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政經局勢的不確定性加劇,尤其是美國掀起的「關稅戰」對台灣電子產業造成巨大壓力。
同時,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要求在歐美及亞洲主要市場日益嚴格,形成另一股驅動力量。在這種雙重挑戰下,台灣電子業若能善用所謂的ESG溢價(ESG Premium)效用,不僅能降低風險,甚至能在國際市場中創造新的價值。
所謂ESG Premium,是指消費者或企業客戶願意因產品符合更高的永續標準,而支付額外的價格溢價。在電子產業的同質市場中,差異化的空間有限,而ESG則能提供新的定價與品牌優勢。
例如在歐洲與日本,消費者對產品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再生材質(recycled material)與回收設計便有其敏感度,調查顯示其願意支付5至10%甚至更高的溢價來購買相關產品。因此,ESG不僅只是合規成本,更是企業維持利潤、突破價格戰的利器。
等同「綠色通行證」,4面向無往不利
第一,ESG Premium 有助於緩解關稅衝擊。 在高關稅環境下,若產品僅以價格從事競爭,利潤必然被壓縮。然而,若是具備 ESG 特質的產品,便可將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降低企業承擔的壓力。
第二,ESG 可謂當前市場的「綠色通行證」。 在如歐盟、日本等重視永續與合規的市場,缺乏 ESG 揭露的產品,將被排除在市場門檻之外,失去競爭優勢。故此,具備 ESG Premium 能幫助企業在美國市場受阻時,迅速轉向歐日市場,確保銷售穩定。
第三,ESG 能吸引所謂ESG金融市場的支持。 隨著投資人與金融機構日益偏好具備永續承諾的企業,台灣廠商若能展現 ESG Premium,將有助於爭取綠色金融支持、降低資金成本,進而抵銷關稅變動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第四,ESG有助於提升韌性 ,國際大型採購商如 Apple、歐洲車廠,願意為符合 ESG 標準的供應鏈支付溢價,台灣電子業如果能夠強化永續實力,不僅可提升品牌韌性,更可在國際談判中掌握主導權。
永續即市場,台積、聯發科均加碼
國際方面,微軟承諾2030年達成碳負排(carbon negative),並藉此吸引歐洲市場客戶;Apple已在產品導入再生鋁材,並要求供應鏈在2030年前實現碳中和,使其產品在歐洲市場具備綠色溢價與更高競爭力。
台灣方面,台積電大量投資再生能源與碳權採購,以提升國際客戶合作穩定性。聯發科則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確保在新興市場的永續規範上占有一席之地。
至於台達電,早在2007年起便制度化的推出永續委員會,目前內部碳定價制度累積收入已逾數億美元,綠電使用比率達80%,不僅提升顧客滿意度及國際競爭力,甚至成功跨足綠能產業迭創佳績,堪稱ESG Premium的典範。
根據德勤2024年的調查,全球有逾 55%消費者願意為永續產品支付溢價,歐洲與日本市場更高達65%到70%。尼爾森於2023年的報告也指出,全球綠色消費市場每年以超過 10%的速度成長,尤其 Z 世代與千禧世代對永續標章與 ESG承諾的敏感度最強。這些數據表明,綠色溢價已不再是理論假設,而是現今市場的普遍趨勢。
電子業須從被動防禦→主動創價
面對關稅動盪的時代,企業應將 ESG 視為投資而非成本,透過低碳產品線開發、再生能源導入與碳權交易,來支持ESG Premium 策略。同時,在市場配置策略上,建議將具備 ESG 溢價潛力但相對提高成本的產品,主攻歐日市場,而成本敏感的產品則宜投放至美洲與新興市場。
對政府而言,則應建立完善的碳權市場與綠電交易平台,並提供 ESG查驗證之補助,協助企業降低轉型成本。此外,透過A-I-G(學研-產業-政府)合作,共同規畫電子業的低碳轉型路徑,將台灣打造為全球永續電子供應鏈的關鍵樞紐。
在關稅戰與 ESG 規範分化的雙重壓力下,台灣電子產業必須從被動防禦走向主動創價。ESG Premium 提供了一條具體可行的道路,使企業能同時應對關稅風險、爭取市場溢價,並提升國際品牌價值。這不僅是企業的競爭策略,更是台灣在全球供應鏈重塑過程中的新機會。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