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大卡車右轉,在駕駛座位上,巨大的視覺盲區、內輪差是造成台灣每年無數個車禍傷亡的根源之一,也是所有行人和騎士的恐懼。
據立法院公報資訊網統計,大型車造成的死亡事故(當場或24小時內死亡)佔整體交通事故的20.9%,多為機車或行人因內輪差和視野死角遭受捲入。
因此,當全球車廠、科技巨頭在為汽車的自動駕駛功能進行激烈廝殺時,座落於新竹科學園區的歐特明電子,卻將戰場轉移,把最尖端的AI視覺技術、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瞄準貨車等商用車。
「如何透過AI輔助讓大型車輛行駛更安全,是我們看見的市場契機。」歐特明產品策略暨行銷協理曾怡舜表示,因為意識到大型商用車的事故發生率與傷亡嚴重性遠高於乘用車,促使歐特明將深耕多年的視覺AI技術,用於解決大型車輛的行車安全痛點。
在歐洲法規裡撿到黃金,從商用車市場看見新商機
事實上,歐特明的起點與多數開發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的廠商沒有差別,一開始就鎖定家用車市場,2017年曾為納智捷開發環景系統、2018年協助中國電動車小鵬汽車實現自動停車和提供隨車搭載的自動停車系統。
然而,曾怡舜坦言,面對市場發展趨勢,如今家用車市場的遊戲規則是「功能競爭」,車廠為刺激消費,不斷疊加新功能,導致供應鏈競爭白熱化價格戰一觸即發。
相較之下,商用車的AI視覺技術之於廠商而言是必需品,業者的採購並非為了新科技,而是要符合現行法規的要求。「畢竟他賣車,就一定得通過法規。」曾怡舜表示,這正是歐特明看見的藍海。
加上,當歐盟強制規定大卡車、電動巴士必須安裝能保護「弱勢用路人(VRU)」的警示系統,並明文規定大型車右轉時必須能夠偵測車輛周邊的弱勢用路人,例如行人、機車騎士,以光學訊號通知駕駛者在預期轉向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物。隨著歐盟法規修訂帶動了先進駕駛輔助的市場需求,因此,歐特明從2022年便聚焦於商用車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
雷達看不見的,AI看見了!一站式解決方案成歐特明的護城河
不過,目前市場上佔大多數的自動駕駛既有方案「毫米波雷達」,卻都遭遇到瓶頸。
「雷達最大的問題是很難做物件分類。」曾怡舜解釋,「它知道有東西來了,但不知道那是什麼,更致命的是對於靜止的物體,比如在路口等紅燈的行人,雷達可能會把它當成背景雜訊濾掉。」台灣層出不窮的轉彎意外,多數受害者正是在靜止狀態下被撞上,傳統雷達技術的極限,在此暴露無遺。
相較於傳統利用雷達做為感測器的盲區偵測,曾怡舜表示,視覺 AI 最大的優勢在於利用相機模組的影像做視覺判斷,可以清晰分類出行人、兩輪車騎士與車輛,不受行車場景中頻繁出現的欄杆、路燈、紅綠燈、路邊停放車輛等物件干擾,誤報率低於傳統雷達感測。
曾怡舜表示,當前自動駕駛的感測技術主要分為兩大派別:以特斯拉為代表、僅依賴攝影機的「純視覺」路線,另一類則是包含Waymo、歐特明在內,採攝影機搭配多重感測器的融合方案。
自駕車產業進入門檻高,背後涉及影像、機械控制、AI決策運算等許多複雜技術,無論技術路徑為何,強大的「視覺運算系統」都是自駕系統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曾怡舜進一步指出,一套完整的視覺辨識系統包含攝影機、邊緣運算系統(ECU)、AI模型與資料等四大基石,而歐特明獨特之處在於能垂直整合這4大軟硬體要素,提供一站式的完整解決方案。
自動駕駛的實現,靠的從來不是單一功能的拼湊,而是系統的協同作戰。歐特明果斷押注耕耘多年的「視覺AI」技術。透過攝影機的「眼睛」,不僅能看到物體,更能透過AI大腦「辨識」出那是行人、自行車還是三角錐。即便目標靜止不動,也能準確發出警示,使他們成為歐洲首家以純影像方案通過嚴苛法規的廠商。
台灣自駕路迢迢?從自駕巴士中看見的挑戰
在歐洲市場取得成功後,歐特明將目光轉回台灣,並在政府力推的電動巴士國產化中,拿下超過半數業者的訂單。
將視覺AI技術應用在「車門防夾」上,解決了傳統氣壓式防夾門容易夾傷老人、小孩的痛點。根據歐特明的數據指出,一台沒有安裝影像防夾系統的公車,平均一週就會發生一次夾傷事件。
不過,對於無人駕駛巴士的在台商業落地時間,曾怡舜的態度顯得務實而審慎並直言,台灣目前參考的歐盟UN R157自駕法規,初衷是為了解決「高速公路塞車」問題,適用於路況單純的封閉道路,若要將這套標準直接套用在充斥著機車、行人,路況極度複雜的台灣市區公車上,「就算真的導入了,恐怕也無用武之地。」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自駕巴士目標2029年上路商轉。」不過,曾怡舜預估這條路會比想像中更長,因為現實的挑戰是成本,並指出一台新世代的電動巴士動輒千萬元,若再加上昂貴的Level 3以上自駕系統,客運業者若沒有足夠的補助根本無力負擔,加上還有道路法規的適用性、基礎建設的配合,距離實際商業落地都還需要一段距離。
因此,曾怡舜表示,無人卡車、機器人反而是近年成長最快的市場,包含像是礦場、農場、港口、廠區社區封閉場域內等,而這也是歐特明電子未來幾年的重點發展方向。
在全球自駕車浪潮中,台灣一直沒有缺席,歐特明電子以本土研發實力,切入一個國際巨頭還沒踏入的封閉場域市場,穩健切入智慧交通版圖,為台灣自駕車技術開闢出屬於自己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