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工程師的一天!6AM~10PM時程表一次揭曉,還有「台積電之歌」
台積電工程師的一天!6AM~10PM時程表一次揭曉,還有「台積電之歌」

在台灣,台積電有「護國神山」美譽,是優秀人才的應許之地,也是投資人的「全村希望」。但是對於不少外籍員工來說,神山近看卻是魔山,為什麼?

隨著公司全球化佈局加速,台積電獨特的企業文化與管理模式在國際舞台上引發了廣泛討論。《SEMI VISION》甚至就台積電工程師的生活型態撰寫專文,其描述在晶圓代工產業工作的生活十分單純好懂,就是 「只有工作跟睡覺。」

究竟,在台積電工作是什麼體驗?

外國員工如何評價在台積電的工作體驗?

一句話:十萬青年十萬肝

在美國匿名論壇Blind和職場評論網站Glassdoor上,台積電的評分僅有3至3.2顆星,單從受雇者取向的評分而言,略低於英特爾、德州儀器、三星電子等競爭對手。

但事實上不少網外國網友認為,台積電是一個適合學習成長的地方,甚至有美國員工在Reddit發文,將在台積電工作的經歷比喻為「參觀威利旺卡巧克力工廠」,認為這是難得的職業體驗;據《Rest of World》報導,一名在台受訓的美國員工Bruce表示,當初收到台積電招募訊息時,認為自己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工作機會。

然而,負面評價跟正面評價同樣突出,而外國員工最大的不滿,主要集中在工作與生活平衡方面。例如,有評論指出:「高層很官僚,對待員工態度不佳,只有會玩『政治』的人才能活得很好」;也有人表示「難以平衡工作與生活。」甚至有前員工一度表示「是地球上最糟的工作場所之一。」

最知名的回饋,莫過於這段來自台積電美籍離職員工的描述:

「台灣員工認為美國人速度較慢是因為技術能力較差,但我不相信這是事實。 台灣人對每一項任務都營造一種虛假的緊迫感,認真推動『你需要立即完成所有事情』的氛圍 。但對於想要擁有正常工作與生活平衡的人來說,這根本不現實。」

文化隔閡,可能比語言隔閡更嚴重

語言障礙是外籍員工在台積電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據了解,台積電內部主要使用中文和台語交流,因此美國員工不容易理解會議內容和同事談話。

例如,在台灣的Fab18廠接受培訓的美國工程師Bruce表示(與上文是同一位Bruce), 儘管理論上會有台灣夥伴協助翻譯,但夥伴們往往因工作繁忙而無暇幫忙,導致他不得不依賴Google翻譯度過一天。

此外,管理風格的差異也造成文化衝突。台灣員工習慣高工時和嚴格管理,認為這是台積電成功的關鍵;而美國員工則更注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對公司的階級制度和管理方式感到不適應。台灣員工形容美國人傲慢、鬆散、對命令常有意見,「很難讓他們做事」;而美國員工則認為台灣人試圖塑造美國人能力差、工作慢的印象。

事實上,台積電嘗試通過多種方式消除文化差異,包括放寬公司設備的網絡限制,允許美國員工使用Instagram、Spotify等服務;為台灣員工提供美國文化課程;建議主管用鼓勵代替批評、不要在公共場合對員工大聲斥責。還為外籍員工提供了搬遷支持、專屬新人培訓、學習中文補貼等支援措施。

就結果而言,日前傳出台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第一座晶圓廠,試產的晶片良率比台灣同類型設施高出約4%,讓許多人非常驚訝。但不同國籍員工的工作衝突是否調解,仍有待觀察

回過頭來說,台積電的工作文化到底長什麼樣子?為何台美兩端的員工,在適應上有如此差別?

高工時、高強度、高壓力…台灣人為何撐得住?

不可否認的,台積電工程師的日常工作具有鮮明的特色——高壓力、高工時和高強度。許多工程師每天工作超過12小時,週末也常需加班,還需24小時待命處理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

而由於台積電配發的公務手機鈴聲固定是「台積心靈捕手」,導致不少網友表示深夜聽到這段旋律簡直有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而上述這種工作模式,已經催生出「賣肝文化」的說法,即工程師犧牲健康換取工作表現,也有了「十萬青年十萬肝」這樣的網絡用語,反映了台積電員工在高壓工作環境下的生活狀態。

至於台灣人為何比美國人更能接受這種高壓文化?若總結台積電研發處長楊光磊的說法, 簡單來說就是台灣人更刻苦且服從性更高。

楊光磊受訪時曾說, 勤奮、尊重權威的儒家文化是台積電成功的關鍵。 具體來說,台積電甚至曾組建了「夜鷹計劃」24小時研發特別小組來加速製程開發。

台積電技術歷程.jpeg
在日夜研發之下,台積電目前3nm製程已進入量產。
圖/ 台積電官網

延伸閱讀:ChatGPT-4o LINE貼圖、風格漫畫怎麼生?4步驟教學一次看

台積電在台灣有多少廠房?

根據台積電官網與綜合媒體報導,台積電在台灣7縣市都設有廠房,至於員工人數,2024年底台灣員工人數約達8萬人,由於預計2025在台灣招募約8000名新進同仁,包括工程師與技術員,可以說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十萬軍」不遠了。

新竹

晶圓二廠(Fab 2)
晶圓三廠(Fab 3)
晶圓五廠(Fab 5)
晶圓八廠(Fab 8)
台積總部及晶圓十二A廠(Fab 12a)
晶圓十二B廠(Fab 12b)
全球研發中心(R&D Center)
先進封測一廠(AP 1)
2奈米超大型晶圓廠(Fab 20,即將落成啟用)

竹南

先進封測六廠(AP 6)

台中

晶圓十五廠(Fab 15,包括6、7、10、22、28奈米製程)
先進封測五廠(AP 5)
中科2奈米廠(規劃中)

桃園

先進封測三廠(AP 3)

嘉義

先進封測七廠(AP 7,興建中)

台南

晶圓六廠(Fab 6)
晶圓十四廠(Fab 14)
晶圓十八廠(Fab 18,3至5奈米製程)
先進封測二廠(AP 2)
先進封測八廠(AP 8,原群創南科廠,改裝中)

高雄

晶圓二十二廠(Fab 22,興建中2奈米廠)

台積工程師的典型工作日:朝六晚八是常態

而針對在台積電工作的體驗,外媒《SEMI VISION》曾經解析工程師的一天日程,通常從清晨就開始:

6:10 AM :起床。由於新竹科學園區交通繁忙,許多工程師選擇早起避開交通高峰。

7:00 AM :開車或騎摩托車上班。騎摩托車通常可節省50%通勤時間。

7:30 AM :到達公司停車場。儘管正式上班時間是8:30,但許多工程師已提前到達。

7:35 AM :開始工作,首先檢查產品狀態,確認是否有關鍵問題。

9:00 AM :生產製造會議,部門經理會提出各類問題,工程師需要提出數據或方案。

10:00 AM :更高層級的生產製造會議,必須就產品進度與品質回報(出包會被電)。

12:00 PM - 1:30 PM :午餐休息。

1:30 PM - 5:00 PM :參加各種會議,與不同模組、客戶或部門討論。

5:00 PM :整理會議重點,追蹤所有行動項目。

6:00 PM - 7:00 PM :晚餐時間,之後返回辦公桌檢查產品狀態。

7:00 PM - 8:00 PM :若無重大問題,將工作交接給晚班同事後準備離開, 但若有緊急狀況,工程師可能需要工作到深夜甚至更晚。

486589135_17902221474112353_797347513985409598_n.j
圖/ 數位時代

延伸閱讀: Z世代反擊「精緻窮」標籤!月存1.1萬、6成擁證券帳戶,但最受不了「這職場問題」

在晶圓代工業或台積工作,必須知道的8件事

  1. 師徒制 :晶圓代工產業極其複雜,即使是擁有半導體理論知識的碩士畢業生也缺乏實務經驗,因此新進工程師仰賴資深同事的培訓,這使得師徒制成為台積電文化的核心部分。

  2. 懂整合很重要 :晶圓代工廠包含各種設備、產品、製程流程、自動化系統及量測工具。將所有這些元素整合到一個無縫的製造系統中,需要豐富的量產經驗和大規模的數據分析能力。

  3. 工作認真累半導體晶圓代工廠是極其高壓的工作場所,由於晶圓廠全年無休運作,工程師必須24小時待命,代表達到工作與生活平衡是一項挑戰,而留住熟練工程師對於技術迭代至關重要。因此,人才留任是考驗台積電主管的一大重點。

  4. 良率與產能是一切 :最大化良率與產能利用率對於任何晶圓代工廠都至關重要。每個製程步驟都是相互關聯的,例如不良的微影製程會對後續的蝕刻、薄膜沉積和缺陷率產生負面影響,最終降低良率。因此,晶圓廠仰賴數據驅動的技術,如統計製程控制(SPC),來監控關鍵參數並確保高效率。

  5. 能定價就能獲利 :晶圓定價直接影響晶圓代工廠的獲利能力。每個製程節點都必須考量設備折舊成本並確定損益平衡點。例如,雖然成熟製程節點可能看起來獲利較低,但完全折舊的設備使得這些製程仍具有成本效益。然而,中國在成熟製程節點上的積極定價策略,正在推動顯著的全球定價壓力,影響整個半導體供應鏈。

  6. 客戶成功就是自己成功 :許多客戶採用新的製程節點以保持競爭力,這就是為什麼台積電的前十大客戶與公司一同成長,並共同塑造半導體產業的未來。

  7. 產品變化飛快 :半導體產業具有高度多樣化的產品格局,因此在主要晶圓廠,每天早上都會舉行YEM會議,分別代表:良率(Yield)、設備(Equipment)、製造(Manufacturing),以分析產品組合、客戶需求變化,以及即將投產的新應用技術等等。

  8. 先進封裝最關鍵 :隨著領先的邏輯晶片朝向2奈米邁進,對先進封裝的需求正在迅速增加。 例如,台積電正在亞利桑那州投資兩座先進封裝晶圓廠,以支持其在 AZ P1 和 P2 的 N4/N3 製程。高效的先進封裝至關重要,因為不良的良率會顯著增加 HBM 和 GPU 的成本。

延伸閱讀:
台積美國廠良率為何能比台廠還讚?不只台積,力晶、德碁也知道的業界秘密

台灣大月租599元以上用戶,可免費用1年Perplexity Pro!申請方式一次看

資料來源:rest of worldSEMI VISION台積電彭博社

責任編輯:李先泰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助你高效升級專業實力, 香港科技大學 Digital MBA 為專業人士打造高效進修路徑
助你高效升級專業實力, 香港科技大學 Digital MBA 為專業人士打造高效進修路徑

星期六早上9點,一位科技公司的策略長在家中啟動筆電,準備參加香港科技大學的線上直播課程。這是他報讀線上MBA課程後的第6週,平常全力投入公司業務、晚上與假日則用於進修科技與商業管理等相關議題,在緊湊的生活中,持續充實知識、拓展視野。

這位策略長並非特例,而是全球許多專業人士的縮影。根據多項國際調查,線上MBA課程的報名人數近年持續攀升,也有越來越多學校加入線上MBA的行列。線上MBA,不再是疫情期間的權宜方案,而是兼顧效率與彈性的理想進修模式。

香港科技大學Digital MBA (Part-time Hybrid Mode) ,早在數年前便瞄準此趨勢,率先推出亞洲首個數位MBA課程(以下簡稱DiMBA),結合國際師資、混合式學習模式與沉浸式學習課程,為新世代管理人才量身打造職場升級的最佳路徑。

香港科技大學MBA
香港科技大學李兆基商學院大樓。
圖/ 香港科技大學MBA

港科大 MBA 連續2年勇奪亞太第一寶座

提及港科大,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全英語教學環境、國際化師資和多元學生背景,尤其在科技創新與商業管理兩大領域,更是具備深厚實力與國際影響力。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最新公佈的「2025大學影響力排名」報告中,港科大再次蟬聯全球第19名,持續引領亞太區高等教育發展。

港科大不只整體表現備受肯定,MBA課程更是表現亮眼,其以「培養立足亞洲、放眼世界的領導人才」為課程使命,致力於協助商業菁英養成全球視野與在地洞察力,因而深受業界領袖與學生的一致肯定。不僅超過14年被英國《金融時報》評為香港第一,在《彭博商業週刊》全球最佳商學院MBA排名中,更連續2年抱走亞太區第一名的殊榮,成為想要提升商業領導力與國際競爭力的專業人士進修首選。

這樣的聲譽和實力,也清楚體現在學員背景多元化上。根據港科大統計,DiMBA課程的前三屆學員來自美國、加拿大、台灣、新加坡、日本及韓國等20幾個國家,涵蓋製藥、區塊鏈、投資銀行、旅遊、零售等多元產業背景,並服務於多家國際知名企業,包括萬事達卡(Mastercard)、花旗(Citi)、摩根大通(JP Morgan)、滙豐(HSBC)、中國工商銀行、中信銀行(國際)、騰訊控股、迪奧(Christian Dior)、國泰航空 、 UNIQLO(優衣庫) 等。

那麼,為什麼港科大DiMBA課程能夠吸引眾多不同國家、不同產業的中高階專業管理人才?關鍵就在以下5大課程特色。

特色1、全球頂尖師資陣容
港科大DiMBA課程的師資團隊橫跨全球25個國家,且兼具學術深度與實務經驗。除了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紐約大學、UCLA等全球知名院校的知名學者外,更不乏曾任職於跨國企業的業界領袖,將第一線的管理經驗與洞察帶入課堂,讓學員得以融合理論與實務,拓展全球視野。

香港科技大學MBA
香港科技大學實體授課現場。
圖/ 香港科技大學MBA

特色2、彈性教學模式,兼顧工作與學業
港科大DiMBA的課內容涵蓋完整的商業核心知識及多元選修課程,學員可依據個人興趣與職涯規劃,深入探索AI人工智慧、區塊鏈、ESG永續發展等最新商業趨勢,培養跨領域競爭力。

至於教學模式則依課程內容彈性設計。以理論知識為主的課程,採用「50%預錄影片+50%線上直播」的混合教學模式,學生可以先觀看預錄影片、研究真實商業案例,並在之後的直播課程中,與來自各地的同儕討論和交流。講述溝通和領導等關鍵軟技能,或是以案例研究為核心的課程,完全以線上直播的方式進行。如此一來,不僅能提升教學品質,讓學員可依照個人步調安排進度,在不影響工作與生活的前提下靈活學習。

特色3、台港往返方便快速,輕鬆重溫校園生活
雖然課程大都可以線上完成,但學生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安排,參加實體課程,體驗校園生活。往返香港與台灣的單程交通時間不到兩個小時,因此,學生可以輕鬆前往港科大體驗世界一流的先進設備,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教授和菁英進行面對面互動交流,使MBA之旅更加豐富。

特色4、全球沉浸式學習,拓展國際視野與實戰力
為提昇學習成效並強化國際競爭力,港科大DiMBA課程特別設計全球沉浸式學習(Global Immersion Week)活動,並與英美等眾多國際頂尖學府合作,在為期一週的時間內,帶領學生走進校園,與世界級師資近距離交流,及親訪Amazon、華納兄弟等全球頂尖企業,近距離了解實務運作與創新策略。

整體內容涵蓋三大學習面向,第一:動態工作坊,由國際頂尖師資引導的互動式課程,深入探討科技、創新與創業等關鍵議題;第二:企業參訪,深入知名企業實地觀摩,瞭解其營運模式與最佳實務操作邏輯;第三:文化體驗,透過導覽與各式活動,理解當地文化、歷史與商業生態,從生活視角理解市場脈動。

對學員來說,參與全球沉浸式學習活動可以獲得2大助益:一是與全球業界領袖、校友及同儕深度交流,建立國際人脈;二是透過與國際教授和領導者的對話汲取經驗,不僅有助於提升領導力與決策力,也能帶回具體可行的創新構想,推動組織轉型與業務成長。

香港科技大學MBA
DiMBA學生到UCLA美國參與海外交流。
圖/ 香港科技大學MBA
香港科技大學MBA
DiMBA學生到UCLA美國參與海外交流。
圖/ 香港科技大學MBA

特色五、激發創新與提昇領導力,港科大DiMBA成職場最佳跳板
港科大DiMBA課程打破地域與時間的限制,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人士在專注工作的同時,也能彈性提升管理視野與國際競爭力。為鼓勵多元背景的優秀人才加入,港科大更設立多元種類的獎學金制度,包含任職於商業科技創新領域、社會與公共服務產業、對企業有重要貢獻、或具女性領導者身份等優秀的申請者,提供專屬獎學金的支持。

對於渴望在職涯中精進自我、擴展人脈、掌握未來趨勢的中高階人才而言,這不僅是一場兼具效率與深度的進修旅程,更是一個放眼國際、重塑個人競爭力的最佳跳板。

台灣豪敏有線公司執行長趙蔓𡩋 (DiMBA 2023級)認為,港科大DiMBA課程靈活而嚴謹的設計,讓職場人士能夠跨領域學習到有價值的知識,再加上同學們的背景多元又專業,使得課堂討論經常出現大膽、打破傳統的視角,有助於思維的轉變和激發創新潛能。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Digital MBA校友:趙蔓𡩋。
圖/ 香港科技大學

曾在中華區微軟工作的台灣菁英黃開宇 (DiMBA 2021級),在加入港科大DiMBA 課程時,已有20年以上的工程師、產品經理等工作經驗,為了提高商業視野和策略思維及加深領導技能,選擇就讀港科大MBA,並將課程中學到的最新商業技術和知識,與自身原有知識和技術結合,不僅讓自己的思考方式更多元、更懂得如何發揮創造力,在領導能力上也更上一層樓,從而更有信心去迎接未來更多工作上的挑戰。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Digital MBA校友:黃開宇。
圖/ 香港科技大學

港科大DiMBA第三輪招生將在今年8月27日(三)截止 ,現在報名,明年2月就可以開課,把握機會開啟知識升級之旅!
或參加 8月5日(二)在台北晶華酒店舉辦全球現場諮詢活動 ,您也可以花30分鐘與招生團隊會面,深入了解港科大MBA課程,實現職涯夢想,就趁現在!

港科大DiMBA課程打破地域與時間的限制,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專業人士在專注工作的同時,也能彈性性提升管理視野與國際競爭力。主修課程可以線上完成,但學生也可以依照自己的安排,參加實體在港選修課,體驗校園生活。 DiMBA課程特別設計全球沉浸式學習(Global Immersion Week)活動,並與英美等國際頂尖學府合作,在為期一週的時間內,帶領學生走進校園,與世界級師資近距離交流,親訪全球頂尖企業,近距離了解實務運作與創新策略。

了解更多:立即申請港科大DiMBA課程
8/5(二)港科大全球現場諮詢在台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