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前宣布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並要求材料、技術與智慧財產等含有稀土占比達到0.1%以上的產品都需要申請出口許可,市場憂心衝擊高科技產業,引發全球產業鏈的高度關注。
對此,和碩董事長童子賢10月15日出席2025零碳永續高峰論壇媒體聯訪時表示, 他認為稀土管制對和碩等台廠不構成直接影響。不過,在全球化下,各國產業本來就相互依賴,任何原物料的管制都可能對全球貿易造成影響,並不限於稀土,而且 「若牽涉到國與國競爭的話,可能會誘導某些國家去重新開採稀土。」
對台衝擊「非常間接」 半導體用量微乎其微
至於對台灣產業的衝擊,童子賢再三保證「非常間接」。他說明,稀土主要應用於需求量大的產業,例如汽車的隔熱玻璃、電動車馬達與風扇的強力磁鐵等。
反觀台灣的半導體與高科技產業,童子賢指出,晶片製程中用到的稀土「只有一點點」,價值極高但體積和重量微乎其微。「我打個比方,只要把做玻璃的稀土省下5%,就夠半導體產業使用了。」童子賢相信,面對上游原料波動,台灣廠商都有足夠的能力應對與克服,真正該擔憂的,是全球從合作走向對抗的趨勢。
經濟部長龔明鑫先前也曾指出,對於中國擴大稀土管制,直接衝擊的產業落在無人機、電動車高速馬達產業,至於半導體產業則多為間接受到影響。
全球化合作瀕危,管制浪潮恐導致經濟衰退
童子賢今天在2025零碳永續高峰論壇上強調,「這個世界合作會進步繁榮,對抗則會分擾不安。」引述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全球化已死」的觀點,感慨二戰後近80年來的全球化合作的榮景正瀕臨瓦解,指出各國「管制來、管制去」的對抗氛圍,恐怕將拖累全球經濟陷入衰退。
現今高度依賴全球分工,沒有一個國家能百分之百自給自足。童子賢舉例,疫情期間2022年印度曾經管制小麥、越南管制稻米,導致馬來西亞也管制雞肉,使疫情期間糧食供應吃緊,顯示任何管制都可能引發連鎖效應。「如今輪流出招,一下管制晶片設備,一下管制無人機,現在又輪到稀土。」童子賢警告,這種趨勢讓全球化進程受到阻礙,同時,引述國際貨幣基金(IMF)近期報告,直指因全球化不順,經濟成長預期已經被下修。
稀土並非真稀有,高污染讓美國「懶得生產」
針對此次爭議核心「稀土」,童子賢提出獨到見解,認為市場無須過度恐慌。他進一步解釋,稀土部分元素的地殼含量與「銅」相當,不是真的稀罕,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的化學特性使其高度分散,提煉過程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
「簡單講,不是美國不能生產,而是他所得高,就懶得生產了。」童子賢直白地說,這就像台灣現在選擇進口稻米,而非家家戶戶自己種田一樣,是產業變遷的自然結果。
中國是全球主要的稀土生產國,但童子賢指出,不要小看美國,因為美國是稀土全球生產的第2名,如果美國因為暫時的貿易不方便而暫時拿不到中國的稀土,決定火力全開自己生產,也未必不行。但他也強調:「如果此事從商業問題升級為國安問題,牽涉到國家競爭,也許會誘導這些國家決定火力全開、重新開採。」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