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仲諒親自出馬談3年!7-11、家樂福加持,中信uniopen聯名卡攻全台最大零售金融生態圈
辜仲諒親自出馬談3年!7-11、家樂福加持,中信uniopen聯名卡攻全台最大零售金融生態圈

為了打造更強大的 OPENPOINT生態圈,統一集團將集中資源,陸續終止與各家銀行發行的聯名卡,並由中國信託獨家發行一張全新的集團聯名卡,將使國內信用卡市場再度重新洗牌。

8月21日,中國信託銀行董事長陳佳文與統一企業集團董事長羅智先聯袂宣布,發行「中國信託uniopen聯名卡」,為信用卡市場投下一顆震撼彈。這張聯名卡預料將一舉讓中信銀的總發卡量突破千萬張大關,甩開緊咬不放的玉山、台北富邦銀行等追兵。

自從2023年5月,公平會同意統一併購家樂福之後,市場就預言,家樂福聯名卡將成為市場必爭的搶手貨。果不其然,羅智先挾著集團龐大的流通零售事業,包含7-ELEVEN、家樂福、星巴克、康是美等,組成「史上最大聯名單位」,透過與中信銀聯手,打造首張卡友可權益自選的聯名卡,共同創造點數經濟生態系。

中信花三年功 辜羅頻互動

中信和統一的淵源極深,早在2003年,中信金迎娶隸屬統一集團旗下的萬通銀行,一舉讓中信銀分行數從50多家增至102家;更重要的是,中信銀日後獨家取得統一超商全台分店設置自動櫃員機(ATM)的權利。20多年來,隨者統一超分店數逐漸成長,中信銀在超商的ATM據點已超過7千處。

如今,放眼國內銀行信用卡排名,前五大發卡行分別為中國信託、玉山、台北富邦、國泰世華及台新銀行。擁有momo電商平台的富邦銀,與統一在零售業務上存在競爭關係,雙方難以合作;而國泰世華已停止聯名卡策略,轉而主打CUBE卡。至於積極推動與新光金控合併的台新,原本也積極爭取,後則因內部忙於新新併整合,無暇顧及這塊大餅。

事實上,中信為了與統一集團合作發行聯名卡,已下了3年功夫,大股東辜仲諒甚至親自出馬,頻繁與羅智先餐敘談合作。「辜董與羅董頻繁互動,最終促成了這場備受矚目的強強聯手。」統一集團高層透露。

如今拍板定案,原發行家樂福聯名卡長達14年的玉山,無疑是受傷最重的一方。

銀行業者分析,由於家樂福聯名卡發行數高達一百四十餘萬張,是國內發卡數「百萬俱樂部」前五強之一,中信發行uniopen聯名卡之後,恐將衝擊玉山發卡總數。

不過,玉山也並非毫無準備。2023年統一集團收購家樂福後,玉山就已預感到合作難以延續,於是提前部署,2024年推出「玉山Unicard」應戰,並以創新的訂閱制回饋方案,力圖提高卡友續卡意願,陸續將家樂福聯名卡持卡人轉換為玉山Unicard,同時透過熊本熊卡、U Bear卡等熱門卡,力圖穩固其地位,估計至目前為止轉換率約75%。

中信與統一將透過這張聯名卡共同打造全台最大的「零售金融生態圈」。中信銀內部評估,以中信銀過往的能量,透過家樂福、星巴克等通路,預計新聯名卡發卡量「至少2百萬張,多則3百萬張,屆時發卡量絕對可一舉突破一千萬張」,中信銀也將因此在消費數據、客戶黏著度上建立起難以跨越的「護城河」。

此外,統一集團未來旗下電子支付工具icash動向也值得注意。長久以來,icash與中信在聯名卡、行動支付等領域已有深厚合作基礎。從早期的icash聯名卡到近期icash Pay串接中信行動銀行App,雙方在會員導流與支付服務上一直有緊密互動。

延伸閱讀:今年最強卡王來了!「中信uniopen聯名卡」強勢誕生,解析羅智先背後3大盤算

統一觸及金融相關事業合作

icash作為統一集團「OPEN POINT生態圈」的核心,其最大價值在於串聯集團龐大零售通路,打造「點數經濟圈」,如今透過與中信銀發行聯名卡,有意將icash功能從單純的點數累積,擴展到支付、信用循環等金融服務,為OPENPOINT生態圈注入新活水,藉此深化會員忠誠度。

消息來源透露,羅智先與辜仲諒接觸談判聯名卡合作時,也談及將icash、統一證等金融相關事業與中信銀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市場盛傳,入股可能是其中一個選項。

中信金併購新光金宣告破局後,已另闢蹊徑擴張金融版圖,與統一集團是否有進一步合作,值得觀察。

可以肯定的是,「未來3至5年,中信銀行稱霸國內信用卡市場已經毫無懸念了。」一位熟悉信用卡市場的金融業者指出,中信結合統一集團零售通路的消費生態圈,將形成一道難以跨越的門檻,讓其他銀行難以望其項背,短期內競爭者將更難挑戰它的霸主地位。

延伸閱讀:國泰CUBE卡、台新Richart卡、玉山Unicard權益方案差在哪?3大權益自選信用卡攻略
電支大戰升溫!LINE Pay 7月營收年增25%:一卡通、街口、全支付,三強鼎立掀變局?

本文授權轉載自今周刊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