場所之一。」

最知名的回饋,莫過於這段來自台積電美籍離職員工的描述:

「台灣員工認為美國人速度較慢是因為技術能力較差,但我不相信這是事實。 台灣人對每一項任務都營造一種虛假的緊迫感,認真推動『你需要立即完成所有事情』的氛圍 。但對於想要擁有正常工作與生活平衡的人來說,這根本不現實。」

文化隔閡,可能比語言隔閡更嚴重

語言障礙是外籍員工在台積電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據了解,台積電內部主要使用中文和台語交流,因此美國員工不容易理解會議內容和同事談話。

例如,在台灣的Fab18廠接受培訓的美國工程師Bruce表示(與上文是同一位Bruce), 儘管理論上會有台灣夥伴協助翻譯,但夥伴們往往因工作繁忙而無暇幫忙,導致他不得不依賴Google翻譯度過一天。

此外,管理風格的差異也造成文化衝突。台灣員工習慣高工時和嚴格管理,認為這是台積電成功的關鍵;而美國員工則更注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對公司的階級制度和管理方式感到不適應。台灣員工形容美國人傲慢、鬆散、對命令常有意見,「很難讓他們做事」;而美國員工則認為台灣人試圖塑造美國人能力差、工作慢的印象。

事實上,台積電嘗試通過多種方式消除文化差異,包括放寬公司設備的網絡限制,允許美國員工使用Instagram、Spotify等服務;為台灣員工提供美國文化課程;建議主管用鼓勵代替批評、不要在公共場合對員工大聲斥責。還為外籍員工提供了搬遷支持、專屬新人培訓、學習中文補貼等支援措施。

就結果而言,日前傳出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第一座晶圓廠,試產的晶片良率比台灣同類型設施高出約4%,讓許多人非常驚訝。但不同國籍員工的工作衝突是否調解,仍有待觀察

回過頭來說,台積電的工作文化到底長什麼樣子?為何台美兩端的員工,在適應上有如此差別?

高工時、高強度、高壓力…台灣人為何撐得住?

不可否認的,台積電工程師的日常工作具有鮮明的特色——高壓力、高工時和高強度。許多工程師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週末也常需加班,還需24小時待命處理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

而由於台積電配發的公務手機鈴聲固定是「台積心靈捕手」,導致不少網友表示深夜聽到這段旋律簡直有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而上述這種工作模式,已經催生出「賣肝文化」的說法,即工程師犧牲健康換取工作表現,也有了「十萬青年十萬肝」這樣的網絡用語,反映了台積電員工在高壓工作環境下的生活狀態。

至於台灣人為何比美國人更能接受這種高壓文化?若總結台積電研發處長楊光磊的說法, 簡單來說就是台灣人更刻苦且服從性更高。

楊光磊受訪時曾說, 勤奮、尊重權威的儒家文化是台積電成功的關鍵。 具體來說,台積電甚至曾組建了「夜鷹計劃」24小時研發特別小組來加速製程開發。

台積電技術歷程.jpeg
在日夜研發之下,台積電目前3nm製程已進入量產。
圖/ 台積電官網

延伸閱讀:ChatGPT-4o LINE貼圖、風格漫畫怎麼生?4步驟教學一次看

台積電在台灣有多少廠房?

根據台積電官網與綜合媒體報導,台積電在台灣7縣市都設有廠房,至於員工人數,2024年底台灣員工人數約達8萬人,由於預計2025在台灣招募約8000名新進同仁,包括工程師與技術員,可以說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十萬軍」不遠了。

新竹

晶圓二廠(Fab 2)
晶圓三廠(Fab 3)
晶圓五廠(Fab 5)
晶圓八廠(Fab 8)
台積總部及晶圓十二A廠(Fab 12a)
晶圓十二B廠(Fab 12b)
全球研發中心(R&D Center)
先進封測一廠(AP 1)
2奈米超大型晶圓廠(Fab 20,即將落成啟用)

竹南

先進封測六廠(AP 6)

台中

晶圓十五廠(Fab 15,包括6、7、10、22、28奈米製程)
先進封測五廠(AP 5)
中科2奈米廠(規劃中)

桃園

先進封測三廠(AP 3)

嘉義

先進封測七廠(AP 7,興建中)

台南

晶圓六廠(Fab 6)
晶圓十四廠(Fab 14)
晶圓十八廠(Fab 18,3至5奈米製程)
先進封測二廠(AP 2)
先進封測八廠(AP 8,原群創南科廠,改裝中)

高雄

晶圓二十二廠(Fab 22,興建中2奈米廠)

台積工程師的典型工作日:朝六晚八是常態

而針對在台積電工作的體驗,外媒《SEMI VISION》曾經解析工程師的一天日程,通常從清晨就開始:

6:10 AM :起床。由於新竹科學園區交通繁忙,許多工程師選擇早起避開交通高峰。

7:00 AM :開車或騎摩托車上班。騎摩托車通常可節省50%通勤時間。

7:30 AM :到達公司停車場。儘管正式上班時間是8:30,但許多工程師已提前到達。

7:35 AM :開始工作,首先檢查產品狀態,確認是否有關鍵問題。

9:00 AM :生產製造會議,部門經理會提出各類問題,工程師需要提出數據或方案。

10:00 AM :更高層級的生產製造會議,必須就產品進度與品質回報(出包會被電)。

12:00 PM - 1:30 PM :午餐休息。

1:30 PM - 5:00 PM :參加各種會議,與不同模組、客戶或部門討論。

5:00 PM :整理會議重點,追蹤所有行動項目。

6:00 PM - 7:00 PM :晚餐時間,之後返回辦公桌檢查產品狀態。

7:00 PM - 8:00 PM :若無重大問題,將工作交接給晚班同事後準備離開, 但若有緊急狀況,工程師可能需要工作到深夜甚至更晚。

486589135_17902221474112353_797347513985409598_n.j
圖/ 數位時代

延伸閱讀: Z世代反擊「精緻窮」標籤!月存1.1萬、6成擁證券帳戶,但最受不了「這職場問題」

在晶圓代工業或台積工作,必須知道的8件事

  1. 師徒制 :晶圓代工產業極其複雜,即使是擁有半導體理論知識的碩士畢業生也缺乏實務經驗,因此新進工程師仰賴資深同事的培訓,這使得師徒制成為台積電文化的核心部分。

  2. 懂整合很重要 :晶圓代工廠包含各種設備、產品、製程流程、自動化系統及量測工具。將所有這些元素整合到一個無縫的製造系統中,需要豐富的量產經驗和大規模的數據分析能力。

  3. 工作認真累半導體晶圓代工廠是極其高壓的工作場所,由於晶圓廠全年無休運作,工程師必須24小時待命,代表達到工作與生活平衡是一項挑戰,而留住熟練工程師對於技術迭代至關重要。因此,人才留任是考驗台積電主管的一大重點。

  4. 良率與產能是一切 :最大化良率與產能利用率對於任何晶圓代工廠都至關重要。每個製程步驟都是相互關聯的,例如不良的微影製程會對後續的蝕刻、薄膜沉積和缺陷率產生負面影響,最終降低良率。因此,晶圓廠仰賴數據驅動的技術,如統計製程控制(SPC),來監控關鍵參數並確保高效率。

  5. 能定價就能獲利 :晶圓定價直接影響晶圓代工廠的獲利能力。每個製程節點都必須考量設備折舊成本並確定損益平衡點。例如,雖然成熟製程節點可能看起來獲利較低,但完全折舊的設備使得這些製程仍具有成本效益。然而,中國在成熟製程節點上的積極定價策略,正在推動顯著的全球定價壓力,影響整個半導體供應鏈。

  6. 客戶成功就是自己成功 :許多客戶採用新的製程節點以保持競爭力,這就是為什麼台積電的前十大客戶與公司一同成長,並共同塑造半導體產業的未來。

  7. 產品變化飛快 :半導體產業具有高度多樣化的產品格局,因此在主要晶圓廠,每天早上都會舉行YEM會議,分別代表:良率(Yield)、設備(Equipment)、製造(Manufacturing),以分析產品組合、客戶需求變化,以及即將投產的新應用技術等等。

  8. 先進封裝最關鍵 :隨著領先的邏輯晶片朝向2奈米邁進,對先進封裝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 例如,台積電正在亞利桑那州投資兩座先進封裝晶圓廠,以支持其在 AZ P1 和 P2 的 N4/N3 製程。高效的先進封裝至關重要,因為不良的良率會顯著增加 HBM 和 GPU 的成本。

延伸閱讀:
台積美國廠良率為何能比台廠還讚?不只台積,力晶、德碁也知道的業界秘密

台灣大月租599元以上用戶,可免費用1年Perplexity Pro!申請方式一次看

資料來源:rest of worldSEMI VISION台積電彭博社

責任編輯:李先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