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 AI 的浪潮正從內容創作延伸至應用程式開發領域。Google 近日(11 月 6 日)正式將其無程式碼(No-code)AI 應用程式開發平台 Opal」開放於台灣使用,服務範圍更從原先的 15 個國家擴展到 160 多個國家/地區。
Google Opal 這項工具的核心價值在於讓非工程師背景的商業人士、開發者,甚至是個人,皆能透過日常對話的方式,快速建立客製化的自動化流程與應用程式。因此,本次《未來商務》將帶讀者深入了解 Google Opal 的特色、介面功能、實際操作步驟以及適用對象。
Google Opal 是什麼?
Google Opal 是一個創新的 No-code 應用程式開發平台,為 Google Labs 發布的實驗性項目。其設計宗旨在於打破程式碼的門檻,讓使用者僅需透過與 AI 的對話與指令,就能快速生成、調整並部署各種自動化應用程式。
它本質上是一個「AI 驅動的開發環境」,將複雜的程式設計與後端邏輯,轉換為直覺的自然語言互動。透過 Google Opal,使用者不再需要一行行撰寫程式碼,而是可以像與同事溝通一樣,告訴它想要達成的自動化目標,例如:「幫我識別圖像的事件資訊後,並依此於 Google 日歷中建立對應的行程。」平台將基於大型語言模型(LLM)的強大能力,自動生成對應的工作流程、邏輯組件,以及使用者介面。
Google Opal 特色:零門檻、快速迭代
最大的特色是使用者無需具備任何編程知識,即可透過自然語言提示詞(Prompts)來驅動應用程式的開發。且 AI 會自動理解使用者意圖,並建議或創建完整的自動化流程圖,大幅縮短開發時間。而使用者在建構過程中即可直接進行測試,並根據結果隨時調整對話指令,實現快速優化。
Google Opal 介面由三大區塊組成
Google Opal 建構應用程式的流程被設計得極為直觀,大幅降低了技術門檻。介面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
● 底部的對話框:
使用者可在此處輸入提示詞持續與 AI 互動、並調整需求。
Google Opal
● 上方的流程圖編輯區:
以視覺化節點的方式展示應用程式的自動化邏輯。每個節點代表一個動作(如:發送郵件、執行程式碼、提取數據),並擁有相應的顏色供使用者對照,如黃色代表使用者可以輸入內容(User Input);藍色代表 AI 自動生成(Generate);綠色代表生成的結果(Output);橘色則供使用者附加圖片、YouTube 影音、連結 Google 雲端檔案等(Add Assets)。這些節點,使用者皆可以自由新增、拖曳、連接或修改。
Google Opal
Google Opal使用者可點選「Add Assets」進行:附加圖片、YouTube 影音、連結 Google 雲端檔案操作等。
● 右側的結果生成區:當使用者設計完應用流程後,可於右側面板進行測試。依照流程圖編輯區的設計,如設有 User Input 的節點,則可點選右側面板中的 Preview,並在右下角輸入提示詞。
Google Opal
也可以點擊上方的「App」進此到此頁面進行測試。
Google Opal
Console 則可看到 Google Opal 背後的 AI 如何分解使用者的流程圖任務,並徵召了哪些大型語言模型來執行及所耗費的時間。
Google Opal
Google Opal
Theme 則是可為應用程式命名或提供主題描述,並也支援隨機產生主題。
Google Opal
四步驟用「對話」生成應用程式
本次,《未來商務》將實際演示如何使用用「對話」的方式生成應用程式,操作步驟如下:
步驟一、登入 Google Opal
首先,使用者需使用 Google 帳號進行登入。
Google Opal
步驟二、自行創建或選用現有模板,編輯自動化流程
登入後,使用者可以看到 Google Opal 的介面分為兩區:
一為「Your Opal apps(你的 Opal 應用程式)」,使用者可自行輸入提示詞(Prompt),如希望 App 實現的功能、輸入與輸出項目,讓 AI 先生成一版應用程式的骨架,之後再自行修改。
二為「Gallery(模板庫)」,此為 Opal 提供的各式 App 模板庫。適合對建置 App 細節流程還不熟悉的使用者,可直接用預先建置好的 AI 應用去進行客製化修改。
Google Opal
以下將實際操作兩種製作 App 的方式:自行創建、從現有模板去修改。
一、自行創建
- 點擊右上角的「+ Create New」。
Google Opal - 輸入提示詞。
進入後,於底下的對話框輸入提示詞。以本次實測為例,輸入的提示詞為「我想要做一個貼文產生器,當我貼入文章給你,你會將內容進行二創(維持原意,不會加入你個人的觀點),並提供適合發布於 FB 及 Threads 兩個社群管道的文案及配圖。」
Google Opal
3. 客製化調整。
針對 Google Opal 生成的初版應用程式骨架進行客製化調整,並確認各節點中的提示詞是否符合需求。要注意的是,雖然 Google Opal 可讀懂中文提示詞,因為經過確認,它的各個節點及提示詞皆符合最初提供給它的提示詞。然而,它生成的流程及結果卻以「英文」為主,可能增加不熟悉英文者的使用門檻。
Google Opal
另經測試,無法直接請 Google Opal 將內容翻成中文。我輸入「你可以將各節點及提示詞翻譯成中文嗎」,Google Opal 卻顯示:「無法處理此請求。詳情:我無法處理以其他語言呈現節點和提示的請求。我的目的是幫助您建立或修改人工智慧應用程式。如果您想建立新應用程式或修改現有應用程序,請告知我。」
Google Opal
二、從現有模板去修改
- 複製現有模板。
Google Opal 內建不少模板供使用者直接複製使用。使用者可先點入該模板中,檢視該 APP 的設計是否符合自身所需,如符合的話,則可點擊畫面中右上角的「Remix」按鈕,如此該款模板便會被複製到「Your Opal apps(你的 Opal 應用程式)」的區塊,並於 APP 名稱的尾端會帶有「Remix」以供使用者辨別。
Google Opal
另一種複製方法是,可直接將鼠標滑到該款模板上方,於左上方同樣會出現「Remix」按鈕,點擊後即會被複製。
Google Opal
2. 輸入提示詞或手動調整。
以本次實測為例,直接輸入提示詞,「除了 blog post 外,希望 AI 能將文章轉譯(二創,基於内容原意下做改寫,但不提及文章中沒有出現的内容)文章,成適合發佈至 threads 上面的文案」,請 Google Opal 協助新增功能。
Google Opal
下圖即是 Google Opal 自動新增的節點。
Google Opal
步驟三、應用程式測試
在流程設計完成後,用戶可以於右側的結果生成區輸入模擬或實際的內容,觀察流程是否按預期執行、輸出結果是否準確。若發現邏輯錯誤或需要優化,可以直接返回第二步驟進行調整。
Google Opal
步驟四、正式使用/發布
一旦測試通過,使用者即可決定:
● 自己使用:將應用程式保存在個人工作區,作為日常的效率工具。
● 分享與發布:若該應用程式是用於團隊或企業內部,則可以設定權限並發布,取得分享連結後供其他同事使用。
Google Opal
Google Opal 協助企業流程自動化、個人效率提升
Google Opal 旨在賦能創作者、創新者,尤其在無 IT 相關背景的情況下,也能透過簡單的提示詞將自身想法轉化成可實際應用的工具。因此,適合的使用對象以及場景包括:
● 企業流程優化專員:快速建立部門級的自動化工具,如:客服工單分類、潛在客戶資料自動登錄、跨部門數據報告自動生成。
● 內容創作者/行銷人員:設計自動化內容排程工具、社群媒體分析儀表板、將長篇文章自動摘要為行銷文案。
● 個人用戶:建立個人化生產力工具,如:會議紀錄摘要機、自動化發票管理系統。
● 傳統軟體開發者:作為快速原型(Prototyping)工具,在正式編碼前,迅速驗證產品概念與流程邏輯。
Google Opal 限制:台灣已開放使用,但僅支援英文版
儘管 Google Opal 已對台灣地區的使用者開放,但在語言支援上仍有重要的限制:平台的核心互動介面和底層的指令邏輯目前僅支援英文。當輸入中文提示詞時,系統能理解意圖並嘗試生成應用程式,但生成的自動化流程圖中的節點名稱、參數提示或建議的文字內容,仍會是英文。對於不熟悉英文專業術語的使用者,這可能會在客製化細部流程時造成理解上的障礙。企業在推動內部使用時,需考量員工的英文能力,或在內部創建標準化的中文操作手冊來克服此一限制。
本文授權轉載自FC未來商務,作者為陳祈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