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的發展之下,科技巨頭的資產配置正迎來巨變,過去以軟體、服務為主的「輕資產」公司,如今正大舉轉向「重資產」模式。
重資產股指的是什麼?我理解的是,指一家公司可能有為數相當多的固定資產,有較大的折舊需要攤提,同時,這些固定資產也是未來公司營運必不可少、以及擴充規模的器具,像是資料中心等相關硬體建設。
以前,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亞馬遜(Amazon)、Google母公司Alphabet、Meta,還有可能已經放棄自建AI體系的Tesla,資產項目中都不是以這樣的資料中心為主,但他們正在迎來一波轉變。
我查到這六家巨頭的投入規模,可真是誇張地驚人。合計起來,這六家公司在2025年投入AI資料中心及相關硬體建設,估計將達到約2,000億美元。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類比一下,今年台積電的資本支出,大概是380至420億美元,也就是平均約400億美元,這六家在AI上的投入,是台積電資本支出五倍之多。
AI基礎建設的競賽
微軟是這場競賽目前的領頭羊,計劃在2025年投入約800億美元建設AI資料中心。這是微軟公司歷來最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涵蓋AI晶片、雲端基礎建設等每一個必備階段。
Alphabet居次,它準備花費約750億美元擴建AI基礎設施,包含自有晶片研發與資料中心擴建。這家搜尋引擎巨頭顯然意識到,過去令它崛起的演算法優勢,未來大概會被AI徹底顛覆,硬體基礎建設才是真正的護城河。
Meta預計2025年將斥資約650億美元在AI基礎設施上。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Meta計劃建設一座超過2,000兆瓦電力需求的超級資料中心,這個規模大概等同於兩座核電廠的發電量。我突然想起之前提到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看來不只中國在搞大型基建,美國科技巨頭也在自己動手玩同樣的遊戲。
重點是,這些資料中心幾乎集中在美國。這也意味著,美國的電力基礎設施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這場2,000億美元的投資競賽,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科技股的認知。過去,這些公司之所以能享有高估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們的「輕資產」特性,不需要大量廠房設備,主要依靠軟體、用戶累積的規模經濟和人才帶來的創新應用。
但現在情況完全不同了。這些公司正在變成重資產股,它們的競爭優勢越來越依賴於物理意義上的基礎設施,也就是說,市場需要重新評估這些公司的估值模型,傳統的軟體公司估值方法,可能非得拋棄不可。
別忘了,這股熱潮當然也創造了新的投資機會,AI晶片、伺服器、電力設備、散熱、零組件,甚至是銅箔,都是這波AI基建熱潮的受益者。
本文出自周岐原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