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甫從2025年的坎城國際創意節(Cannes Lions,全世界最大專業創意節)歸來,滿載創意能量與趨勢洞察。這場全球指標性的行銷盛會,再次凝聚了來自品牌、代理商、科技與創意領域的最前線觀點,不僅是靈感的交匯點,更是觀察產業未來動向的重要場域。
在密集的論壇、展示與交流中,也發現了不少趨勢,這些趨勢正逐步重塑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也將深刻影響未來幾年的策略佈局。
以下是我們觀察到的五大趨勢,它們不只是會影響今年的行銷規劃,更可能定義未來幾年的品牌策略與技術應用。
趨勢一:生成式AI已成為行銷的必備利器
今年坎城國際創意節最明顯的趨勢是「生成式AI無處不在」。
每個主要平台都展示了由生成式AI驅動的創意或測量工具,代表生成式AI從「實驗性質的新工具」階段轉向廣告商可直接使用的產品。
- Meta推出了11款新的AI廣告工具,包括品牌一致性資產生成和圖像轉影片功能。
- Google/YouTube宣布Veo 3 AI影片生成器即將登陸Shorts。
- Adobe將其Hôtel Barrière Le Majestic轉變為「生活畫廊」,展示Firefly、Express和GenStudio的現場演示。
AI現在是創意發想、資產製作和優化的重要工具,不再只是實驗品。正如Appier整合AdCreative.ai所展現的,行銷已進入「數據驅動創意、創意極速生成」的時代。
趨勢二:商務與內容的界線正在消失
商務與內容的融合成為另一項重要趨勢。
零售媒體巨頭(如Amazon、Pinterest)與發行商(如Yahoo、Netflix、迪士尼)陸續展開廣告需求方平台 (DSP) 數據清理室(Clean Room)合作與可購物影音的交易模式。
- Amazon與Roku建立獨家合作關係,透過Amazon DSP開放觸及80%的美國CTV家庭
- Pinterest則預告即將推出AI自動拼貼與升級版趨勢預測工具,致力於成為「從靈感到結帳」的關鍵橋樑
- Yahoo也宣布透過Yahoo DSP開放Netflix庫存購買權限。
媒體印象與產品貨架之間的界線正逐漸模糊,預期將出現更多結合品牌影響與轉換效果的「全漏斗式」廣告購買策略。
趨勢三:從贊助到共創,創作者經濟的新合作模式
品牌正逐步從「單向贊助」走向「雙向共創」的新階段。相較於過去僅是贊助內容或簡單植入,越來越多品牌開始預留預算,投入與創作者共同開發內容,以取得更深的受眾參與和可擴充的、品牌化的內容資產。
今年正逢YouTube成立20週年,平台特別安排由創作者主導的主題演講,象徵創作者已不只是平台的使用者,更是內容與品牌敘事的推動者。Meta和Pinterest則分別將創作者訊號(creator signals)納入其廣告格式設計與推薦邏輯,讓創作者與廣告之間的界線更趨融合。
YouTube與Pinterest均分享了關於創作者導向敘事的研究結果,顯示這類內容不僅能顯著提升注意力,更可促進消費者的購買意圖。創作者經濟正走向成熟階段。內容共創不再是選項,而是推動品牌與社群深度互動的核心策略。品牌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挑選、培養並授權創作者,讓他們成為行銷價值鏈的一環。
趨勢四:身份識別和隱私解決方案成為競爭優勢
面對第三方Cookie發展未定、全球隱私意識抬頭,品牌與平台開始加速部署可持續的身份識別與隱私管理機制。從今年坎城國際創意節的多場討論中可以明顯感受到:身份識別已不再是單純的合規需求,而是企業間角力的新戰場。
像Amazon、Roku、Netflix等大型平台已將基於登入(logged-in)ID 的交易架構作為核心策略,所有廣告投放與庫存交易均脫離第三方Cookie,轉向第一方數據驅動的精準辨識。
此外,所謂「無Cookie環境下的成效衡量(cookieless measurement)」也逐漸從理論走向實際部署,不少品牌與媒體已開始進行大規模試點,預計將影響2026年起的程序化廣告支出分配與成效追蹤架構。
越早導入身份解決方案的行銷人員,將能在加速劇變的數位行銷市場搶得先機,不僅可改善頻次管理與跨渠道一致性,更能透過閉環數據實現更完整的廣告投資回報分析。與其將身份識別視為一項繁瑣的技術門檻,不如把它定位為長期競爭優勢的基礎建設。品牌應優先評估整合可擴展的第一方數據策略,並與具備隱私優先架構的廣告平台或技術夥伴合作。
趨勢五:迭代優於完美,高速測試成為新常態
今年坎城國際創意節傳達出一項清晰訊號:在生成式AI與自動化加速創意生產的背景下, 「快速迭代」已取代「完美一次」成為新標準 。預算不應再投注在一個曠日費時的「最終傑作」,而應優先投資於能夠產出、測試並優化多版本內容的流程與技術。
以Meta、Amazon、Adobe到Appier自家旗下的平台,今年皆展示了AI廣告素材生成工具,這些工具能在幾秒鐘內產出數十種文案與視覺變體。這使得品牌能在廣告活動初期便快速部署多版本素材,進行並行測試,及早識別高效組合,進而投入更多預算進行擴大投放。
在這樣的脈絡下,大品牌的廣告行銷持續推陳出新已不再令人驚艷,業界反而將目光轉向那些能透過生成式AI打破高成本製作與拍攝門檻的「創意新秀」。
對於資源有限的中小型品牌而言,這是一個難得的彎道超車契機——利用AI工具產出高品質、具創意突破性、甚至帶來wow factor的廣告內容,不僅成本更有效率,也讓品牌有機會在競爭激烈的媒體環境中脫穎而出。
這種「大規模測試 → 即時優化 → 放大投資」的流程,不僅降低創意風險,也顯著提升整體投資報酬率(ROI)。 當創意製作從數週壓縮為數秒,行銷團隊的角色也正在演變:從「內容製作者」,轉型為「內容策略師」與「數據判讀者」 。
這讓行銷人必須重新思考自身的創意產出流程。與其等待完美創意,不如建立一套具備「高產能 + 高速度測試」能力的工作機制。唯有在實驗中快速學習與優化,品牌才能在極速變化的市場中保有競爭力。
擁抱變化,引領創新
2025年的坎城國際創意節再次證明:行銷產業正處於深度轉型的關鍵時刻。
AI不再只是未來的想像,而是實實在在重塑我們工作方式的現實。從商務與內容的融合、創作者經濟的升級、隱私導向的技術變革,到品牌與消費者連結方式的演進,這些趨勢正集體推動我們重新定義行銷的價值與方法。
對於行銷專業人士而言,真正的挑戰不在於技術變化本身,而在於我們能否快速適應,並將其轉化為策略與創意的新優勢。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