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公司 Anduril 的 CEO Palmer Luckey 來台演講並且設立辦公室,老波覺得有幾點可以關注。
前一陣子我與 Manny YH Li 在 podcast 聊到美國國防創新,以及在另兩篇文章《以軟體定義的戰爭》和《無人機戰爭的現況》裡有提到一些這類的概念。
美國的國防工業基地,目前遇到的最大挑戰,即是它未能跟上大國競爭威脅與現代科技創新的演變,讓美國和盟邦在工業產能上無法有效嚇阻,或是壓倒性贏得一場重大軍事衝突。美國的軍事發展,向來專注於「精緻且昂貴、但數量有限的平台與武器」,但這種思維在新一代的衝突中,可能在短短數日內就耗盡需要數年補充的關鍵彈藥。造成光有昂貴機台,但卻缺乏可消耗彈藥或是武器、或是數量無法有效涵蓋交戰區域的窘境。
而 Luckey 在台灣演講所提到的「國防科技復興」,也是他在美國時常傳遞的訊息。Anduril 主要想做的,是顛覆國防生產的思維,目標是讓美國(和盟邦)能夠擁有「超規模化的武器生產能力」,能夠產出數量級的精準集群,填補未來戰爭的缺口。
什麼是以軟體驅動的製造?
要了解 Anduril 確切在做什麼,最重要的核心理念是所謂的「以軟體驅動的製造革命」(software-driven manufacturing revolution)。這種思維在加州的高科技業早已付諸實踐,像是 Tesla、Apple、Nvidia、SpaceX,它們重新定義了硬體設計與生產的方式。
在過去,企業通常都把軟體當作附加產品,但這些高科技公司則是反過來,把軟體當作核心平台,再圍繞著軟體精心打造硬體。舉例來說,傳統的福特汽車車廠,它們把所有控制車輛的模組外包給供應商,結果造成車上的軟體是由 150 家不同公司寫的,彼此不互通,導致很難整合或收回自家管理。而 Tesla 則早在十多年前就把車輛的軟體打造成一個完整整合的技術架構。
這種思維的轉變帶來幾個關鍵優勢:
優勢一:設計簡化
產品設計目標是持續減少零件數量,走向更少、更整合、由軟體控制的模組,甚至完全取消部分硬體元件。舉例來說,Tesla 透過軟體優先的設計思路,讓車輛結構更簡單、零件更少,並用軟體來控制系統,部分硬體模組甚至不再需要。
優勢二:迭代設計
軟體優先的方法,讓硬體可以不斷更新改進,速度是過去無法想像的。這種迭代方式讓產品即使在量產中,也能持續演進,而不是傳統製造那種線性流程。Tesla 就是經典案例,在 Model S 的產線上,每週能引入數十項工程修正,每個月甚至數百項,同時還能持續擴產。
優勢三:商用零件運用
優先使用便宜、現成、供應鏈成熟的商用零件,而不是依賴昂貴、專門為國防製造的零件,這是近年來美國國防工業體系最大的變革。Tesla 的開放式軟體架構,讓它能更快、更容易地用更便宜、現成的零件替換車輛子系統,還能依靠更穩定的商用供應鏈。
這種製造思維的革命,徹底改變了生產的經濟模式和速度。經由降低複雜程度、用軟體控制硬體,產品可以變得更便宜、更快生產。Apple 透過這種模式改變了手機與消費電子,Nvidia 推動了新一代超級電腦,SpaceX 則靠這種方法做出可重複使用的火箭,在短短幾年內發射的衛星,比人類歷史總和還多——因為它們本質上先是「軟體公司」。
對國防產業來說,這意味著能快速擴產,同時在產品的每個面向上持續改進。這和傳統軍武系統形成強烈對比: 傳統軍武設計精細、人工專業化、供應鏈客製化,因此天生難以量產,並且已經非常官僚僵化。而軟體驅動的製造方式,讓新型自主系統的大量生產不再遙不可及。
一座 Tesla 超級工廠,每週能生產四到五千輛車,每輛約 3.7 萬美元;而美軍的 JASSM-ER 巡弋飛彈,在全速量產時,一年也只做 525 枚,每枚成本 135 萬美元。一顆可消耗的飛彈比一台車貴幾十倍,但產量卻低幾百倍。
超規模化量產:兵工廠計畫
Anduril 的最終目標是所謂的「超規模化量產」,就是比大規模製造還大的意思(廢話)。
到底多大呢?他們希望生產出過去根本無法想像的軍事裝備數量,像是上千艘大型與超大型的水面與水下載具、數萬架自主無人飛行器與太空載具,還有每一輛載人地面戰車對應多輛的機器人戰車。基本上美軍現在的武器庫存都「少了一個零」,Anduril 希望能僅在數年之內補上。
為了這個目標,他們目前正在推動 Arsenal 兵工廠專案(出自美國二戰期間的「民主兵工廠」)。這是 Anduril 的產品,同時也是基礎建設。Anduril 承諾投入數億美元,用來啟動首座超大規模工廠 Arsenal-1。
當產線全速運作時,Arsenal-1 預計將雇用超過 1,500 名員工,每年可生產數萬台自主軍用載具與武器。整個設施面積約 500 萬平方英尺,可同時進行所有 Anduril 產品的全速量產。
這種集中式生產模式,徹底跳脫傳統那種「為特定計畫量身打造的專用工廠」模式,而是把作業集中在同一屋簷下,以提升速度與彈性。(爆炸物與推進劑生產因特殊安全需求而例外)
Arsenal 的核心理念是適應性(adaptability)。它是一個模組化、可通用的製造工廠,幾乎可以生產各種型態、尺寸與作戰領域的自主軍事載具與武器,無論是現役還是未來系統。這種靈活性,來自於所有產品共用一套商用製造工具、機械與流程。
也就是說,關鍵資源像是人力、資本、機器與材料,都可以快速、輕鬆地重新分配,以滿足新的生產目標、推出新產品,或在危機時大幅提升產能,做到以最少時間、成本和精力,達到生產的可重組性。
最特別的,我覺得莫過於 Anduril 會選擇重新設計產品以消除需要特殊製造工具或偏離 Arsenal 平台的零件,而不是為了客製產品去改變整個製造平台。
Anduril的高效方案:Arsenal OS 整合數位平台
Arsenal 另一個差異化之處,來自於 Arsenal 作業系統(Arsenal OS)。這是一個整合型數位平台,能從設計實驗室一路無縫連結到產線現場。就像 Anduril 的 Lattice 軟體平台驅動自主系統一樣,Arsenal OS 也提供了一整套用於設計、開發與製造的數位服務,包括以威脅導向的作戰分析、大規模建模與模擬、數位設計與工程、企業資源規劃,還有組裝與驗證等。
這套系統為所有工程師與技術人員提供統一的數位介面,使他們可以更高效地工作、修改現有產品、啟動新產品,或輕鬆地在團隊間切換。更關鍵的是,Arsenal OS 借助 AI 驅動的軟體與智慧機械,讓更多缺乏專業技能的員工,也能快速執行高價值工作,突破傳統勞動力限制,提升每個工作任務的自主性。
這種超大規模量產,與「軟體驅動製造」概念密不可分。只有套用「軟體優先」的設計原則,這種前所未見的產量才可能實現。武器與軍事平台在設計上刻意保持簡單、模組化、可量產,並採用完全開放的架構。這樣可以讓軟體、子系統,甚至整個載具進行持續、低風險的修正。不僅如此,這些生產方式會大量使用便宜、現成、供應鏈穩定的商用零件,減少對高度專業人工的依賴,讓更廣泛的商業勞動力也能加入國防製造。
整座 Arsenal 工廠本身的概念,就是一個「軟體定義的製造平台」,由軟體驅動從設計到產線的每個環節,確保整個製造流程從根本上最佳化,能夠達到並維持超大規模的產出。
由於是軟體定義的,整個製造流程本身也變成一種可以持續演進的「產品」。工廠能不斷簡化複雜度、最佳化流程,並隨著威脅與科技變化持續重組與升級。不僅如此,這整個製造平台完全可以複製; 雖然 Arsenal-1 建在美國,但未來的 Arsenal-2、Arsenal-3 可以在盟國落地。這種轉型模式,讓民主兵工廠的重建,不再只是美國的能力,而是盟友集體產能的總和,確保軍事能力在關鍵時間線上呈指數級增長。
這,也將是台灣日後扮演的角色。
本文授權轉載自:老波 the No-Filter Generalist
責任編輯:李先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