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 盲目導入AI工具可能導致效率假象。一項研究顯示,雖然團隊主觀感覺生產力提升20%,但實際效率卻下降19%,主因是耗費過多時間在提示、等待和修改AI產出。
重點二: 企業應設定單一、明確的季度核心指標來衡量進展,而非僅依賴感覺或多個KPI。這能確保所有努力都聚焦於推動業務成長,而非無謂的「行動」。
重點三: 企業應導入嚴謹的AI工具試驗流程,包括設定明確的成功標準、進行分組對照試驗,並限制同時進行的專案數量,以避免資源浪費,並確保專案真正完成。
人工智慧(AI)浪潮正以驚人的速度席捲全球,企業無不將其視為提升競爭力的利器。
然而,一份來自METR的研究揭露了一個現象:導入AI工具後,團隊主觀感覺生產力提升了20%,但實際效率卻反而下降了19%。原因在於團隊花了更多時間在下指令、等待和審核 AI 的產出。
針對這份研究,Gamma 共同創辦人 Grant Lee 在 LinkedIn 上撰文指出,這種現象正成為2025年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他警告,若缺乏有效的衡量機制,企業可能會在自我感覺良好的假象下,持續投入資源於無效的流程與工具,最終成為這波AI浪潮下的犧牲品。
對此,Grant Lee 提出了三個能夠幫助企業在AI時代真正實現成長的建議。
一、設定單一核心指標
許多企業習慣設定多個關鍵績效指標(KPI)或平衡計分卡,但在 Grant Lee 看來,這種做法反而會分散焦點。他建議,每個團隊每季應只專注於一個「能推動業務」的核心指標,例如活化率(Activation rate)、留存率(Retention)或毛利率(Gross margin)。
這個觀點也對應了許多成功企業的經驗,例如擁有百年歷史的消費品巨擘寶僑公司( Procter & Gamble, P&G),其每一項新專案都與單一明確的指標掛鉤,如新銷售流程的轉換率、行銷活動的歸因營收等。這種單一指標對團隊判斷策略成功或是失敗能有清晰的標準,避免資源在多個次要目標間來回消耗。
二、用數據而非感覺做決策
企業不應僅憑直覺就全面部署AI工具。Grant Lee 強調,在導入任何工具前,都應進行嚴謹的時間限制試驗,並設定明確的成功標準。
例如,美國聯合包裹服務公司(UPS)在導入路線最佳化系統時,便是以「每條路線減少行駛里程」作為成功指標,並在各站點進行試點,最終在確認每條路線能減少6到8英里(約9.6到12.8公里)後才大規模推廣。
如今,這項技術每年為UPS節省約1億英里(約1.6億公里)的行駛里程。這種嚴格的數據驗證流程,確保了每一項技術投資都基於可衡量的實質效益,而非一時的熱情。
三、限制進行中的專案數量
AI工具讓啟動一項新專案變得非常簡單,例如快速生成企劃書、草擬多個電子郵件或建立數十種數據儀表板。然而,Grant Lee 提醒,這只會導致更多的「行動」,而非完成專案。
他引用豐田(Toyota)的精實生產哲學,強調應嚴格限制「正在進行中的作品」(Work-in-progress,WIP)的數量。團隊必須先完成或終止現有專案,才能啟動新的任務。
這項原則的根本在於,十個半成品的價值,遠低於一個能實際交付並產生效益的產品。在AI的放大效應下,若不加以控制,企業將會陷入無止盡的專案啟動循環,看似忙碌卻毫無實質產出。
Grant Lee 指出,所有成功的企業都深知,要取得真正的進步,反而需要增加專案交付的難度,而非讓一切事情變得更簡單。他們會要求團隊提供有利的數據佐證、審慎評估,並在啟動新專案前停止舊的項目。
臉書母公司 Meta 有一張非常知名的海報,上面所傳達的智慧:不要將動作誤認為進步。(Do not mistake motion for progress.)當所有人都在AI這匹搖搖馬上原地晃動時,真正能領先的企業,是那些能用數據與紀律,確保每一步都朝著目標前進的實踐者。
延伸閱讀:美國科技職缺消長大統計:哪些職位變熱門、什麼工作快過氣?5年以下資歷超難找工作?
MIT報告揭95%企業投資AI「零報酬」,只有5%能賺錢!「那5%」的企業做對了什麼?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黃若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