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be Coding威脅工程師?第一線工程師分享:把握2個核心策略,學會問「應該下什麼prompt」
Vibe Coding威脅工程師?第一線工程師分享:把握2個核心策略,學會問「應該下什麼prompt」

隨著AI技術逐年突進,過去被視為就業保證的電腦科學(CS)學位,在美國竟也面臨就業困境,更有人預測AI在5年內可能取代一半的入門級白領工作。

從微軟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到Meta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科技巨頭們都提及未來將有更多程式碼由AI撰寫,甚至連「Vibe Coding」(直覺式程式設計)這個新名詞也開始流行,意指不需深厚基礎,只要會自然語言就能快速開發應用程式。

傳統的軟體開發工作真的要被顛覆了嗎?開發門檻是否真的大幅降低?

以下Q為《數位時代》數位時代創新長黃亮崢James提問,A為曾在大型科技公司負責核心系統開發的技術專家、VoSport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蘇苑霖的回答,深度剖析這波AI Coding浪潮帶給軟體產業與工程師的真實衝擊。

Q1:第一次使用AI輔助寫程式(AI Coding)的經驗是?你對此的第一印象是什麼?

A:我第一次開始碰到AI Coding,是為了拯救一個我在Microsoft Azure時期負責的系統。當時我需要寫一些PowerShell Script,並在約200萬台虛擬機器上執行。那個Scripting Language我並不熟悉,但我當下決定嘗試用微軟內部的AI工具(當時還不像現在這樣高度整合)來輔助。

我發現,AI可以快速且正確地生成那些最基本、重複性高的程式碼,例如語法或常見API的呼叫。在過去,有經驗的開發者都知道,光是找這些語法錯誤、拼字錯誤、括號遺漏等工作就會花費大量時間。但AI的出現,讓我能直接專注在核心的邏輯和語義上,大幅減少了不必要的思考。

那一次,我原先預計需要至少一兩天的程式碼撰寫與除錯,結果前後大概不到兩個小時內就完成了,而且上線一次就過關,這讓我確切感受到AI Coding帶來的效率提升。

Q2:從您的「Aha Moment」到現在,AI Coding工具對你的工作帶來了哪些顯著的變化?

A:現在AI工具的開發方向,大多著重在如何快速帶入上下文(Context)。對軟體開發來說,上下文就是原本有的程式碼文件、專案資料、資料庫定義等相關資訊。

早期的GPT可能只是一個對話框,你需要自己複製貼上程式碼。但現在的工具,例如Cursor或Windsurf,能自動偵測並提示你目前對話連結了哪些檔案,甚至能涵蓋上千個程式碼檔案。

這大大地降低了公司新人上手門檻。過去,一個資深工程師可能需要花時間帶領新人熟悉專案結構和各種Library的規範。但現在,AI可以快速掃描整個程式碼庫(Repository),甚至是那些很小、但至關重要的程式碼(例如可能只有一兩百行程式碼,但原開發者已離職且缺乏文件),並根據過去的資料和規則,提供即時的指引與建議。

這讓資深工程師能夠從回答「基礎問題」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把時間投入到更需要協調、策略規劃和複雜決策的工作。

Q3:AI正在取代什麼樣的工程師角色?對資深工程師的核心工作模式有何影響?

A:AI正在最快速度取代的是那些 「只想好好寫程式,不想被打擾去做其他事情」的角色。

在大組織中,公司的核心目標是高效率交付成果,而Coding本身其實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當AI能比你更快、更有效率地撰寫程式碼,並且參照過比你多得多的Library時,純粹以寫程式碼為核心價值的工程師就容易被取代。

相反地,AI還難以複製的是 「人與人之間的協調」 。大型公司中,不同團隊間的約定俗成、溝通習慣、對特定技術的偏好,往往不會寫在程式碼或文件裡,這些都是AI讀不到的資訊。

因此,具備跨部門溝通、業務價值判斷、並能有效管理AI輸出的「工程師-PM」複合式人才,將會變得更為重要,我認為純開發者的角色「滿大機率會消失」。

我們(工程師)的工作模式出現轉變,寫程式之外,也必須抉擇工作的優先順序,去指揮許多「AI小精靈」下正確的指令來完成重複性高的任務,這需要我們對商業邏輯與技術架構有更宏觀的掌握。

Q4:你認為這波AI Coding浪潮,對大型軟體公司的人才結構帶來了什麼的根本性改變?

A:我認為這次改變並非單純由AI造成,而是「疫情期間過度徵才」與「AI生產力提升」的疊加效應。

Covid疫情推動了數位轉型,導致科技公司對Coding的需求暴增,為了應付暴增的需求,許多公司稍微降低了招募門檻,導致人才儲備量過高。

然而由於疫情提前結束以及生成式AI 的出現,AI帶來的影響是:它改進了低標,而非試圖取代高標的人。這讓組織不再需要那麼多只負責基礎Coding的初階工程師,因為一個資深工程師搭配AI,就能達到過去多人的產能。因此,軟體工程師的角色正在從「程式碼產出者」轉變為「AI賦能者和架構協調者」。

再加上當AI進場後,大幅度地提升了開發門檻的低標。許多過去需要人力來完成的簡單程式碼、或是那些因人員流動而無人維護的黑箱小型服務,現在都能被AI快速解決或重新理解。

Q5:除了前端工程,後端架構開發是否也同樣容易被AI優化?未來會出現哪些新的工程師角色?

A:AI目前在前、後端的滲透率確實有所不同。前端的程式碼(如CSS、HTML、JavaScript)幾乎是完整地將架構邏輯寫出,AI可以直接讀取並理解流程,以及它要長什麼樣子。

但後端的架構比較混亂、複雜,一般來講不是程式寫出來,特別是大公司透過會議、口頭約定、非程式碼配置(如特定API設定或服務部署細節)來協調的部分,導致 AI 得到的上下文相對來講少很多,讓AI很難讀取。

因此,我認為未來的分工邊界會趨於模糊,但會劃分為三個核心區塊:前端、後端、以及架構。

為了讓AI能有效協調複雜的後端服務,勢必需要一種「AI可讀」的架構描述方式類似於樂團的總譜依樣,透過一個完整的指揮譜(AI架構),把所有的聲部(服務)放在一起。這將會催生「AI架構師」的角色,工作是專門設計與維護這種可供AI理解和介入的系統架構,讓後端系統也能像前端一樣被AI快速掌握和改善。

Q6:對於剛畢業或初階的軟體開發者(Junior Developers),你有什麼建議來應對這波改革?

A:這對初階工程師來說是個挑戰,但也是一個機會,因為你投入的學習時間還不算太多,轉向的成本較低。

我的建議有二:

第一,用AI「復刻」你的作品。 把你剛學會,能用手寫出來的簡單專案(例如一個留言板、一個Blog),嘗試用AI重新開發一次。如果AI做不出來,代表你學的東西沒有被取代;如果AI可以輕鬆完成, 你必須掌握如何指揮AI來產出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在除錯(Debugging)時,要盡量讓AI來修復錯誤,而不是自己動手,因為你的目標是學會讓AI成為一個可靠的開發夥伴。因為如果 AI 必須依賴你手動修復才能動,表示你的AI其實用的還不到位。

第二,追求End-to-End的應用實踐。 試著用AI獨立完成一個完整的應用程式或服務(從頭到尾End-to-End),而不是單一元件。這能讓你掌握如何將AI整合到一個完整專案流程中的角色。許多學生即使從電腦科學系畢業,也並不一定有獨立完成專案的能力。透過 AI 獨立完成一個完整的應用程式,能讓你掌握宏觀的應用流程。

Q7:對台灣的軟體開發者和企業來說,這波AI Coding浪潮是威脅還是機會?

A:對台灣開發者而言,這是超級大的機會。

過去,台灣開發者在基礎Coding能力上非常強,但往往受限於語言隔閡,在獲取國際資訊(如Stack Overflow、國際論壇上的高價值討論)的速度上會比母語為英語的開發者慢。

現在AI具備強大的多語言資訊整合與翻譯能力,無論是日文、韓文或英文網站上的技術討論,AI都能快速轉譯成中文,並在詢問時提供資訊,等於解除了資訊獲取的語言限制。 而當技術能力不相上下時,誰的「架構能力」和「建構能力」更強,誰就能脫穎而出。 AI讓台灣開發者能夠在不受語言限制的環境下,將核心競爭力展現出來。

對企業來說,不能只買工具,必須從上而下,讓主管和員工了解AI會如何根本地改變工作流程,並鼓勵大家多去嘗試。企業需要建立一個內部的「AI顧問」或Q&A機制,讓員工學習如何下正確的Prompt,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讓AI解決問題,將時間投入到創造更大的業務價值上。

延伸閱讀:API Key是什麼?為什麼Vibe Coding也可能讓你噴掉上萬元?該怎麼做才不會外洩?

【Podcast】數位關鍵字EP197:資訊系不再是金飯碗?AI時代新手工程師如何逆轉勝 ft. 蘇苑霖Colin小Q

關鍵字: #Vibe Coding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