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報告揭95%企業投資AI「零報酬」,只有5%能賺錢!「那5%」的企業做對了什麼?
MIT報告揭95%企業投資AI「零報酬」,只有5%能賺錢!「那5%」的企業做對了什麼?

重點一: 麻省理工學院報告指出,高達95%的企業生成式AI專案未能帶來實質獲利,導致大多數試行計畫停滯,與市場的樂觀情緒形成巨大落差。

重點二: 研究顯示,企業AI導入失敗主因在於工具與組織的「學習落差」,且自行開發方案的成功率遠低於外購,顯示企業缺乏有效的整合策略。

重點三: OpenAI執行長奧特曼坦承,當前AI市場存在泡沫,投資人過度興奮,部分新創公司的高估值並不理性,恐導致鉅額虧損。

美股週二(19日)經歷一波劇烈震盪,其中標普500指數、那斯達克指數與費城半導體指數均表現疲弱,大型科技股也下挫,輝達股價收盤下跌3.5%,而台積電ADR也同步重挫3.61%。

市場分析指出,這波跌勢的元兇,很可能一份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報告。再加上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坦言當前AI市場出現泡沫化現象,皆引發市場對AI投資過熱的疑慮,恐慌情緒也席捲華爾街。

那麼,這份嚇壞市場的MIT報告,究竟說了什麼?

只有5%企業跨過「GenAI鴻溝」,為什麼?

麻省理工學院NANDA研究計畫發布的《生成式AI鴻溝:2025年商業AI現況》(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調查了150位企業主管、350名員工,並分析了300個公開部署案例,指出許多企業在AI領域投入了高達300億至400億美元,但絕大部分投資並未轉化為利潤。

這份報告揭露的關鍵洞察是,企業在導入生成式AI(GenAI)時出現了巨大的「GenAI鴻溝」(The GenAI Divide),而絕大多數(95%)的企業雖然廣泛試用AI工具,卻未能獲得實質的商業回報,只有極少數(5%)的企業成功跨越鴻溝,創造了數百萬美元的價值。換言之,GenAI鴻溝可以被理解成「AI高採用率與低轉化率並存」的現象。

報告也說明,在企業內部超過80%的組織已探索或試用過ChatGPT等通用工具,但這些工具主要提升個人生產力,並未對企業的損益表(P&L)產生可衡量的影響,亦即通用工具普及,但實際影響卻有限。

同時,企業級AI專案的失敗率也偏高。例如針對特定任務的企業級AI系統,僅有20%進入試點階段,最終只有5%成功部署到生產環境。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工作流程僵化、缺乏情境學習能力以及與日常營運脫節 。

同時,報告也發現員工使用個人AI帳號(如ChatGPT)處理工作任務的「影子AI」現象十分普遍。超過90%的受訪企業員工表示會定期使用個人AI工具辦公,遠高於企業官方採購的40% 。

AI零回報
圖/ Gemini_Generated_Image_oth2xroth2xroth2.jpg

95%企業困在試點,5%的「AI贏家」有何成功心法?

這份研究也指出,企業成功導入AI與失敗的差別,並非在於模型技術本身,而是透過策略與組織設計跨越AI鴻溝,包括專注於小而精的應用場景、以「業務成果」做為投資評估,以及採納去中心化模式,授權給前線部門主導AI專案。

根據報告,成功的企業具備以下共同特徵:

延伸閱讀:代理式AI是什麼?跟商業智慧BI差在哪?擺脫數據躺平,3張圖看懂企業最強外掛

哪些行業被AI衝擊更大?

根據該報告,儘管生成式AI獲得了大量投資和關注,但大多數行業的結構性顛覆程度仍然很低。報告創建了一個「AI市場顛覆指數」,從0到5對各行業進行評分,結果顯示只有兩個行業出現了明顯的結構性變化:

一、科技業 (Technology)
顛覆指數: 2.0
關鍵信號: 市場上出現了新的挑戰者(例如Cursor對抗Copilot),以及工作流程發生了轉變 。

二、媒體與電信業 (Media & Telecom)
顛覆指數: 1.5
關鍵信號: AI原生內容興起,廣告動態正在轉變,但領導企業仍在成長。

三、專業服務業 (Professional Services)
顛覆指數: 0.5
關鍵信號: 實現了效率提升,但客戶交付方式基本未變 。

四、醫療保健與製藥業 (Healthcare & Pharma)
顛覆指數: 0.5
關鍵信號: 主要停留在文件記錄和轉錄的試點階段,臨床模型未受影響 。

五、消費與零售業 (Consumer & Retail)
顛覆指數: 0.5
關鍵信號: 應用於客服支持自動化,但對客戶忠誠度或市場領導者的地位影響有限 。

六、金融服務業 (Financial Services)
顛覆指數: 0.5
關鍵信號: 應用於後端自動化,客戶關係保持穩定 。

七、先進工業 (Advanced Industries)
顛覆指數: 0.5
關鍵信號: 僅有維護方面的試點項目,供應鏈未發生重大轉變 。

八、能源與材料業 (Energy & Materials)
顛覆指數: 0.5
關鍵信號: 採用率接近於零,僅有極少的實驗 。

總體而言,在以上主要行業中,雖然都進行了大量的AI試點活動,但並未出現結構性的改變,這也反映了報告所強調的「GenAI鴻溝」現象 。

90%的用戶更信任人類同事

MIT研究人員、報告主筆阿迪亞·查拉帕利(Aditya Challapally)指出, 問題的核心並非AI模型本身品質不佳,而是企業在工具與組織間存在嚴重的「學習落差」。例如報告指出,大多數GenAI系統無法從用戶回饋中學習、適應特定情境或隨時間改進。

也因此,用戶雖然樂於在個人任務中使用ChatGPT,但在處理高風險、關鍵性的企業工作時,由於AI缺乏記憶和適應能力,90%的用戶更信任人類同事。用戶抱怨企業級AI工具「不會從回饋中學習」和「需要過多手動提供上下文」。更重要的是,與外部合作相比,企業內部自行建構的AI專案失敗率是前者的兩倍 。

自建AI不如外購!跨越AI鴻溝的3個黃金法則

那麼,企業導入AI該如何跨越落差導回正途?真正成功跨越 GenAI 鴻溝的企業有三個黃金法則:

一、購買而非自建
根據報告, 企業如果選擇向外部廠商購買AI工具並與之合作,成功率大約是67%;而如果選擇自己從頭開發,成功率卻只有三分之一。 這項發現對於金融服務這類高度監管產業相當重要。

許多企業基於安全考量,傾向自建專屬的生成式AI系統,但報告數據表明,單打獨鬥的模式失敗率更高。

二、賦予「第一線」主導權

此外,成功的AI部署還有其他關鍵因素, 包括由第一線的經理人來推動AI工具的採用,取代中央AI實驗室全權主導;同時,選擇能夠與現有系統深度整合、並隨時間演進的AI工具。

這也解釋了為何部分新創公司能利用生成式AI快速崛起,在於他們通常專注於解決一個特定的痛點,並透過與企業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快速成長。

三、將AI應用著力於後勤行政

許多企業將 AI 視為新潮的實驗性專案,超過一半的生成式AI預算被分配到銷售與行銷部門上,但投資報酬率最高的,反而是後勤行政工作的自動化,例如節省業務外包費用、簡化內部流程等

簡單來說,前台部門的AI應用或許能創造聲量,但後勤部門的AI應用反而能為企業帶來最實質的投資回報。這也凸顯了許多公司在AI投資方向,都存在資源錯置的根本問題。

AI市場正處於泡沫化?OpenAI奧特曼:「熱潮將帶來反噬」

當企業AI專案的高度失敗率被揭露的同時,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在接受《The Verge》雜誌訪問時坦承,當前AI市場存在泡沫化現象。

奧特曼將現在的AI熱潮,比喻成1990年代的網路泡沫,當時人們對網路的未來過度樂觀,導致許多網路公司的估值瘋狂飆升,最終泡沫破裂,許多公司應聲消失。

奧特曼指出:「當泡沫發生時,聰明人會為一個真相的核心(kernel)而過度興奮」。他直言,AI是一項極具潛力的變革性技術,但目前投資人整體確實過度興奮,一些僅有「3個人和1個想法」的AI新創公司,獲得的資金與高估值是不理性的行為,這股熱潮將帶來反噬,預言「有人會虧掉鉅額資金」。

同時,奧特曼也對OpenAI抱持極大信心,並透露公司將在不久的將來投入「數萬億美元」用於資料中心建設。他認為,雖然AI市場可能存在泡沫,但就像當年的網路泡沫破裂後,亞馬遜和Google等大型公司依然崛起一樣,AI最終仍會為經濟帶來巨大的正面影響。

延伸閱讀:觀點|「麥肯錫式」重灌2.0:AI 世代的顧問,不能再靠 PPT 吃飯!
996工作制逆襲矽谷!AI新創每周工時上看80小時:矽谷怎麼了?為何員工有了AI命更苦?

資料來源:FortuneAdnan Masood, PhD.The Verge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一個帳戶整合所有投資金流:永豐金資金管理帳戶,打造新世代「投資錢包」

在台灣,投資的第一步往往不是研究市場,而是跑流程。投資人首先要開立證券戶,過程中還得額外申辦一個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如果同時往來多家券商或涉獵不同金融商品,手上的交割戶就會越開越多,久而久之,資金與投資收益被分散在不同帳戶,不只增加管理難度,一旦忙碌忘了轉帳、交割戶餘額不足,還可能面臨違約交割的風險。

這套交割制度雖然保障了交易安全,卻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進場門檻比想像中更繁複,投資體驗因此大打折扣。永豐金證券總經理蘇威嘉表示:「永豐金證券很早就觀察到這個市場痛點,在『分戶帳』服務上路後,我們看到一個能夠改善流程痛點、讓投資管理更有效率的機會。」

為此,永豐金證券推出「資金管理帳戶」,以「投資錢包」的概念重新整合投資人的金流,讓投資人透過單一帳戶即可掌握各項投資的資金流入與收益,不必在多個交割戶之間切換,讓投資管理變得更直覺、更便利,也讓投資績效更容易被看見。

創新1》開證券戶不必再加開銀行戶

蘇威嘉進一步說明,資金管理帳戶為傳統證券交易流程帶來三個創新,其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讓投資人能夠直接使用自己原有的銀行帳戶作為交割戶。

目前永豐金證券已串接25家銀行,投資人可以從中選擇慣用帳戶進行綁定,而且整個綁定流程都能透過手機App完成。對於新手投資人而言,開立證券戶後就能直接開始投資,不需要再跑一次銀行申辦交割戶;至於已在永豐金證券交易的客戶,也能改用自己最熟悉、最常使用,甚至具有特殊意義的銀行帳戶進行交割,讓投資相關的金流能在同一帳戶中運作,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2》自動授權扣款、降低違約交割風險

在資金管理帳戶的基礎上,永豐金進一步從使用者體驗出發,以eDDA電子直接扣款授權機制為核心,提供自動授權扣款與入金申請兩大功能,打造證券交易流程的第二項重要創新,不僅省去投資人在不同App間切換的麻煩,也能避免因為忘記轉帳或餘額不足所導致的違約交割風險。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表示,只要完成自動授權扣款設定,日後投資人在進行台股現貨交易時,系統會自動確認資金管理帳戶的餘額、是否足以支付「台股T+2日交割款」,若餘額不足,系統會自動從事先約定的銀行帳戶將差額轉入資金管理帳戶(投資人須確保約定銀行帳戶內有足夠資金),以確保交割順利完成。

永豐金證券
永豐金證券通路事業處副總經理高政雍
圖/ 數位時代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交割前一天的帳戶餘額明明足夠,但隔天一早若剛好遇上信用卡、水電費等費用自動扣款,恐會造成交割款不足」高政雍認為,對投資人來說,若因帳戶上的小疏忽而傷及自身信用紀錄,實在非常可惜,因此,永豐金證券希望藉著資金管理帳戶,協助投資人從根本來避免這類痛點。

至於「入金申請」,凡完成自動授權代扣設定,爾後投資人只要打開永豐金證券大戶投 App的資金管理帳戶專區,就能直接點擊「入金申請按鈕」,把資金從綁定的銀行帳戶匯入資金管理帳戶,免額外再透過網銀App進行轉帳程序,且單筆匯入與匯出的上限皆為 5,000 萬元,不僅轉帳更方便,目前更不收取匯款手續費,長久累積下來,可以為投資人省下一筆不小的支出。

(備註:資金管理帳戶推廣期間,申請出金及授權扣款入金之銀行間通匯費用由永豐金證券負擔,惟永豐金證券日後保有優惠方案調整之權利。)

創新3》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資金管理更Easy

資金管理帳戶所帶來的第三項重要創新,是同時支援證券與複委託交易。無論投資人是買賣台股、美股、港股,採取定期定額或定股方式布局美股與台股,甚至進行台股的融資融券、申購競拍、有價證券借貸等交易,都能以資金管理帳戶完成交割;唯海外股票目前僅支援新台幣交付,未來則將視市場需求持續擴充。

過去,台股和複委託交易往往得綁定不同銀行帳戶,導致投資人必須在不同帳戶間反覆調度資金,不僅繁瑣,也容易在忙碌時漏轉、轉錯,增加管理難度。如今,只要透過一個帳戶即可支付所有交易往來,真正從源頭簡化了跨市場投資的資金管理流程。

化身投資錢包,重塑投資人的金流管理方式

蘇威嘉強調,永豐金推出資金管理帳戶服務,不僅是為了優化證券交易流程、提升投資人的操作體驗,更希望重新定義投資人在數位時代的投資管理方式,讓這個帳戶真正化身為「投資錢包」,一來協助民眾將投資資金從日常收支中獨立出來,二來完整記錄投資金流的變化軌跡,使投資績效、資產變動一目了然,還能逐步養成更有紀律、更有效率的投資習慣。

舉例來說,使用資金管理帳戶的投資人,可以再進一步於永豐金證券的豐存股平台,使用股利再投入功能。爾後當股利發放至資金管理帳戶時,只要沒有出金申請,即可將配發股利留在資金管理帳戶中,讓系統協助執行定期定額策略的同時,還能將配發的股利自動再投入市場,確保每一筆投資績效都有望創造複利,成為累積資產增值的一部分,避免發生股利回到日常使用的銀行帳戶後「不小心花掉」的狀況。

(備註:股利再投入功能及適用範圍,依豐存股平台公告為主)

目前,資金管理帳戶上線雖然只有一個月時間,但使用率已突破 20%,顯示投資人對更直覺、整合式的資金管理方式有明顯需求。蘇威嘉表示,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優化相關功能並擴大應用場景,讓投資人能以單一帳戶完成資金集中、靈活調度與多市場交易,全面提升理財效率與使用體驗。

為鼓勵更多用戶體驗資金管理帳戶,永豐金證券也設計了「過關打怪」式的互動行銷活動,只要在活動期間完成指定任務,就有機會獲得限量900 元的股票禮品卡,還能參加iPhone17 Pro Max等好禮抽獎。若想提升投資效率、改變過去繁瑣的資金管理模式,現在正是申請資金管理帳戶的好時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