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AI浪潮最大受害者?研究:Z世代軟體工程師職缺減少20%,廚師、護理師⋯反而更吃香?
誰是AI浪潮最大受害者?研究:Z世代軟體工程師職缺減少20%,廚師、護理師⋯反而更吃香?

AI搶走人類飯碗是各界討論已久的議題,不過求職市場裡,究竟誰是這股AI浪潮下的最大受害者?近期有研究指出,Z世代的年輕程式設計師可能是工作受到衝擊最劇烈的人。

史丹佛大學本週披露了關於AI如何影響勞動力市場的研究,運用人力資源管理公司ADP的數據,分析截至2025年7月的薪資資料,其中涉及上萬家公司和數百萬勞動者,藉此對美國勞動力市場進行觀察。

這份名為《煤礦中的金絲雀?關於人工智慧近期就業影響的六個事實》的論文,由Erik Brynjolfsson、Bharat Chandar和Ruyu Chen三位研究人員共同著作。他們在研究結果中發現,雖然生成式AI技術尚未完全普及,大規模衝擊就職環境,但對剛進入職場的新鮮人卻有著顯著的負面影響,尤其在軟體開發、客服、會計師等職業。

整體來說,研究中揭露的6項事實分別是:

  1. 年輕員工的就業率顯著下降
  2. 資深員工的就業率穩定成長
  3. AI主要衝擊就業機會,而非薪資
  4. 任務能被自動化的職業,影響最為嚴重
  5. 非公司或特定因素造成
  6. 影響範圍廣泛,不受遠距工作、科技公司與否改變

初階軟體工程師職缺減少近20%

該研究提到,他們第一個重要發現,就是新鮮人的就業率出現明顯下降,22-25歲年輕人,尤其是軟體工程師、客服人員等高AI曝險職業,自2022年底至2025年7月,相關職位人數下降近20%。同時,年長者或低AI曝險職業,例如護士、餐飲業員工等則持續成長或穩定。

研究也發現,美國整體就業持續成長,唯獨年輕人就業停滯。22-25 歲年輕人就業成長停滯,主要受高 AI 曝露職業拖累。反觀,年長者在高 AI 曝露職業就業反而成長 6-9%。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青年在高AI曝險職業的就業明顯走弱,但薪資走勢在不同年齡與曝險分位間差異不大,薪資面未見同步下滑,亦即AI的衝擊目前主要體現在就業而非(基礎)薪資,尤其是對22–25歲且處於高自動化曝險的職務。

研究中寫到,雖然這個趨勢有可能受到生成式AI以外的因素影響,但研究結果與生成式AI已開始影響入門級職位的假設一致。

高AI曝險職業有哪些?

根據研究引用的AI曝露指標,高AI曝露職業主要是那些工作內容容易被生成式 AI(如 ChatGPT、Claude)自動化或輔助的職位。這些職業通常涉及大量標準化、可程式化、或重複性任務。

• 軟體開發人員(Software Developers, Applications and Systems Software)
• 客服人員(Customer Service Representatives)
• 會計師與審計師(Accountants and Auditors)
• 行政助理與秘書(Secretaries and Administrative Assistants)
• 電腦程式設計師(Computer Programmers)
• 財務經理(Financial Managers)
• 銷售代表(Sales Representatives, Wholesale and Manufacturing)
• 接待員與資訊櫃台人員(Receptionists and Information Clerks)
• 總經理與營運經理(General and Operations Managers)

根據研究,這些職業的共同特點是工作內容高度依賴結構化資料、標準化流程或可被AI模型理解與執行的任務。以及AI工具能夠直接執行、協助或取代部分核心工作流程。因此相對而言,包括護理師、藍領工人、清潔工、維修技師等職業,就屬於低AI曝露職業。

事實上,研究並沒有具體點出年輕人入門職缺變少的原因。但過往討論到這個議題時,也出現過幾個論點,例如過去很多交給新人的例行性工作,現在都由AI代勞,難以提供初入職場的工作者,熟悉工作內容的機會,再加上AI工具可以幫助資深員工提昇產出,便降低了對便宜但缺乏經驗的年輕人的需求。

被AI「增強」職位不減反升

研究也將AI對職位的影響分成了「自動化」(automation)與「增強」(augmentation)兩種類型。自動化意指AI能夠直接完成任務,好比說部份的程式開發工作,如今已能由AI一手包辦,又或者AI能直接作為客服解答消費者及用戶的眾多問題,導致需求減少。

而增強則代表AI僅能起到輔助作用,工作過程中仍需要人類的判斷或創意能力,例如資料分析、設計等工作儘管AI能幫上忙,卻無法完全代替分析師或設計師進行判斷或做出結論。

研究中舉例,AI增強型職位包括:

• 廚師(Cooks)
• 焊接工(Welding, Soldering, and Brazing Workers)
• 銀行櫃員(Tellers)
• 製圖員(Drafters)
• 資訊系統經理(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rs)
• 註冊護理師(Registered Nurses)

換言之,AI「增強」型職位指的是 AI 主要用來輔助、提升人類工作效率,而非直接取代人力。這類職位的年輕人(22-25 歲)就業並未出現明顯下滑,部分職位甚至呈現成長趨勢。

AI搶工作並非單一領域

事實上,這幾年裡針對AI與職場的研究,許多都發現了類似的結果。Indeed Hiring Lab在今年7月公佈的一份報告中提到,科技職缺在2022年達到頂峰後,如今變得越來越難找,「這些職位部份工作的自動化,可能導致招募下降。」

Burning Glass Institute也在研究中發現,在電腦與數學領域,Z世代和較年輕的千禧世代的失業率都較2018、2019年時有所上升。

科技界高層對人力招募的態度,也符合這些研究結果。語言學習服務公司多鄰國執行長路易斯.馮.安(Luis von Ahn)今年4月曾向員工暗示,他們會逐步減少使用的外包,讓AI處理更多工作。

Zuckerberg 祖克伯 佐克伯.jpg
祖克柏認為,今年內AI就能勝任中階工程師的工作。
圖/ shutterstock

雖然上述報告是針對科技產業或科技職缺,《煤礦中金絲雀》論文的作者提到,這樣的情況不僅僅發生在電腦類職業,或者可遠端、外包的工作上,並且在不同教育程度組成的職業中皆可觀察到這樣的結果,代表不論大學學歷占比高或低的職業、是否屬於科技界,都出現同樣的趨勢。

不過未來,AI對職業的衝擊還可能會進一步擴大。Meta執行長馬克.祖克柏就在今年1月表示,他認為今年內AI就能有效擔任中階工程師的職位,意即雖然目前僅新人工程師面臨被AI取代工作的危機,未來AI能夠取代的範圍將會持續擴大。

完整報告請見:Canaries in the Coal Mine? Six Facts about the Recent

延伸閱讀:「誰說不玩了?」宏達電靠AI眼鏡拔4根漲停,VIVE Eagle如何迎戰Meta、Google?
6家科技巨頭1年砸2,000億美元建AI資料中心,為什麼科技股漸漸轉往「重資產股」?

責任編輯:李先泰

關鍵字: #職場 #AI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