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貨幣政策是由日本銀行負責執行,但法律將監督權交給了大藏省。
在法律上,日本銀行的最高決策機構是政策委員會,正如我們看到的,此委員會是在1949年由美國占領當局所設立,目的是要讓央行「民主化」並淡化其戰時體制的色彩。政策委員會除了日銀的總裁和副總裁外,也包含外部人士。政策經過討論後付諸表決。
然而,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委員會僅是在為日本銀行的理事會已做出的決定蓋章背書,而理事會是由日本銀行的職員組成,並由總裁負責領導。
人們一般認為,關於調降或調升官方貼現率的決策,央行都必須與大藏省密切協商後才能決定。這不只是因為大藏省擁有的「非正式」權力,在法律上也完全合理:規範日本央行職責和權限的《日本銀行法》有明定,日本銀行的大部分業務內容,都必須聽從大藏省的指示。
第42條便直接指出:「日本銀行應受主管大臣之監督。」第43條:「若主管大臣認為,對於實現日本銀行的目標有特殊的必要因素時,得命令該行從事必要業務,或命令修改章程及採取其他必要行動。」以及第44條:「主管大臣得⋯⋯發布命令或採取其認為執行監督所必要之行動。」類似的條文還不止於此。在規範日本銀行權利與義務的前47條條文中,「經主管大臣許可」或「依主管大臣規定」等用語出現了29次。
雖然「主管大臣」是指大藏大臣,但實際上這代表的是由大藏省最高級別的官僚—大藏政務次官。因此,貨幣政策實際上是「依照」大藏省的想法所制定。考慮到這條法律是源自戰爭時期,這並不令人意外。
大藏省被認為是經濟泡沫的罪魁禍首
在戰後時期,大藏省經常直接介入有關官方貼現率的政策。大藏省對外匯干預更具管轄權,因為這是受獨立的《外匯法》規範,這條法律賦予大藏省干預外匯的專屬權力。
日本銀行只是負責執行大藏省指令的部門,只根據大藏省國際金融局的決定,去實施特定規模的外匯干預。這也是為什麼在1990年代中期,外匯市場會如此密切關注個性張揚的國際金融局次長榊原英資的一舉一動。
根據這些法律上的事實,大多數觀察者而言都這麼認為: 大藏省是真正當家的人。泡沫經濟是因為大藏省過度寬鬆的利率而造成的。 從1984年到1989年,前大藏事務次官澄田智甚至出任日本銀行的總裁。擁有專業知識的日銀應該更清楚狀況,但由於其法律地位較低,只能被迫執行大藏省強加的錯誤政策。
如今就連普通日本上班族也都明白,在1980年代,銀行是投機者的主要幫兇,投機者揮霍超過年度國民收入四分之一的金錢。銀行受大藏省所監管,而大藏省是它們的金主。在1990年代,日本的週刊雜誌經常報導大藏省的銀行監管人員如何在藝館接受招待、用餐享樂,並洩漏下次銀行稽核時間的消息。當大藏省對銀行界發生的問題(最一開始在住專爆發)的反應是建議動用更多稅金時,其聲譽徹底毀損。起訴方似乎可以結案了:日本的經濟政策是場災難,而罪魁禍首就是大藏省。因此,大藏省必須受到懲罰,被剝奪權力並分崩離析。
譯注:住專,專門發放住宅貸款的機構。
英雄三重野:終結泡沫並推動日銀獨立
三重野康的形象與所謂的英雄很相似,他於1989年12月至1994年期間擔任日本銀行的總裁。當他於1989年上任時,他發現前任央行總裁、前大藏省事務次官澄田的貨幣政策過於寬鬆。
三重野很厭惡這政策的後果。他感嘆日本正在成為一個劃分為「有產者」與「無產者」的國家,因為地主犧牲了平凡員工的利益而致富。他決定要為泡沫畫下句點,在就任總裁兩週後便提高官方貼現率,送出那份1989年惡名昭彰的「耶誕禮物」。以股價為首的資產價格從1990年開始暴跌。直到十多年後,股價在2002年持續創新低。地價下跌約八成,直到2002年初仍在持續下跌。在充滿浪費和扭曲的七年繁榮期後,緊接著是讓經濟清醒的七年蕭條期。
在1990年,大藏省財務官內海孚與日本銀行總裁三重野公開交鋒。三重野批評泡沫經濟期間的過度發展有違社會正義,因而在道德上占了上風。他宣稱自己一生從未持有過股票,而這樣清廉的人物似乎正在為日本制定一套公平的政策。媒體將他描繪為「平成時代的鬼平」,一位為窮人爭取權益的現代羅賓漢。
在三重野於1994年12月卸任總裁後不久,他展開另一項行動。他在全國各個協會與利益團體發表演說,遊說《日本銀行法》的修改。他的論述內容很巧妙地暗示大藏省迫使日銀採行錯誤的政策。為了避免未來再次發生這類問題,日銀需要在法律上獲得完整的獨立性。根據三重野的說法,讓央行獨立的舉動「映照人類從歷史中孕育出的智慧」。
最終,他的主張獲得了橋本龍太郎首相領導的聯合政府支持。政府的行政改革專案小組跟許多觀察家一樣,將1990年代日本遭遇的困境歸咎於大藏省,因此提議要撤銷該部會的諸多權力。這之中包括讓日本銀行獨立,並剝奪大藏省任免日本銀行官員的權力。
在1997年,聯合政府向國會提交修訂《大藏省設置法》與《日本銀行法》的法案。新的《日本銀行法》於1998年4月生效,剝奪了大藏省制定貨幣政策的權力,使日銀在法律上完全獨立。
大藏省試圖振興經濟,卻最終失去權力
毫無疑問,大藏省想要創造經濟復甦。它作為政府預算的主管機關,深深厭惡財政赤字與政府債務的增加。這些指標的惡化被視為有損大藏省的形象。經濟衰退會減少公司、所得與銷售的稅收。同時也會增加失業給付與社會福利的支出。此外,人們還會要求政治人物推出政府的支出方案。
因此,支出會膨脹而收入會萎縮,並使預算陷入赤字。赤字需要透過發行債券來融資,大藏省也不喜歡這手段。最重要的是,大藏省不喜歡經濟衰退,因為它於法負責管理經濟。因此它也要為衰退承擔責任。長期的經濟衰退可能會使它失去長年累積下來的所有權力。
對大藏省而言,最糟糕的情況發生了:經濟未能復甦。
結果,政府實施了深層的行政改革。在日本歷史上,1998年被視為是大藏省失去其主要權力(壟斷編列預算權力)的一年。這是戰後首次由政治人物來制定振興方案。大藏省失去了監督銀行的控制權,這項權力移交給了獨立的金融監理機構。由於「金融大改革」(Big Bang)的計畫,它失去了核發執照的權力。
最後,它失去了對貨幣政策的控制權,此權力移交給獨立的日本銀行。雪上加霜的是,2001年1月大藏省甚至失去了其歷史悠久的名稱。如今,大藏省已不復存在。
雖然大藏省明顯有推動經濟復甦的正面誘因,但日本銀行的立場則較為模糊。因此,是時候重新檢視相關證據。
本文授權轉載自《日圓王子:從日本失落到國際金融危機,你不知道的真相》,Richard A. Werner著,大塊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