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最後一舞!80歲施振榮打造零碳「未來船」:剩4年就退休,為何砸6億只為修一艘船?
創業最後一舞!80歲施振榮打造零碳「未來船」:剩4年就退休,為何砸6億只為修一艘船?

全球首艘零碳排遊艇五月舉行下水典禮,高齡80歲的台灣科技教父施振榮瞄準淨零船舶大趨勢,喊出2026獲利目標,要用他的造船夢,為台灣創造下一個具有價值的產業。

5月下旬,曾創下金氏世界紀錄、全球第一艘靠無化石燃料環繞地球航行一周的零碳排遊艇「保利馬一號(Porrima P111)」,經台灣技術團隊改造後,在高雄興達港舉行下水典禮,引來各界關注,連友邦帛琉總統惠恕仁都親自來台「朝聖」。

這艘全長32米,由碳纖維打造的白色遊艇,可搭載30餘人出海。其中最特殊之處,當屬船內沒有任何柴油發電機具,動力全來自太陽能和氫能,不會製造溫室氣體、對環境毫無負擔。

這艘未來海上運具的幕後推手,是被譽為「台灣科技業教父」的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他的前半生,幾乎等於是台灣的產業發展史,曾催生台灣首個個人電腦品牌,大舉拓展國際市場,並提出企業價值主要存在於研發及品牌服務兩端的「微笑曲線」理論。

已經高齡80歲的他,自2023年起多了個新身分:保利馬董事長。2014年第二度卸下宏碁董事長職務後,他將大部分心力投注於宣揚推廣他畢生實踐的「王道」思惟,此時為何決定再度創業?選擇的又為什麼是過去較少涉獵的造船產業?

「我是個創業家,淨零船就是大趨勢,是個願景也是個使命。」施振榮接受本刊專訪時,語速雖然沉穩,言談間卻充滿鬥志。

造船公司不造船!以設計優勢制定零碳船規格

他解釋,保利馬的定位與他過去擅長的領域,距離並不遙遠,是一家「不造船的船公司」,業務核心約八成屬於科技,剩下兩成才是船舶本身,他希望集結台灣各方好手,將零碳船舶概念化為現實,透過設計優勢制定規格後,再交由造船工業密集的其他國家量產。

實際上,保利馬一號並非由施振榮獨自發想,其原型來自於「藍色經濟」概念創始人鮑利(Gunter Pauli)的實驗船。十年前,陸續靠著太陽能、氫能和風能繞行地球一圈,創下金氏世界紀錄。

2022年時,實驗船在印度近海觸礁,鮑利希望將船拖回岸上修整,想起1983年曾共同獲頒世界十大傑出青年、已有近40年交情的舊識施振榮,並主動尋求協助。

認定淨零碳排是未來趨勢,且交通運具是繼半導體後,下一個有望高度成長的產業,施振榮不只答應接回保利馬一號著手修復,還擘畫後續量產的商業模式。

「電腦及半導體,都是仰賴台灣幫全世界普及化,我現在希望在零碳船舶上,複製這個歷史。」施振榮回憶下決定的理由。

2023年,擱淺船隻順利航行到台灣,施振榮與鮑利這對老友,也共同成立保利馬,並找來國內知名船舶研究學者周顯光出任執行長,開啟長達一年的改造計畫。

「改裝比造新船還要困難許多!」目前仍身兼船舶中心執行長的周顯光坦言,要在不影響主結構情況下,將實驗船變身為商業用途,除了必須把內裝翻新、提高舒適度,還要有更穩定的能源供應,才能符合經濟效益。團隊至少花了半年時間反覆量測和試算重量,才將設計圖定案。

這段期間,產業人脈深厚的施振榮就擔任總指揮,只要團隊需要任何協助,他就負責出面商請合適的供應鏈廠商加入協作,「假如沒有施振榮,光是改一艘船,根本沒有人會賣設備給我們。」一名團隊成員私下透露。

隨著改造工程持續進行,所需的資金與協力廠商也愈來愈多,2024年中,經驗老練的施振榮,判斷保利馬到了該引進策略投資人的時候。

憑藉著對台灣產業的多年貢獻,以及從不吝創造共好的名聲,施振榮一表態,就號召了鼎創(緯創子公司)、宏碁、玉山創投、貿聯國際、中華投資(中華電信子公司)、巨星造船、國發基金等企業、機構入股,該輪一共籌資8億元。

本人持股保利馬17%的施振榮強調,公司招募的股東都是策略性夥伴,而非單純追求財務目標的投資人。

七月試航後商轉!已有大型旅行社表態合作

資金到位後,改造進度加速。針對輕量化,施振榮找上台塑負責打造碳纖維船身,成本是玻璃纖維的10倍;能源部分,船體覆蓋大面積太陽能板,作為主要的電力來源,並搭配行競科技提供的高效率鋰電科技,打造儲能系統,確保航行穩定供電;同時,著手氫燃料電池測試,提高續航力及當作備載電源。再加上收購、運送等費用,合計斥資6億元,攜手約20家供應商。

目前,保利馬一號已完成鋰電池、馬達動力推進、太陽能發電、氫氣共四大主要系統建置,若七月試航順利,將開放業者承租,執行中短程航線,可作為觀
光、導覽船使用。目前,國內已有大型旅行社表達合作意願,未來有也望航行到日本沖繩、石垣島、菲律賓及帛琉。

保利馬一號.jpg
目前,保利馬一號已完成鋰電池、馬達動力推進、太陽能發電、氫氣共四大主要系統建置,若七月試航順利,將開放業者承租。
圖/ 施振榮臉書

保利馬一號船型順利試航,只是施振榮眼中的一小步,他的長期目標是達到規模經濟。

「我看到零碳排船市場需求遠大於產能。」為此,施振榮計畫在明年中推出船身長度77呎的新船,後年則是推出長101呎的產品,皆以至少百艘規模來設計,不只能觀光還能作為醫療船使用,終極目標則是打造渡輪,躋身海上公車,改善交通阻塞;能源還有望做到「選配」。

施振榮也套用「王道思惟」解釋,創業必須抓準未來的大趨勢,並且必須從中創造出新的價值;其中商業利潤,是眾多價值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為唯有找到能長期獲利的模式,才能永續經營。

他透露,公司資本額八億元目前有一大部分轉為生產設備等固定資產,公司營收雖然不多,但扣除人事與營運等必要開支,至今僅虧損約3千萬元。有信心保利馬2026年就能實現獲利、2028年在資本市場公開發行。

不過施振榮的造船大夢,依舊有很多挑戰。

一名船舶產業的董事長認為,保利馬商業模式就像蘋果,專注於設計,剩下的發包給各地代工,未來成功的關鍵,在於能否放大新能源效益,需要克服加氫等能源技術問題,才能邁向獲利。

要獲利還需足夠市場支撐,能源技術問題成最大挑戰

另一名熟知淨零碳排技術的海運高層則提醒,台灣氫能技術仍不成熟,一旦將氫視為船舶行進主力,除非具備產氫量能,或是不斷找到加氫點,否則很有可能開到一半停駛。另外是否有足夠市場支撐,也需要時間來驗證,「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施振榮自承,氫是終極能源,但全世界氫能技術以日本、德國最為成熟,台灣目前只能先仰賴進口設備,在尚不具備產氫能力,海上加氫站又嚴重不足情況下,保利馬需要積極突破。

周顯光也進一步說明,在交通運具當中,僅有豐田Mirai算是成功使用氫燃料電池驅動的案例,保利馬船所需儲氫量相當於十部豐田小汽車,而台灣受限法規跟相關供應鏈不足,現在僅有興達港可進行實驗性加氫,更別說在國外加氫受限更多,因此尚無法將氫能做為主要能源。

對施振榮而言,最大的挑戰是時間。

「我確實感受到時間壓力,我打算在85歲時『二度退休』,專注在公益,所以我只剩4年時間……。」他希望在有限時間內,善用畢生的經驗,為下一代創造具有價值的產業,實踐王道精神。

「太舒適我就會無聊,不做困難的工作,人生就沒有意義。」說完,他莞爾一笑。

一路看著施振榮投入零碳運具的外交部長林佳龍形容:「畢生都在創造產業,目的從來不是據為己有,是真正的人格者。」

80歲的施振榮,走起路來已經有些緩慢,但老驥伏櫪的他依舊堅定站在前線,為台灣產業的未來衝刺,從來不曾暫歇。

本文授權轉載自:今周刊

延伸閱讀:AI轉型先裁員!KKday宣布「精簡15%人力」:估100人以上丟飯碗,官方怎麼說?

關鍵字: #施振榮 #創業家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