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車廠豐田(Toyota)在生產線誕生的日式經營理念「改善法(kaizen)」,如今成為科技巨頭微軟內部AI轉型提高營運效率、消除浪費的管理哲學。微軟營運長卡落琳娜.迪貝克.哈佩(Carolina Dybeck Happe)近日便分享,他們如何運用改善法,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下轉型,用AI改變過往繁瑣的工作流程。
微軟身為AI技術浪潮的推動者,他們又是如何在內部AI轉型?哈佩近日在《華爾街日報》舉辦的活動上分享,她不是將AI單純視為一項技術,而是一個商業管理問題,運用改善法從「人」跟「流程」著手,將微軟轉變為一間AI優先的公司。
豐田的改善法(kaizen)是什麼?
但在解釋哈佩如何推動微軟轉型之前,或許需要先解釋的是,什麼是改善法?
改善法(かいぜん,kaizen),是二戰後日本的經濟百廢待興,豐田為了在資源缺乏的狀況下與歐美企業競爭,鎖發展出的一套管理方法。
改善法的核心是透過 不斷減少生產線上的浪費,提升效率與品質 。改善法主張,假如流程是好的,自然會得到好的結果, 將重點放在優化流程本身,而非追求最終的數字與成果 。
在改善法的理念中,最了解流程問題的便是每日參與流程的員工,因此豐田鼓勵各個層級的員工提出意見、共同參與改善。在豐田,發現生產線有異常時,所有工人都擁有停下整條生產線的權利,也是豐田時常提到的「自働化」理念中的一部分。
豐田的「自働化」是在人們熟知的自動化(automation)基礎上,再加上人的智慧──這就是「帶有人字旁」的自働化。
現在改善法已在眾多領域受到大量企業採用,美國工業巨擘奇異(GE)、手機巨頭摩托羅拉(Motorola)等公司都曾運用改善法改良公司營運。值得一提的是,哈佩在2023年加入微軟前,便是在奇異擔任財務長。
微軟怎麼應用豐田的改善法?
第一步:不急著導入AI,先取得共識、改造流程
哈佩透露,她加入微軟時便立刻發覺,如果微軟想吸引客戶,就必須先成為「零號客戶」,也就是第一個使用自家的產品,同時也是最嚴苛的客戶。這代表著微軟必須先用AI改造自己的組織,才能說服外部客戶採用他們的技術。
她意識到,微軟面對的更多挑戰會來自人,因此首先需要關注的是人與流程。
而第一步,就是和員工有共同的語言,意即在運用AI轉型前,讓大家對流程的癥結有一致看法。哈佩表示,他們需要先將整個流程攤開來檢視,讓所有團隊成員對混亂的現況達成共識,明白理想流程與現實的落差。
如果只是用文件上,或者理想的流程來設計AI解決方案,那麼可能根本無法解決員員工在日常工作中實際遇到的問題。
微軟在改善客戶導入流程時,第一步並非生硬地應用AI技術,而是先從優化流程著手,將原先多達230個步驟精簡到40個步驟以下。哈佩透露,這個過程中需要微軟業務、行銷、產品、財務等各個團隊的協力配合。
第二步:導入技術,將剩餘流程的75%自動化
第二步是技術,並運用改善法帶領公司轉型。
在這個階段,微軟利用AI將剩餘流程的75%自動化。像是透過建立AI代理,將程式碼合併請求自動化。
程式碼合併請求是指工程師完成一個功能後,不能直接將程式碼併入專案,而是需要向負責人發送請求,告訴對方自己已完成負責部分,希望對方檢視過沒問題的話,再併入專案之中。審核程式碼合併請求是工程師需要花費一定時間的日常工作。
這個流程改變讓工程師能夠從繁瑣的日常事務中解放,將時間精力投入在為客戶開發解決方案,更有效率地提供產品。
「最終,客戶和我們團隊的體驗都顯著提升。」哈佩表示。
另外,哈佩指出,領導者常常會花費太多時間在抗拒變革的員工身上,但事實上應該反過來, 領導者要依靠小部分樂觀看待變革的員工,專注於改變對變革持觀望態度的群體,讓相信變革的員工在團隊推動技術發展 。
延伸閱讀:
AI眼鏡含金量有多高?一場Meta起頭的豪賭:它是下一個iPhone,還是Google Glass?
中國車企16家獲利抵不過1家日本豐田:比亞迪、吉利⋯為何賣很大卻賺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