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一名平面設計師與案主溝通完構想後,通常會以繪圖軟體、紙筆完成初稿。隨著AI工具蓬勃發展,設計師的工作模式出現了創新。「AI工具是為我的理念服務,幫助我突破創作的技術限制。」作為平面設計師的陳薈茗,早在2年前就以AI介入設計流程,進行初稿構想,幫助作品跳脫框架,落實更多創意想法。
「ChatGPT已經被訓練成我的專屬助手。」陳薈茗說,從初稿到後製,她會大量運用AI工具輔助創作,例如詢問如何透過特定繪圖軟體產生煙霧效果,「以前需要花大量時間看YouTube教學才能達成的手法,現在透過AI顯著提升了創作效率。」 她也會將個人簡介、作品介紹和圖像餵給ChatGPT分析,和它來回討論作品內容。
繪圖詠唱師是什麼?
透過AI技術輔助設計、繪圖、動畫、影像等創作及後製。
「多才多藝」的AI也掀起設計者恐被取代的論戰,但陳薈茗的客戶並未因此流失。她認為,能為每個專案進行整體性判斷與分析是人類的特質,即使AI能處理排版與圖像生成,但品牌與客戶更追求獨特性與差異化,因此需要能跳脫模板、為品牌定調的設計師,「AI目前多處於被動立場,而設計師的主動性、獨立思考、美學素養及深度觀察對方需求的能力,是AI無法取代的。」
像在設計《屏東文學史》書封時,陳薈茗根據客戶要求的「屏東代表花卉」為主軸,讓AI以「浮世繪風格」生成初稿,後續再運用繪圖軟體潤飾成品。她說,雖然將AI素材融入自身的設計流程,仍要確保個人創意主導視覺呈現。相關的社群視覺文案,她也會透過ChatGPT優化、微調。
陳薈茗強調,AI時代的來臨,凸顯了「技術」不再是創作最核心的門檻,「想法」才是關鍵,「技術固然重要,但已不足以構成作品的全部價值。」她分享,即便AI能把複雜的技術操作變得簡單快速,倘若缺乏獨特的觀念與想法支撐,作品只能停留在視覺表層,難以觸及觀者深層的共鳴。
循古法創新,風格「夠成功」才值得歌頌
至於紅極一時的吉卜力風格生圖熱潮,陳薈茗認為,這意味著此風格已經「夠成功、夠有指標性」才會受大眾擁戴。對設計師或畫家而言也是一種肯定,「就像剛開始學畫畫,會參考印象派畫風,或過去藝術家的作品來設計。」她指出,設計師對設計風格和藝術史的專業知識,能讓他們在用AI工具時「玩得更強大」,產製出別具特色的作品。
她提供了AI生圖撇步:多嘗試不同風格,從藝術史、設計史找靈感,如中世紀的手抄本風格(精緻裝飾)、新藝術風格(花草植物元素)或孟菲斯風格(幾何抽象與繽紛色彩),如此一來可增添AI圖的裝飾性和多樣性,不再停留於單一的流行風格。
陳薈茗除了是平面設計師,同時也是一名藝術家。相較商案設計,在藝術創作上,她會給予AI更多發揮空間。她其中一項影像作品《消逝的蜃景》,就是輸入舊家清空和裝潢後的靜態照片,而非文字提示,讓AI在圖像的基礎上自由生成動態。
她也會特意挑選AI生成中帶有「不確定性」的畫面,如空間扭曲、光線閃爍或誤讀的細節,這些AI產生的「瑕疵」反而成為其作品情感的觸發點,「我特別喜歡AI生成的隨機性,讓影像質地呈現出『似夢非夢』的感覺,還原出回憶的實像。」
陳薈茗建議,非繪畫或設計背景的人可以利用這波AI浪潮作為突破起點,把AI當成玩伴,「現在是一個釋放創造力的時代,只要不受制技術的框架,願意多方嘗試、敢冒險,創作就可能打破既定形式,發展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作品,創造個人價值。」
陳薈茗
新媒體藝術家,活躍於攝影、平面設計領域,2023年開始與AI協作。曾參與2025年「Artolution×UNIQLO×畢卡索美術館Peace Of All繪出和平」、2024年「日記」6人聯展、藝術自造季、台灣當代一年展。
責任編輯:謝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