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過去,裕隆及鴻海兩大集團合資成立的鴻華先進,仍未達到電動車銷量預期。根本原因是缺乏垂直整合,或許,併購才是最佳解方。
近日,車界最火熱的話題,莫過於「鴻華先進科技有意併購納智捷」。
這樁交易案原本預定11月7日同步在各自董事會通過,卻因併購價格欠缺共識、分工尚待釐清而延宕,但決策人士已私下證實,「整合」方向不變。
「這不是突如其來的想法,而是經過至少半年評估的結果。」知情高層透露,雙方反覆權衡利弊,彼此都視此為走出現階段困局的可行方案之一。所謂「困局」,從納智捷銷量可窺知一二。
先將時間拉回2020年11月,裕隆與鴻海兩集團合資成立鴻華,現在雙方各持股44%及46%。由鴻華主導產品設計與技術研發,裕隆三義廠負責代工組裝,完成後再交由裕隆旗下的納智捷進行銷售。
這套「分工合作」模式的處女作,催生台灣首款國產純電車——LUXGEN n7,在2023年10月預售時,以「最低百萬元有找」的價格,成功掀起討論,當時預購訂單達2.5萬輛。隔年,n7年銷量破7千輛,僅次於特斯拉Model Y的8千多輛,期間還一度超車Model Y,寫下連續4個月賣破千輛佳績。
然而,好景不常。今年截至10月,n7年銷售量僅近3千輛,走下坡的銷售數字直接衝擊鴻華、裕隆、納智捷的營運表現。
產品缺競爭力,雙方難溝通
一名關注汽車產業的法人分析,原先市場預期鴻華去年營收可達百億元,但實際僅約85億元。以鴻華主力車型Model C(即n7原型車)為例,至少要賣出4萬至5萬輛才能達損益兩平,如今累銷僅1萬多輛,且今年前10月營收36.89億元,年減五成。
裕隆財報亦可窺出端倪:納智捷去年負債總額仍近20億元,今年上半年營運依舊是紅字,虧損1.26億元。
「我們確實賣得不夠好。」納智捷高層坦言,首先是電動車市場買氣放緩,消費者觀望,其次是Toyota bZ4X降價,與n7價格重疊,也讓n7銷售受阻。另一名納智捷供應鏈則直言,「當初預售價壓在百萬元以下,吸引嘗鮮族群;後來漲到120萬至150萬元,與進口電動車重疊,競爭力自然下降。」
銷售數字不如預期,讓三方的壓力直線拉高,也暴露長期以來「三方溝通不良」。
三方當中的一位主管坦言,一年多來,納智捷產品線單薄,是不爭的事實,而負責設計研發的鴻華與納智捷溝通時,總像隔了一層紗,「大家都做了很多努力,但結構不調整,問題還是無法解決。」
前述主管表示,一旦鴻華把納智捷納入麾下,設計與通路的溝通就會變得暢通,一舉縮短決策鏈。
據透露,此次併購案決策者之一,正是鴻華董事長李秉彥。有業者形容,「Andy(李秉彥)做事風格什麼都想要自己來,連OTA(汽車遠端更新)的軟硬體測試與安裝,都想親自掌控。」
李秉彥也有其不得已的焦慮,「鴻海若要在全球電動車市場站穩腳步,必須有台灣完整產銷實績做背書。」一名車界人士直言,鴻海過去透過ODM(原廠委託設計代工)模式,在手機代工爭得一席之地,卻難以複製到汽車產業;對一直想在電動車市場打開江山的鴻海來說,唯有讓設計、量產到維修一條鞭,才有助於爭取客戶,打新品牌的掌控力會更強。
而納智捷目前全台30多個銷售與服務據點,規模中等但完整,當鴻華能直接掌控時,「這會是一個實戰平台,有助於鴻華出海前,成為最好的練兵場。」鴻華內部主管強調。
資深汽車媒體人、Car浮浪共同創辦人蔡至兼則認為,受環評限制,在台灣尋找汽車維修新站點極為困難,因此納智捷的通路,對鴻華未來在台銷售電動車,至關重要。
業內盛傳,鴻華未來將以「Foxtron」作為新品牌,推出原型車在台上市,展現鴻海在電動車領域一條龍的強大企圖心。而對裕隆來說,獲利的鴻華對股東雙方皆有利,對於垂直整合樂觀其成,「這是艱難的決定,但從長遠來看是好事。」裕隆高層私下表示。
鴻海資源強大,長抱電動車夢
納智捷是裕隆自主品牌的代表作,裕隆執行長嚴陳莉蓮自然是希望承繼已故董座嚴凱泰的志業,但她也是務實的企業家,會從長久經營角度做出明快且正確的決定。加上近年來,裕隆經營不斷遭遇逆風,納智捷成為沉重包袱。裕隆主管直言,「讓鴻華接手,不但能止血虧損,也能專注資源在更具潛力的領域。」
內部人士也補充,「鴻海資源遠勝過裕隆,將品牌交由鴻華主理,只要鴻華做出成績,裕隆就能分享獲利的成果。」不過,車界也提出疑慮,未來鴻華將如何操盤納智捷、Foxtron雙品牌,讓兩者在既有通路上各自發光,並取得國際訂單,仍有很大考驗。
儘管,納智捷併入鴻華有機會帶來雙贏,但並不意味著雙方就此走上坦途。
一名業內人士提醒,台灣仍有調降汽車進口關稅的潛在可能,鴻華想推自有品牌,勢必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而出海發展,更遭逢中國與國際車廠的夾擊,「除了即將推出的n5之外,鴻華還有哪些祕密武器?」
可以確定的是——李秉彥與他的團隊,正站在鴻海電動車夢的第一線,挑戰才剛開始。
本文授權轉載自《今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