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的浪潮,讓無數企業高層感到既興奮又焦慮。興奮的是,AI潛力無窮;焦慮的是,技術光環背後,是處處碰壁的實際應用。
電信業者近年積極拓展雲端、資安與AI等企業服務,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強調,未來真正的競爭不在模型開發,而在「如何把技術轉化為可衡量的成果」。
這場新科技競賽,已經從實驗室的「模型軍備競賽」,轉變為商業世界的「落地實戰」。企業面臨了3大痛點:落地困難、應用零碎,以及系統整合等挑戰。林之晨表示,台灣要在AI競賽中突圍,必須同時推動「AI產業化」(AI成為新營收來源)與「產業AI化」(AI深度融入企業流程)。
前者讓AI成為新的營收來源,後者則是把AI深度融入企業流程,轉化為核心競爭力。
台灣大將投入9.3億元研發預算、超過800人技術團隊,內部生產力提升逾1.5倍,AI服務也持續成長。他預期AI將在3至5年內,成為公司業績新成長曲線。
「逆分工」時代來臨:人才與流程的雙重革命
林之晨強調,生成式AI帶來的不是工具升級,而是一場由「逆分工」驅動的產業重構。過去,工程師扮演著「翻譯官」的角色,將行銷或用戶的需求,轉譯成電腦看得懂的程式語言。然而,林之晨指出,當AI越來越擅長這類工作時,人類的角色將被重新定義。
「你可以有更多時間、更多力氣去瞭解用戶的問題、痛點是什麼,」林之晨解釋道。未來,工程師會更貼近市場和用戶,與行銷團隊協作,一起定義解決方案。
台灣大資訊長蔡祈岩也表示,企業內部的角色正在重新分配,價值與商業模式也將隨之改變。未來的競爭關鍵,在於能否同時掌握在地化的語料、地端部署,以及私有AI能力中心,將AI轉化為可控、可衡量的戰略資產。
AI落地決勝點:台灣大如何助攻企業突破瓶頸?
台灣大哥大企業服務事業商務長朱曉幸指出,儘管AI已經普及,但許多企業在導入時仍然挑戰重重,例如訓練模型困難、部署成本高,以及資料安全疑慮等。如何讓AI真正產生實質的營運效益,成了企業當前的決勝點。
針對這些痛點,台灣大提出「Telco+Tech」(電信+科技)策略,整合了電信基礎、雲端運算能力、在地化AI模型與廣泛的生態圈夥伴,協助企業克服算力不足、資安風險與漫長導入期等問題。
目前,台灣大已成功在金融、製造、醫療、政府等領域,推動超過一百個AI專案,顯示市場需求強勁。展望2025年,企業服務營收目標將挑戰年增(YoY)20%,其中雲端與AI業務預計年增223% ,資安解決方案也有望年增94%,這些都將成為台灣大長期獲利與推動企業數位轉型的關鍵動能。
台灣三大電信在AI領域有何策略?
談到AI賦能,遠傳電信和中華電信也都有各自的布局。
遠傳電信的AI成果主要集中在智慧城市與智慧醫療等特定領域。他們利用AI影像偵測技術,協助台北市交通單位提早8分鐘發現事故。在醫療方面,遠傳與亞東醫院合作,將生成式AI應用於失智症照護,以人性化問答減輕家屬與醫護人員的負擔。
中華電信則扮演更全面的AI賦能者角色,其自主研發的AI平台「DeepFlow」協助醫療單位開發出「AI敗血症模型」,並在城市治理中運用AI進行車牌辨識及公共安全監控。此外,中華電信也推出彈性租賃的GPU雲端服務「hicloud AI算力雲」,大幅降低了中小企業的硬體投資成本。
而台灣大哥大藉由這次活動,傳達了一個明確訊息:AI已經不再遙不可及,而是一場已鳴槍起跑的馬拉松。他們不僅提供了跑道和跑鞋,更像是一個專業教練,承諾將協助台灣企業跑得更快、更穩、更安全,在這場AI競賽中贏得關鍵勝利。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