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這場波瀾壯闊的 AI 革命中,微軟(Microsoft)無疑是最低調,卻也最深不可測的玩家。
從最初神來一筆的佈局 OpenAI,到如今 Azure 雲端業務憑藉 AI 的驚人增速,幾乎要反超亞馬遜 AWS 的霸主地位,其背後的掌舵者,CEO Satya Nadella,絕對是這一切的總設計師。
上星期,Nadella接受了一場長達一個半小時的深度專訪,詳盡闡述了他對這場 AI 革命的根本看法,以及微軟在這盤棋局中的自我定位。
在訪談中,Nadella 提到了兩個詞彙:「可替換性」(Fungibility)與「AI工作負載的長尾業務」(Long Tail Business for AI Workloads)。
當我們將這兩個概念拼在一起時,你就會明白微軟在這場革命中的自我定位。
什麼是「可替換性」?
「可替換性」是一個財經術語,意指「可以互相取代,沒有本質差別」。
最經典的例子是貨幣:我錢包裡的一百元,和你錢包裡的一百元,價值完全相同,可以無差別交換。
反例是藝術品: 《蒙娜麗莎》的真跡獨一無二,任何複製品都無法取代其價值,因此是「不可替換」的。
現在,讓我們將這個概念應用到微軟耗資千億美金打造的數據中心上。
Nadella表示:「我們做出的一個關鍵決定是,如果我們要將 Azure 打造成對 AI 所有階段都極其出色的平台,我們就需要整個基礎設施艦隊的可替換性。」
一個「不可替換」的數據中心,就像一座只為OpenAI而設計的專屬工廠,所有的設計都為此優化。
一旦OpenAI的需求下滑,或你想改為服務其他客戶,整座數據中心將要完全更改設定。這是極其危險的資產綁定。
相反,一個「可替換」的數據中心,則像一座靈活的萬能工廠。它的產線是模組化的,今天可以服務A客戶訓練大模型,明天可以拆分成一萬個小單元,服務一萬個B客戶進行AI推理,後天又能支持C客戶的數據分析。
Nadella的戰略核心是:微軟的GPU集群和數據中心,必須是可替換的。
他指出,AI技術迭代太快,如果為某一個模型架構(如今天的GPT)優化了全部基礎設施,那麼「只要一個類似MoE(專家混合模型)的技術突破發生,你整個設施就會作廢。」
什麼是「AI工作負載的長尾業務」?
「長尾理論」是我們熟悉的商業模型,用書店來比喻:
頭部(The Head) : 書店門口最顯眼的「暢銷書專區」。這裡只有幾十本書,但銷量驚人。在AI世界,這對應著像OpenAI、Anthropic等巨頭,需要動用數萬片GPU進行超大模型訓練的「頭部需求」。客戶極少,但單筆訂單金額巨大。
長尾(The Tail) : 書店深處積滿灰塵的「冷門書架」。這裡有成千上萬種專業書籍,每本銷量極低,但所有冷門書的總銷售額,卻可能超過那幾本暢銷書。在AI世界,這對應著未來數以百萬計、五花八門的AI應用:
中小型企業用AI生成商品描述。
- 律師用AI總結法律文件。
- 開發者使用GitHub Copilot輔助編程。
- 全球數億用戶在Office軟件中使用AI功能。
這些需求的規模雖小,但客戶數量是天文數字。這些海量、零碎的需求匯集起來,就是Nadella瞄準的真正藍海——「AI工作負載的長尾業務」。
為何「可替換性」是贏得「長尾」的唯一路徑?
現在,我們將這兩個概念結合起來,Nadella的戰略意圖便無比清晰。
這是一道戰略選擇題:微軟的未來,是押注在少數幾個「頭部巨鯨」,還是通吃整個「長尾魚群」?
Nadella的答案是:都要,但重心在長尾。
道理很簡單:
- 分散風險,拒絕綁定 : Nadella在訪談中說了一句極其關鍵的話:「我們不想只成為一家公司的託管商(Hoster for one company)……那不叫一門生意。」
如果微軟將所有資源都投入到為OpenAI打造的「專屬工廠」(不可替換的設施),那微軟的命運就與OpenAI徹底綁定,這無異於將自己的未來交到別人手中。
- 突破天花板,擁抱無限市場 : 服務「頭部」客戶的市場雖然利潤豐厚,但天花板肉眼可見(Nadella說「只做五個客戶的生意,那不是微軟的業務」)。而由全球各行各業、無數中小企業和個人構成的「長尾」市場,其潛力幾乎是無限的。
這就是Nadella戰略思想的精髓:要服務好數以百萬計、需求各異的「長尾」客戶,你的基礎設施就必須具備極高的「可替換性」。
你不可能為那個需要生成商品描述的電商蓋一座專屬數據中心。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建立一個巨大、靈活、標準化的雲端平台(Azure),像一個電力公司一樣。
在這個平台上,無論客戶是需要訓練千億參數的大模型(租用整個發電廠),還是只需要AI寫一封郵件(只用一度電),你都能按需分配、即時滿足,並按用量收費。
給投資者的戰略啟示
當Nadella說微軟的AI業務是一個「長尾業務」時,他向市場傳達了一個極其重要的信號:
微軟的目標,不是成為某個AI明星(如OpenAI)的獨家「軍火商」,而是要成為整個AI經濟體的「基礎設施提供商」。
通過建立「可替換」的基礎設施來服務「長尾」市場,微軟確保了無論未來AI應用往哪方向走,這些模型最終都需要在一個地方運行、被調用、與數據庫結合、被管理。
這個訪談內容極其豐富,這只是其中一個小部分。我之後會再分享訪談中的其他重要部分。
當然,我最推薦的,還是您親自去看完整個訪談。聽完後,您會從一個全新的、更底層的視角,去理解這位業界巨擘對AI時代的思考。
本文授權轉載自FOMO研究院電子報
責任編輯:李先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