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微軟研究院(Microsoft Research)針對自家Copilot裡的二十萬筆匿名對話進行分析,探究生成式AI對職場上各項任務的影響。報告顯示,AI最擅長蒐集資料、編輯與撰寫內容,以及建議、協助他人等任務,但在大多數的工作場景中,AI無法直接替工作者完成任務,而是扮演協作角色。
因此,儘管AI技術愈來愈厲害,總有人擔心它會搶走自己的工作,但人們應該正視的,是選擇與AI協作、當好朋友。
在Amazon的工廠裡,部分包裹分揀、搬運、監控等工作早就由AI、人形機器人代勞。Amazon執行長安迪・賈西(Andy Jassy)便稱,隨著更多AI代理、生成式AI技術的導入,將讓某些現有工作的人力需求減少,其他類型的工作機會則會增加。雖然這番言論立刻引起自家員工的不滿,抗議機器人剝奪了他們的工作機會,但Amazon回應,機器人主要執行那些人類不喜歡做的工作任務。
在這個案例裡,機器人與工人是「合作」而非「取代」,就如同指揮家不需要自己拉小提琴,而是樂隊的小提琴手把小提琴拉好。
企業如何與AI協作?
這就衍生出另一個問題,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如何與AI協作?
機器的思維與人不同,我建議, 不能把AI當成真人 。AI擅長執行單一任務,尤其讀取資料的能力格外突出,工作者應該將AI當做單一事件的合作對象,而非直接叫你的AI同事自行寫出一份新的年度企畫,反而要先餵它過去十年的年度計畫,再提供目前大環境資料、公司希望達到的目標和可利用的資源,最後再請它依照過去的這些模板要素來撰寫計畫書,等於是將一個任務拆分成幾個步驟,依序指派給AI同事。現實情況是,當你在撰擬分析報告時,如果不與AI協作、不讓它協助消化大量資料後再改寫,你產出報告的速度與品質就無法比會用AI協作的同事好。
不過,我想提醒各位讀者,雖然AI擅長閱讀、分析資料, 你仍然必須回頭確認它給你的資料是否正確,否則過度倚賴AI,你的價值與產出會持續降低 。
另外, 我認為企業不需要立刻開發AI客服機器人來取代真人客服 。企業可以只開發可供真人客服差遣的AI小助理。例如,小助理A是擁有法遵專業的高手,對於任何涉及消費者隱私的問題,它都能立即提供參考指引,讓客服不必再去尋找法務單位求助;小助理B是產品功能查詢高手,能在第一時間找出各種疑難雜症的解答,不需耗時等待產品部門回應。最重要的是,這些小助理雖然無法獨自完成單一真人客服的工作,卻能同時處理多名真人客服的需求。
我一再強調,AI時代的重大挑戰之一,是 會用AI的人和完全不用的人,而且差距將與日俱增,形成1:99的挑戰 ,因此我們應該向身旁的超級使用者學習。在我看來,一人創業家、內容創作者可能是商業領域與AI協作的最佳例證。
以前創業要花時間組建團隊、招兵買馬,現在那些自己開公司的老闆,只要好好運用AI,將AI當成員工,從發想商業模式、分析財務到找同事,即便資源不足,仍然能以一人之姿,光靠AI搞定所有工作。最近大家還喜歡讓AI來療癒、陪伴自己,每當創業遇到挫折,與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AI聊幾句,或許能從中獲得啟發與情緒支持,這也是以往無法想像的「員工職能」。
一人公司的福音
一人公司的興起,將會顛覆產業。原因是,以前需要多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只要透過網路、軟體和各種AI工具,便能以極低成本完成任務,幾乎不需要實體店面、大量庫存或複雜的人工流程,而且因為規模不比大企業,不追求大而全,因此可以選擇只與少數幾家夥伴合作,將精力與資源集中在核心任務上,做得更精準、更有效率。
例如,未來善用AI的一人數位行銷公司、數位媒體代理商可能會愈來愈多,他們只要幾個人便能完成內容發想、文案撰寫、圖像設計、數據分析及廣告投放優化等過去需要多人協作的任務。這不僅大幅降低營運成本,也讓創業家能同時管理多個專案、深度鑽研特定利基市場,進而實現更高的獲利,表現可能比一間十人公司還要好。
至於那些有心耕耘內容的創作者,則會想辦法用AI生成圖片、影音來產製更好的內容。就像以前網路剛問世時,很多撰寫部落格的部落客都成功了,反而那些傳統報社、媒體集團因為體制太龐大、行動太慢,沒辦法轉型成功。2025年6月,美國體育博彩平台Kalshi在NBA總冠軍賽的第三場比賽,發布一支完全以AI製作的廣告。導演PJ・阿切圖羅(PJ Accetturo)從用Google Gemini、ChatGPT生成劇本與分鏡表,以Google影片生成工具Veo 3生成廣告,過程僅僅花了兩天,總成本約2,000美元(約台幣59,000元)。科技網站「The Verge」指出,未來這類影片將成為新趨勢。
種種案例顯示,AI讓創業家、內容創作者擁有以小博大的能力。因此,我相當鼓勵創業家、內容創作者一定要開始用AI,因為你們有強烈的動機去使用它,也很有機會用得很出色。
AI正在重塑商業模式,效率與成本優勢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這會催生更多由一人或極少數人組成的高效公司,並對傳統中小企業構成巨大挑戰。然而,這亦迫使企業必須擁抱AI、加速轉型,否則便會失去競爭力。
從Microsoft、Meta、Amazon到Apple,生成式AI問世後裁員的新聞滿天飛,Google和Microsoft都直接承認,如今內部有30%的程式碼是由AI撰寫,未來比例說不定還會再拉高。此時,我們可以正面思考:創業的門檻是不是降低了?優秀的軟體工程師能不能將目光瞄準原先找不到工程師的中小企業,轉而協助他們加速企業數位轉型,形成商業領域的良性循環?
只要具備足夠動機,擁抱一定要學會AI才能活下去的決心,不管是創業、投入內容創作,甚至在既有職務上創造新價值,你都可以成為AI時代的英雄。
延伸閱讀:在半導體業打拚30多年!台積電「研發6騎士」楊光磊告白:我為什麼選擇提前退休?
吉卜力不忍了!版權協會發函OpenAI,提出2大具體要求:不能再用來訓練AI
本文授權轉載自《台灣AI大未來》,簡立峰(Chien Lee-feng)、蕭玉品著,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蘇柔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