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發展至今,在產業內走到了AI Agent(AI代理)的應用。什麼是AI代理?也就是把大語言模型(LLM)、生成式AI等作為一種關鍵核心,包進既有的資訊系統的流程中,讓原有的作業變得更有效率、更自動化。
舉例來說,像Perplexity或各大LLM(ChatGPT、Claude等)都支援的網頁搜尋模式,也是一種代理應用。為什麼?因為它讓原本搜尋的行為更有效率,或根本取代搜尋行為:你問它問題,它在背後幫你搜尋、閱讀,理解後總結答案給你,從Search Engine變成Answer Engine。
而在零售業,AI代理的應用,可用在哪些地方呢?照目前發展,可區分3大方向:Hire more Agents、Build Agent Service及Ready for Agent。而零售業的AI應用的發展趨勢,答案就在這3個方向,而且是一個由內到外的布置。
1分鐘搞定上架,形同Hire More Agents
我們先從品牌內部開始討論。隨著2000年以來數位資訊的發展,企業導入了許多資訊系統,在零售業,常見的就是進銷存系統,更進階的有ERP(企業資源規畫)及門市端的POS(銷售時點情報系統)。近幾年,當然通常會有電商系統。
但隨著營運環境更複雜,系統和要建立的資訊欄位增多,零售業甚至得另請員工,專門操作這些系統。如電商平台的上架作業就非常費工,1項商品動輒50個欄位要填是常見的事情,何況還有momo、PChome、蝦皮、Yahoo等多個平台要上架。光新品上架可能就得花好幾周。但商品沒上架就沒東西賣啊!老闆為了加快速度,只好請更多員工,這時AI代理便可以幫忙。
AI代理能自行理解原始的商品檔,也能看懂各個電商平台、哪些商品檔的欄位可對應、哪些該做轉換、哪些應依據商品檔描述自動選填。原本人類要上架1整周的工作,AI代理可能1分鐘就完成。在某種程度上,代理儼如另一名效率更高的員工。所以才說是「Hire More Agents」。
Build Agent Service再到Ready For Agent
而銷售端呢?傳統來說,銷售就是透過門市,店員則是你的業務。後來零售業開展出了電子商務,建置官網做線上銷售。無論如何,消費者都是跟品牌消費。然而最大不同是:線上購物是被動促購,需要透過豐富的圖文吸引、自願加入購物車結帳,而門市店員是主動推銷。
那麼線上購物也可能有主動銷售的功能嗎?線上用文字對話的客服介面就是一種代理,只是傳統上沒有AI的客服機器人比較笨,像台答錄機,只能照固定邏輯回答。但有了AI,它能聰明回覆消費者問題,甚至主動推銷,變AI店員。
也就是說,Hire More Agents是透過AI提升內部作業效率,而Build Agent Service則是用AI提升銷售效率。作為零售品牌的銷售介面,除了門市店員及購物網,接下來在AI時代也一定要考慮代理,AI也會成為品牌的一種銷售員。
零售品牌導入代理,各產業都在導入代理,無論是內部效率化或銷售端的智慧化,就連消費者端也會使用,可能派出代理人來跟品牌買東西,最終會變成人人都有代理的時代。
文章開頭舉例提及的LLM的搜尋模式, 不論是ChatGPT或Perplexity,都是消費者代理的一種形式。可以試著在ChatGPT上詢問產品,比如「我想找蜂膠產品,有什麼建議?」或者「我想準備中秋禮盒,建議哪些有創意的產品?」都會開出特殊的商品呈現結果,點選商品還有特殊商品側欄,代理還會給不同商品適當的分析,幫你比較商品規格、比價。
生成式AI引擎是什麼?
LLM工具正在成為新的消費者入口,對品牌來說,新的問題會是:要怎麼讓LLM找到我的品牌跟網站?傳統上為了讓搜尋引擎找到品牌,長出了SEO(搜尋引擎最佳化)等技術與布局。接下來,品牌還要考慮GEO(生成式AI引擎最佳化)。如果未來,消費者愈來愈習慣透過AI來找答案、找商品、找服務,如果AI找不到你的品牌,就等於品牌不存在一樣。
作為一個品牌的服務介面,像是品牌官網,一個品牌的D2C系統,要同時考慮的事情愈來愈多元,不只要做給人看(考慮UI)、做給搜尋引擎看(考慮SEO)、做給其他系統整合(考慮API)。接下來,還要做給AI看(GEO)。Ready for Agent,就是為消費者透過代理來購物的趨勢,在現在先做好對應的準備。
延伸閱讀:一個QRCode走遍全台景點!豐趣科技年營收飆6.6億元,「票券超人」如何解決排隊與多App旅遊痛點?
貴族世家創辦人揭秘:一個孫東寶洗碗工,如何當上連鎖牛排霸主?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