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離岸風電發展遭遇不少逆風,本土風機產線停工、開發案延宕甚至解約,加上面臨產業原物料成本高漲的衝擊。儘管如此,海龍離岸風電於8月15日宣布,與離岸風電本土水下基礎製造商世紀鋼完成「海龍2A風場」共21座管架式水下基礎全數完工並交付,成為台灣最大水下基礎結構,也是台灣離岸風電國產化的里程碑。
海龍計畫是台灣首座總容量超過1GW的離岸風場。海龍計畫執行長暨專案總監柯廷灝(Tim Kittelhake)表示,目前首批8座風機已經在今年6月提前併網發電,預計在今年底前,完成風場一半機組的安裝與併網,並計劃明年底海龍計畫全數風機併網發電。
從擎天塔到油壓抱樁器,台灣離岸風電供應鏈的「技術含量」升級
這次21座風機水下基礎訂單,是台灣歷史上最大、最重的水下基礎結構,每座高度超過90公尺,重量高達2,000公噸,相當於1,000輛汽車的總和。同時,也是國內供應鏈首次成功整合具備先進「油壓抱樁器系統」於水下基礎製造作業。
「過去3年,海龍計畫與世紀風電建立合作關係,採用One Team合作方式,才能確保這21座水下基礎,如期、如質完工。」柯廷灝強調。
世紀集團董事長賴文祥進一步說明,這21座水下基礎空前的尺寸與重量,已經超出既有廠房的負荷極限,也成為在台北港打造專用「擎天塔」工作站的催化劑。其次,在技術層面,首次導入「抱樁器油壓系統」也是一道前所未見的關卡,技術門檻與學習曲線都極具挑戰。
過往離岸風電水下基礎安裝本身是一個巨大的鋼鐵框架,必須透過數支巨大的鋼管樁(Pile)打入海床數十公尺深,才能牢牢固定住,過去的安裝過程高度依賴平穩的海象。而「油壓抱樁器系統」如同安裝在基礎上的巨型液壓手臂,能在施工時緊緊鉗住鋼管樁,抵抗風浪晃動,最大優勢在於能確保最終灌漿穩固,並大幅提升作業安全性與效率。
因此,透過海龍分享國際經驗、精準控制工序,並手把手進行人員訓練,讓世紀風電的技術學習曲線大幅提升,最終成功掌握這項高階技術,真正實現了有「含金量」的國產化。
「海龍計畫很早就選定世紀風電作為水下基礎合作夥伴,充分證明台灣在地供應鏈有能力穩定供應及達到國內離岸風電成長目標,並持續吸引投資以實現複雜的大型專案建置。」柯廷灝表示。
迎戰國際逆風,台灣供應鏈的成本控制「四支箭」
近年來,全球離岸風電產業普遍面臨著一場嚴峻的「逆風」,因為俄烏戰爭導致原物料價格波動、全球通膨推高融資與製造成本,甚至川普拋出的關稅議題,都為離岸風電未來增添不確定性。
柯廷灝表示,由於鋼板等主要原物料的價格在2023年專案拍板時就已鎖定,因此並未受到後續價格浮動的直接衝擊。而川普的關稅言論雖可能對未來財務造成影響,但在股東的堅定支持與既有訂單合約的保護下,對目前專案的影響並不大。
真正的考驗,在於未來。當全球成本持續上漲,台灣的國產化供應鏈要如何維持國際競爭力?世紀集團董事長賴文祥提出清晰的4支箭策略,可以有效控制未來成本、提升效益。
第一箭:深化經驗學習曲線
經歷了第二階段的摸索與海龍專案的實戰淬鍊,台灣供應鏈已經克服了最陡峭的「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從製造流程的優化到技術瓶頸的突破,累積的寶貴經驗(lesson learn)將直接轉化為未來專案的效率提升與成本降低。
第二箭:擴大產能規模,降低單位成本
世紀風電在台北港與台中港投入了鉅額的固定資本支出(CAPEX),這意味著當前的單位生產成本相對偏高。未來的策略核心,是將產能極大化。透過新建的晴天塔等設施,預計能將水下基礎大組的月產能從2到4套,一舉提升至4到6套。當接單量與產量同步提升,高昂的固定成本將被攤提,單位成本便能有效下降。
第三箭:整合本土供應鏈,發揮群體戰力
僅海龍一個專案,世紀風電就整合了八家本土相關供應鏈夥伴。未來將進一步優化、整合這個本土生態系,透過群體的力量降低整體製造成本,從焊接、塗裝到零組件供應,讓「台灣隊」的戰力發揮到極致。
第四箭:策略性跨國分工,佈局全球
面對成本壓力,世紀風電也已啟動跨國佈局。未來計畫將部分勞力較為密集的預製程(pre-fabrication)工序,轉移至集團位於印尼的廠區進行,利用當地的成本優勢。而台灣的廠區則能更專注於技術含金量更高的核心組裝與最終整合,形成一個兼具成本效益與技術核心的國際化生產模式。
海龍執行長柯廷灝強調,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強勁風資源,這是吸引國際開發商持續投入的根本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經過過去幾年的共同努力,台灣已經培植出一個強大且值得信賴的本土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