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AI就像帶實習生!從AI法律助理CoCounsel看專業外包:與AI副駕共事的底線在哪?
訓練AI就像帶實習生!從AI法律助理CoCounsel看專業外包:與AI副駕共事的底線在哪?

CoCounsel 這款產品,是新一代的 AI 副駕系統之一,許多人未來在工作上大概都會用到類似的系統。

CoCounsel 於2023年2月推出,是採用OpenAI的GPT-4結合Casetext軟體打造的 AI 法律助理。嘗試十年後,海勒終於實現願景,創造出直覺式操作的法律研究工具,而且準確性不輸谷歌搜尋。

但 CoCounsel 絕不止是個搜尋引擎,不僅能找到類似的案件和判例,還懂得分析。問「釋義性舞蹈」(interpretive dance)是否受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CoCounsel 會給予清晰準確的答案,並提供最相關的最高法院案例及最新判例。

此外還能幫律師審閱各種文件,並自動 分類總結,從合約、法規到證詞都不例外。系統能在數千筆合約中找到不尋常或有異的條款,也能掃描幾百萬封電子郵件,辨識出當中的欺騙證據,而且使用者只需用自然語言給予提示即可。真人律師幾小時、甚至幾天才能寫出來的法律備忘錄,CoCounsel 不到 3 分鐘就能完成。

約翰.波森(John Polson)在律師超過500人的事務所Fisher Phillips擔任管理合夥人,他說CoCounsel產生了立即的影響,讓公司能更有效率地為客戶做更多事。

AI正拆解律師事務所槓桿模式

CoCounsel 這類的 AI 軟體會顛覆專業人士的訓練方法。當今的法律和顧問公司多半採用「槓桿」模式,也就是由資深合夥人監督數名初階助理。在最大型的法律事務所,槓桿比(也就是一名資深律師要帶幾位初階助理律師)通常是一比三或一比四。

助理律師的工作包括撰寫法律研究備忘錄、準備採集證詞,也得查找大量文件。事務所都說這些任務能幫助初階律師累積專業知識,但其實更關心的通常是律師能帶來多少收益,而不是他們學到多少。一般而言,助理律師得申報自己年薪至少三倍的時數。

AI 法律助理顛覆了這種模式。「如果 AI 已經能做得很好,卻還要付錢請助理律師做的話,那客戶肯定會很不滿。」Casetext 的共同創辦人海勒說。但律師事務所不需要助理律師的話,也得重新思考未來合夥人的培訓方式,或許可以恢復學徒制,讓初階員工跟著資深合夥人學習,而不是一天到晚都在累積時數。如果能把副駕系統用於輔導與建議,那麼助理律師也能比以往更快學到技能。

海勒說他知道有一家公司因為使用了 AI,所以正在考慮提高資深律師的費率,但新進律師前三年的服務時間則改為不收費。他認為大家應該會樂見這樣的改變,「新律師常會懷疑自己為何要讀法學院?要慢慢審查幾百萬份文件,找出可能造成交易問題的那一份,那何不訓練猴子來做就好?」據海勒所說,AI 應該會讓律師這個職業不再那麼「令人精疲力盡、心神全被榨乾。」

一對一指導年輕人的學徒制將在許多領域回歸,這對人類來說是個好消息,畢竟把技能傳承給他人,往往是最有成就感的工作之一。AI 可以協助指導,但無法完全取代真人。

lawyers-talking-in-an-office-4427498.jpg
圖/ pexels

AI恐亂掰虛構法律,專業人控仍是必須

CoCounsel 突顯 AI 副駕系統的使用範圍與限制,所以很值得參考。這類系統能進行複雜的搜尋和文件擷取、內容摘要、一定度的分析和某些形式的專業寫作,但重點是,有些專業文字寫作並不能外包給機器人。

許多律師──包括代表美國總統川普前律師麥克.柯恩(Michael Cohen)的一名律師,都因為天真地使用 ChatGPT 等通用型聊天機器人撰寫案件摘要,而被法官譴責並罰款 數千美元。這些機器人生成出虛構的法律引言,律師卻未查證,還直接用於法庭文件。

在未來的很多工作職位上,可能都會必須要監督、控管副駕系統產生的內容。AI 會生成初稿、初步的概念草圖、會議記錄,或提出銷售策略,但我們必須對這些建議進行批判性思考,並決定是否接受。

愈來愈多的分析師、顧問、記者、律師和設計師,都將會變成AI助手的主管、經理和編輯。伊森.莫里克(Ethan Mollick)是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 of Business)的教授,他在課程中詳盡說明如何使用 AI 聊天機器人,因而吸引許多忠實的追隨者。

他建議大家將副駕「當成實習生」,可以把任務交派給 AI, 例如「幫我摘要這份報告」,但之後必須仔細檢查,才能交給客戶;此外,也得給些意見回饋,讓副駕有機會進步,「 就像對待新員工一樣,我們必須瞭解副駕的長處與缺點,必須學習訓練 AI、與系統合作,也得掌握適當的用途,知道何時適合使用,什麼時候又只會搞得自己很煩躁。 」莫里克這麼寫道。

吳修銘(Tim Wu)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法律學者,在拜登政府擔任科技與競爭策略特別助理。他在多倫多《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的社論中表示,隨著AI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完成任務所需的成本與時間,對該任務的需求反而會增加,而且大家會期待事情在更短的時間內做完。最後的結果就是我們得做的事比以往更多,而且能做的時間還愈來愈短。吳修銘擔心和機器人一起工作,可能會迫使我們也變得像機器人。

這樣的風險不容忽視,而且在某些工作領域,吳修銘預見的人類機器化現象,已經如暗夜般恐怖降臨。

高薪專業人士仍可保有相對較大的權力,決定要如何執行工作,但對某些人而言,AI 將變成工作領班,負責安排班表,判斷哪些同事搭檔工作時效率最高,制定每項任務的期限,並評估工作表現,而且評估方式或許還冷酷無情,不顧人性需求。

職場上最能帶來成就感的,往往是最挑戰智力、或涉及社會互動的工作。AI 雖能協助我們完成某些任務,但還不足以完全自動化。在那之前,工作仍會是一件令人滿足,而且有意義、甚至能帶來樂趣的事。

延伸閱讀:AI雷包橫行!史丹佛揭40%職員曾接手「無腦AI產出」:AI降本增效口號響亮,誰在收拾殘局?

本文授權轉載自[《AI來了,你還不開始準備嗎?》][2],Jeremy Kahn著,寶鼎出版

AI來了, 你還不開始準備嗎?
圖/ 寶鼎出版社

責任編輯:蘇柔瑋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