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AI生成的「Workslop」(低品質工作內容)正嚴重影響團隊合作與生產力,造成企業每年高達900萬美元(約新台幣2.72億元)損失。
重點二:調查顯示,40%美國全職員工近一個月內曾收到「Workslop」(或可稱為無腦AI輸出工作內容),平均每人每月需花近兩小時處理後續問題,導致信任與工作效率下降。
重點三:專家建議企業應建立明確AI應用規範,強調團隊對工作品質的承諾,並公開AI使用情境,以減少「Workslop」現象。
你有那種天天喊「AI降本增效」,滿臉春風、自信心爆滿,但卻時常交付「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成效的雷包同事嗎?隨著OpenAI於2022年推出ChatGPT,AI生成內容在職場迅速普及,但也帶來嚴重副作用。
根據職涯教練平台BetterUp和史丹佛大學研究,所謂的「Workslop」(低品質AI工作內容)正大幅侵蝕團隊合作與生產力。研究指出,「Workslop」指的是看似精美、實則無用,並將工作負擔轉嫁給同事的 AI 產出,甚至讓收件者產生「這真的是人寫的嗎?」的疑慮。
調查顯示,40%美國全職員工在過去一個月內曾收到「Workslop」,平均每人每月需花近兩小時處理相關後續問題,等同於每人每月承受186美元(約新台幣6,000元)的「隱形稅」。以一間擁有1萬名員工的企業為例,年損失可能高達900萬美元(約新台幣2.72億元)。
Workslop到底雷在哪?
「Workslop」現象不僅限於科技或專業服務業,幾乎橫跨所有產業。受訪者反映, AI生成的內容常見「矯情的字詞」(purple prose),亦即用冗長華麗的語句包裝空洞資訊,或出現不完整的簡報、奇怪措辭的電子郵件,最終都讓收件者需額外花時間釐清、補救,甚至重做。這不僅造成時間與精力的浪費,更嚴重損害團隊信任。
精確來說,「Workslop」的特徵是由 AI 工具生成,外觀格式良好、結構完整。但若仔細檢閱,則會發現實際內容空洞、缺乏專案所需的關鍵資訊或背景,造成接收者需要額外解讀、補充、修改甚至重做,將認知與勞動負擔轉嫁給他人。而這類內容常見於簡報、報告、摘要、程式碼等工作產出。
調查顯示,53%受訪者對收到「Workslop」感到惱怒,38%感到困惑,22%甚至覺得被冒犯。約半數員工坦言,收到這類內容後,會質疑同事的創造力、能力與可靠度,三分之一的人會向團隊或主管反映,並降低與該同事合作意願。
研究透過五個面向來衡量受訪者收到「Workslop」的看法。結果顯示,大多數人收到這種低品質工作後,對同事的評價都偏向「更差」,尤其是在「可靠度」、「可信度」和「能力」這幾個面向,負面影響最明顯。只有極少數人會因為這種工作而覺得同事「更好」。
簡單來說,AI生成的低品質內容不只浪費時間,還會讓同事之間的信任和合作氛圍變差。
BetterUp副總Niederhoffer指出,AI讓「草率工作」變得更容易產生,因為生成內容幾乎不需付出努力,卻將理解與修正的負擔轉嫁給他人,進一步加劇職場壓力與人際摩擦。
Niederhoffer強調,「AI確實很強大,但不能只是『複製貼上』。你讓工具把所有事情做完,卻忘了它本來是要強化你的能力,而不是取代你的人性。」
建立AI規範,提升團隊品質意識
面對「Workslop」帶來的挑戰,史丹佛大學教授Jeff Hancock指出,團隊應定期討論AI的使用方式,並針對最佳應用情境進行批判性檢視。此外,員工在使用AI協助產出內容時,應主動告知同事相關背景與目標,讓團隊能更有效補足資訊缺口。
簡單來說,企業高管們應以身作則,推動有針對性的AI應用模式,建立清晰品質標準與協作流程。雖然某些具備高度自主性與樂觀心態的「pilot型」員工,能更有效運用AI提升創造力與工作成果,而非僅用AI逃避工作。但AI仍應定位為協作工具,強化人機協作標準,最大化投資效益,避免陷入workslop惡性循環。
Niederhoffer指出,管理階層應鼓勵員工發揮主動性,並針對不同專案明確說明AI工具的使用理由、配套政策與訓練規劃。唯有如此,AI才能真正發揮輔助人類、提升工作效能的價值,而非淪為「複製貼上」的低品質產出來源。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