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們是韓國及美國記憶體大廠的大客戶,但供應非常受限。」台灣一位記憶體通路商高層向《日經亞洲》表示,「最近我們不得不導入每日報價機制,因為早上和下午的價格已經完全不同了。」
台灣業者遭遇的困境,正是現在記憶體大短缺的縮影。而當下記憶體供應如此不足的原因,便是AI技術的浪潮導致。SK集團董事長崔泰源透露,OpenAI是其中一家大規模下訂的客戶,他們在今年10月簽訂協議,將每個月供應90萬片高頻寬記憶體(HBM)晶圓,滿足星際之門計畫的需求。
星際之門是OpenAI、軟銀、甲骨文等公司在今年1月宣佈的資料中心建設計畫,預計將在未來4年內投資5,000億美元確保美國的AI基礎設施。
另一間記憶體巨頭三星的產能同樣滿載。三星執行副總裁金在俊(Kim Jae-june)表示,他們看見DRAM和NAND快閃記憶體需求強勁,主要歸功於伺服器市場。且消息人士指出,三星部分記憶體價格已較9月時成長了60%之多。
半導體通路商Fusion Worldwide總裁托比.加納曼(Tobey Gonnerman)指出,許多伺服器製造商和資料中心業者都意識到,記憶體可能會有短缺問題,「他們支付的溢價非常高。」
一位日本供應商高層更表示,現在的記憶體市場可能有錢也買不到,「SK海力士、三星、美光……他們現在到2026年的產能已經全部被預訂滿了。」
記憶體價格為何直線攀升?
原因一:產能被AI需求排擠
不過,記憶體市場會出現嚴重短缺、供應不足的問題,很大一部份原因在於目前供應伺服器市場的產能是「轉移」而非「擴產」而來的。換句話說,目前DDR4等其他記憶體的短缺,主要是AI需求產生的產能排擠。
疫情期間,記憶體市場曾因為消費性電子市場的熱絡而迎來一波成長,當時記憶體廠商積極擴張產能,希望占領更多市場,然而當疫情後消費性電子市場蕭條,曾讓三星等記憶體廠商陷入嚴重的低潮。2023年三星一度獲利暴跌95%,就是受到記憶體市場衝擊。
這使得記憶體廠商面對現在的需求,抱持更為謹慎的態度,採用調整產能而非擴充產能的辦法滿足AI廠商,導致記憶體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價格更是直線攀升。
除了HBM對產能造成的排擠效應外,為滿足AI伺服器的性能需求,記憶體廠商也加速淘汰上一代的DDR4產品,全面轉向DDR5。然而DDR4仍是目前許多電子設備與消費性電子產品所使用的記憶體標準,這些因素進一步導致記憶體市場的短缺。
延伸閱讀:記憶體是什麼?記憶體概念股有哪些?
原因二:推理需求大增,促使記憶體價格直線攀升
此外,AI熱潮的「階段」變化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前幾年各家AI公司重心放在訓練模型,而現在逐步轉向產品落地,推理需求快速成長。NAND快閃記憶體的需求便是因此大漲,這種記憶體用於製造SSD硬碟。
慧榮科技總經理苟嘉章解釋,執行推理任務所需的儲存空間遠遠超過訓練,這推動NAND快閃記憶體及硬碟的需求,「這是一種結構性轉變,新的需求正在快速湧現,需要整個產業一起應對。」
一位台灣記憶體通路商高層透露,美國NAND快閃記憶體製造商今年已經將價格提高了70%,但縱使他們願意接受這個價格,「因為他們產能有限,我們也沒辦法取得更多晶片。」
記憶體市場大熱,卻可能是消費性電子廠商悲歌?
當前記憶體市場的欣欣向榮,卻令電子設備及消費性電子廠商感到憂心忡忡。他們擔心記憶體價格再攀升下去,會讓成本達到難以接受的地步。根據《日經亞洲》報導,16 GB DDR4記憶體的價格已較去年同期上漲840%,實際價格甚至比16GB DDR5記憶體還要貴。
廠商沒辦法直接用DDR5取代DDR4記憶體,兩者的插槽與規格需求截然不同,改用DDR5需要更換一整組配套的零組件,可能導致物料成本大增。
中芯國際共同執行長趙海軍近日便在2025年第三季財報會議上表示,由於記憶體供應短缺及價格上漲,導致手機、網路通訊廠商趨於謹慎,大家都不敢在明年第一季下太多訂單或出貨太多。
投資公司TriOrient研究副總裁丹.奈斯泰德(Dan Nystedt)指出,AI公司願意為記憶體支付高價,而記憶體廠商為了高利潤也會盡可能滿足AI業者需求,「這對依賴低價記憶體晶片的個人電腦、筆電、消費性電子產品及汽車來說可能是非常糟的一件事。」
當記憶體價格持續攀升,消費性電子廠商最終會不得不將成本反應在售價上,這很可能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願。
資料來源:Nikkei Asia、CNBC、Reute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