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咪耳朵造型的機器人一路移動到桌邊,發出響聲、轉過身來提醒你取下餐點。近年無論到什麼菜系的餐廳用餐,你一定碰過這樣的送餐機器人。據經濟部今年最新統計,有近2成餐廳導入送餐機器人,而造就送餐機器人如雨後春筍般,在台灣餐飲業竄出的最大推手就是禾煜科技。
疫情前,台灣餐廳並非看不到送餐機器人,但普及率、使用率遠不如現在,「很多只晾在門口當招財貓。」國內知名餐飲顧問、天帷管顧創辦人林剛羽指出,真正讓業者認真導入送餐機器人的轉捩點,發生在2021年。當時禾煜科技作為中國送餐機器人大廠「普渡科技」在台的首家代理商,成功將送餐機器人打進鼎泰豐。
林剛羽指出,在此之前,許多指標型餐飲業者多認為使用送餐機器人會犧牲消費者的用餐體驗,因此婉拒嘗試,「但連以貼心服務聞名的鼎泰豐都採用了,業者們也逐漸翻轉對送餐機器人印象,願意嘗試使用。」
不只鼎泰豐,禾煜科技後續打入的還有饗賓、豆府、漢來、馬辣以及乾杯集團等,幾乎囊括國內多數一線連鎖餐飲集團,即便在普渡科技近年大量下放代理權給台灣其他廠商後,禾煜目前已非國內市占第一的送餐機器人代理商,但禾煜在業界仍享有台灣送餐機器人始祖的地位。
他們究竟是如何撬動餐飲業的自動化設備商機?
打進鼎泰豐率先試水溫,翻轉業界刻板印象
「送餐機器人本身其實沒有太多技術難度,最困難的反而在環境。」IT背景出身的禾煜科技技術長梁萬宇回憶,當初為了替一家餐飲龍頭客戶的分店導入送餐機器人,光要讓內場員工知道送餐機器人已回到取菜口,就折騰許久。
一開始禾煜的構想是在內場裝號誌燈,亮燈代表機器人準備好取菜。但由於缺少聯網串接到號誌燈的設備,「所以我們嘗試用RFID(無線射頻辨識系統),讓系統知道機器人已經回來,並讓號誌燈能同步顯示。」梁萬宇解釋,RFID是一種透過無線電波來識別物體的技術,但因為該技術辨識過程中易被環境其他物體干擾、阻擋,團隊最終花了一番功夫才讓感應的精度達到應有水平。
梁萬宇指出,很多業者以為只要場域夠大、沒有階梯就能導入送餐機器人,但眉角遠比想像中得多。例如送餐途中若遇到自動門如何感應開門、如何讓機器人避開難偵測到的透明玻璃等,都需要事先讓幾台機器人進到門店裡,跑個兩、三個禮拜,才可能知道問題出在哪。
梁萬宇將之稱為POC階段(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很常業者覺得機器人不好用,最後它晾在一旁,都是POC階段沒有跑確實,很多問題沒有實際排除。」
在多數案例中,送餐機器人一次能送的桌數通常是服務生的兩倍。以禾煜第二大客戶、雲雀集團旗下的涮乃葉為例,梁萬宇指出該品牌因為是吃到飽火鍋,「原本餐廳裡的服務生不是在送肉盤,就是在送肉盤的路上,根本無暇照料客人其他需求。」但在導入設備,將送肉盤工作交給機器人支援後,不僅送餐效率變高,服務生也騰出手替客人做更多桌邊服務,提升用餐體驗。
不過,要讓送餐機器人發揮最大價值,關鍵還是回到業者身上。「像是第一大客戶鼎泰豐,當初高層跟我們在現場調了整整三個禮拜,就為了找出機器人該怎麼走到定點,服務生才方便接手把菜送上桌。」梁萬宇解釋,如此一來才能兼顧送餐效率,以及鼎泰豐最重視的上菜溫度。
下一個戰場!禾煜挑戰中式自動炒菜機,從外場走進內場
近兩年禾煜也跨足內場自動化設備,代理、銷售中式自動炒菜機。梁萬宇坦言目前內場自動化設備,在台灣餐飲業的接受度還遠不如外場的送餐機器人,原因在於,多數業者還不知道怎麼從機器人的角度,拆解內場餐點製作的流程。
梁萬宇指出,現行的炒菜機器還很難從頭到尾、不假人類之手,全自動做好一道功夫菜,很多業者因為設備無法完全取代廚師而興趣缺缺。
機器雖無法取代人,但若能改造流程,其實能讓員工表現更好,像是禾煜目前手上的一間連鎖義大利麵客戶,就發現目前的自動炒菜機,拿來拌勻煮好的麵條跟醬汁剛剛好,也遠比人工省力。「禾煜協助落地,但只有業者才知道機器放哪個環節,才能借力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