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朋友每個月一次,下班後在酒吧聚會。我們舒適地坐在皮沙發上,點飲料喝,然後拿出各自帶過來的書。大夥兒講一下自己在看什麼書,閒聊關於作者的評價和八卦,交換看一下帶過來的這幾本書……。慢慢地大家不再聊天,我們把手機擺在一旁,開始閱讀。這是星期一晚上,酒吧很安靜。
一位受過古典鋼琴訓練的鋼琴家,曲目從巴哈到愛黛兒(Adele)一氣呵成,完全不需要樂譜。我們又點了一些飲料。幾位遲到的客人陸續進來,受到熱情歡迎。馬上我們又回去看自己的書,繼續閱讀。」
這段話是靜心讀書俱樂部(Silent Book Club, SBC)共同創辦人德拉梅爾(Guinevere de la Mare)在《靜心讀書俱樂部為何可以拯救你的人生》(Why a Silent Book Club Might Save Your Life)文章中的文字。
德拉梅爾敘述她與格魯哈尼奇(Laura Gluhanich)在舊金山住家附近小酒館邀朋友一起讀書聚會的場景。
2015年她們成立SBC。短短1年之內,她們就有20個分會,甚至在英國、澳洲及印度等地都有同好者響應成立讀書俱樂部。加入SBC的人愈來愈多。
根據BBC報導,2024到2025年SBC成長幅度高達460%。今年是SBC成立的10周年,目前在全球61個國家有2,000個分會。10月開始,SBC也與全球超過100個讀書俱樂部分會串連,舉辦閱讀馬拉松(readathon)活動,慶祝SBC的10周年里程碑。
SBC不是傳統的讀書會,參與者不需要閱讀同一本書、努力鑽研這本書的意義,然後大家來嚴肅討論這本書的價值。相反的,參加俱樂部聚會的人帶著自己想看的書,在現場找個位子,以自己舒服的方式專心看書1小時。接著,人們可以選擇跟其他與會者交談聊天,或者繼續閱讀。德拉梅爾與格魯哈尼奇的活動訴求很簡單,就是大家一起靜下心來看書。
SBC是近年來全球閱讀派對(reading party)風潮的帶領者。另一個知名閱讀派對組織閱讀旋律(Reading Rhythms),6月時在紐約哈德遜城市廣場舉辦一場超過750人的閱讀派對活動。
閱讀旋律在2023年創立於紐約,至今為止在20幾座城市舉辦320場以上的活動,參加總人數超過25,000人。閱讀旋律的閱讀派對已成為紐約熱門的休閒活動,報名人數場場爆滿,候補人數高達數百人。
閱讀派對風潮,是新興的第四空間(fourth space)現象。第四空間是由URL與IRL所共同打造出來的新型態空間,呈現出當代一種新的社群發展趨勢:透過數位連結,創造實體聚會的樂趣。
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的縮寫),意思是統一資源定位器,是網路世界的門牌號碼,俗稱網頁位址。自1990年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發明後,網路世界狂飆至今35年,網址的搜尋與點閱徹底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型態。生活數位化已是人類世界不可逆的社會關係工程。
然而,生活數位化為人類帶來嚴肅的社會問題:生命的空虛感。線上的人際互動無法為個體建立健康的生命價值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今年6月發表的《從孤獨走向社會連結》報告,全球每6人就有1位遭遇孤獨問題,每1小時有100人死於孤獨。
Z世代湧入線下,相約手作、遊戲、料理
線上出走,在現實生活中(In Real Life,簡稱IRL)參與有意義的活動,在今日逐漸成為一個強大的集體需求。全球自助售票平台Eventbrite在今年1月所發表的趨勢報告《第四空間:線上與線下相聚的地方》指出,73%的18至35歲年輕世代表示,未來6個月內想要或非常想要參加現場活動;45%的年輕世代說,歸屬感與認同感吸引他們加入其有興趣的社群。
在上一世紀80年代,歐登伯格(Ray Oldenburg)在其經典著作《偉大的好所在:家與辦公室以外的第三場所》(The Great Good Place)中,倡議推動第三空間。他犀利地指出,都市的現代化過程讓第三空間也就是非正式的公共生活(以參與地方社區活動為特色)不斷萎縮,造成人與人的疏離,危害人類文明的發展。
來到21世紀數位科技主導人們生活的今天,我們迫切需要重視第四空間的重要性以及其發展潛力。
第四空間的現場聚會活動,是以參與者共同有熱情的興趣為號召,例如閱讀、遊戲、料理、手作、表演和運動等。這些實體聚會活動所營造出來的人際互動與現場氣氛,陪伴參與者去追求自我成長、個人蛻變。這是線上社群所無法提供的寶貴心靈收穫。
第四空間以生活興趣作為聚會的訴求,透過數位傳播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在特定與限定的時刻來到現場,一起從事彼此都熱愛的活動。第四空間創造出屬於生活數位化節奏的新型態人際連結方式。
如果你厭倦花太多心思與心力在經營社群帳號與頻道,為自己的心靈健康著想,找一個你熱愛的第四空間。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