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ver Story / 封面故事
● 創業加速--從新創到共創
● 從五個面向找出共創加速的捷徑
● 不創新的大企業,再見了!
● 小團隊、大企業一起跳探戈
● 製造業與創客創業的融合,加速了嗎?
● 【政策】程天縱:政府應該要有看穿水晶球的能力
● 【模式】劉蔚廷:拚創新,台灣應該發展國家隊
● 【挑戰】王仁中:台灣企業對硬體創業家的支持力道不夠強
● 跨國百年企業紛紛成立科技加速器
● NIKE用平台的思維,擴展生態系
● 迪士尼啟動創新引擎,孵化模式獨樹一格
● 飲品龍頭可口可樂向新創團隊拋出橄欖枝
● 美國傳產與加速器結盟,給台灣育成體系的啟示是什麼?
● 企業如何透過新創公司來創新?
Editor’s Note / 編者的話
共創,才是未來的解方!
Now & NEXT / 科技大勢
從所失去處出發
Rising Star NEXT / 明日之星
● Anthony Levandowski:Google自駕車的靈魂人物
● Evan Spiegel:用藝術家性格打造全世界最值錢App
Crowdfounding NEXT / 募資酷品
新舊融合才精采!
Startup NEXT / 創業QA
● Sigfox:在法國獨角獸的物聯世界裡,窄頻寬最有效
● 湃思Pi Square:搶進好萊塢,六人團隊掀起動畫「預演」革命
Infographic NEXT / 熱門圖解
商用無人機蓄勢待發
Idea NEXT / 專家觀點
● 大麻煩:大者恆大的世界
● 一個人的知識經濟時代
● 把博士送到矽谷,是長期投資不是特效藥
Special Report / 特別報導
● 四大新興科技崛起,誰能最快脫穎而出?
● 國際三強參賽,台灣行動支付三大觀戰重點
● OTT大戰第二回合開打,抗盜版、拚獨家成兩大重點
● 直播平台前仆後繼,贏家可能不一樣
● 元年之後,虛擬實境走向現實
Feature NEXT / 本月推薦必讀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意義」之所以成為一項商品
Lifystyle Next / 生活X科技
為藝術注入科技與新創的基因
Activity NEXT / 科技之月
用四種方式迎接春天
The Future / 年輕人看未來
眺望未來:陳奕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