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曼報Pro》預購十天破3,000萬元,AI時代下的內容產業怎麼玩?
觀點|《曼報Pro》預購十天破3,000萬元,AI時代下的內容產業怎麼玩?

由創作者曼尼(Manny Li)推出的訂閱制內容服務《曼報 Pro》預購開賣十天,總訂閱人數破5,000人(至上稿時已有近6,000人訂閱),總金額粗估超過3,000萬元。AI時代是付費內容的墳場嗎?曼尼的成績傳達出一個訊息:AI或許讓資訊更便宜,但讀者仍願意為創作者的判斷和連結能力買單。

曼尼是誰?

在社群上鮮少展示真面目的曼尼(Manny Li) 並非全職文字工作者,自述為「一名上班族」,自2014年開始於部分商業媒體以專欄形式輸出對產業及商業策略的觀點。2020年開始推出電子報《曼報》,2022年推出Podcast計畫,專門探討科技趨勢、新創公司,以及商業思維。和夥伴Angela也不定期閒聊或emo(情緒輸出),成為後期的個人特色。《曼報》目前已突破4萬訂閱,Podcast每集不重複下載超過2萬次。

從一開始更偏像個人興趣發展的電子報,五年多後為何走向訂閱制?曼尼在社群上分享:
- 想找人做出自己一輩子都做不出來的東西。
- 連結更多人。
- 嘗試當資金、人才、資源到位,會發生什麼事?

而他本人對這個專案原本的預期是「超過500人訂閱、年營收200萬;如果過1,000人訂閱、年營收500萬,就是遠超預期。」而至今(8/18)不到三周的成績,早已超過當初預估的十倍以上。

AI真的即將扼殺媒體產業?

Substack 2025年表示,平台上有超過50位創作者年收逾100萬美金。從國際市場的水準來看,《曼報 Pro》的成績也已可擠進一線。發生在2300多萬人口的台灣華文市場,具有其指標性。特別在「AI將殺死媒體產業」論點頻傳的時代背景下,這是一個很好的時間點來探究,什麼樣的內容有機會在變現能力上異軍突起。

如果是傳統意義的新聞內容媒體,即便在已開發國家,願意為新聞付費的比例也不到兩成。在大多數國家,傳統新聞媒體難以與讀者建立聯繫,參與度下降、信任度低、數位訂閱量停滯不前。從這個視角來看,如果你的內容還停留在傳統短平快、和競爭媒體相似度高、AI能找到一堆的純新聞,讀者真的不太願意為這樣的內容付費。

但我們來看看另一種極端:矽谷最具影響力的「一人媒體」Ben Thompson,他在2013年創辦科技與商業分析電子報Stratechery。內容聚焦於平台經濟、網路策略、商業模式與科技產業競局,每週提供一篇免費公開文章,並以每日會員簡報(Daily Update)作為訂閱主力,如今有數萬名付費訂閱者,每年約120~150美元,年營收粗估數百萬美元,被視為「個人知識變現」的經典案例。

Thompson曾任職於蘋果、微軟,自MBA畢業,他在全球行動網路軟體(Mobile internet)起飛的2013年抓準了一個細分市場: 全球科技決策者需要對產業的深度解析 。與一般新聞不同,他的文章重在商業模式解構與趨勢研究,其深度甚至常被矽谷CEO與投資人引用。加上「先免費、後付費」的設計,讓新讀者先感受內容價值,再決定是否付費升級。

什麼樣的內容會讓讀者願意掏錢?

Thompson的故事已經是十年前的案例,十年後在AI摘要漸成主流的時代,《曼報 Pro》仍能做出超越預期的成績。這證明人們對於「 高品質的判斷 」與「 值得信任的觀點輸出 」仍然有需求,並能支撐起高黏著度的付費社群。

Reuters Institute 2025的數位新聞報告(Digital News Report)提到,讀者更信任「人製作的新聞」,並對AI生成內容試圖保持距離。雖然不少人透過AI做摘要,但深度解讀與品質把關仍期待「人」來完成。

進一步來看,《曼報 Pro》到底賣什麼?

深度公司個案分析,拆解一家公司的商業模式與策略判斷。從公開資料出發,手把手帶你看懂企業運作邏輯,並留下練習題,讓你不是只看懂,而是學會怎麼做。

聚焦創新趨勢與產業洞察(AI、自動化、太空、健康、媒體、國防⋯⋯),幫你建立跨產業的商業直覺,比免費版「曼報」還要豐富、多元、深度的創新趨勢專文。

每兩個禮拜精選出一票必看的名家訪談,並且用一針見血的幽默來幫大家畫重點、看懂名家都在想什麼,幫你建立一種「怎麼讀訊號」的視角。

曾在J.P. Morgan Asset Management任職11年、深耕產業研究與投資的《曼報 Pro》共同創作者余鎮文(Vincent)在其社群上總結:「在一個資訊近乎免費、AI就可以幫你寫報告的時代,你更需要練的,不是吸收力,而是判斷力。」

再來是關於身分和社群的連結。

《曼報 Pro》將會員社群、實體聚會、投書權等「身分與連結」打包,形成內容+社群+活動的綜合價值,這種無法搜尋、不可複製的體驗,是 AI 取代不了的。在曼尼經營自媒體的過程中,也會和類似的創作者逐漸形成知識型同溫層,互相推薦、互相導流。在這次的訂閱制上線時,可看到眾多同樣是科技財經類的創作者、創業者、甚至企業高層,紛紛在自己的社群上推薦,這是一種隱性的社群價值和同溫層連結。

AI時代下,媒體未來該怎麼走?

回到內容產業本身,特別是傳統意義上的新聞媒體,還可以怎麼做?
AI 的確能快速複製新聞、整理資訊,讓「事實」變得便宜,但它同時重新定義市場:越容易被 AI 取代的內容,越沒有商業價值;越無法被 AI 複製的部分,越有變現能力。AI時代下的內容產業要往什麼方向走?我們有幾個選擇。

  1. 用AI增產新聞、報告與內容,持續做流量。 這條路徑仍然存在,但技術門檻低,容易陷入紅海。

  2. 如《曼報 Pro》、Stratechery,一人也能做,產量小、毛利高,把專業判斷與分析框架商品化,賣給願意為「研究外包」付費的高知識族群

  3. 回到媒體核心本質:與人的互動採訪與社群連結。 第一手訪談、實地觀察、連結業內人士、媒合商機,這些是AI無法提供的,卻是垂直媒體能第一手供給的稀缺資源,也是最能建立話語權的武器。

AI擅長產出無窮多的答案,卻難以提供可信的立場與高價值社群連結。讀者要的不是一堆隨手可得的事實,而是有人幫忙下判斷、拉框架、盤點、專家知識、做出總結。

或許再過幾年回頭來看,採訪記者會成為一種具備手工藝價值的職業:專門進入真實世界,取得人類專家的想法和第一手觀察,成為AI知識體系不可或缺的來源。並和AI協作,產出更具人本深度的觀察和分析。AI巨頭們會不會願意為了第一手採訪內容付費,還是將就於大量自動化生成內容?還不好說。但作為內容產業的一員,當然更期待AI工具的存在意義,是使得世界的訊息流通變得更有趣多元。

在內容產業裡,AI也許會把「例行、可複製」的部分通通自動化,迫使人類內容工作者轉向更高階、更有創造性的價值: 現場觀察、深度對話、價值判斷、社群連結 。最後再提一次2016年Google AlphaGo打敗李世乭的意義:AI終究激出世界棋王下出了他原本下不出的那一步棋。

延伸閱讀:6萬次爬蟲只換來1次點擊!AI搜尋促成「流量大斷崖」:Google如何改寫搜尋行規?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