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許多獨角獸紛紛倒下,因為擔心網路泡沫化再起,中美投資者轉趨保守謹慎,手邊有資金但卻不投資,因而形成資本寒冬的現象。高榕資本創始合夥人高翔指出,「這並不是資本退潮,而是投資人沒信心的寒冬現象!」
回到台灣,到底有沒有資本寒冬的現象呢?《數位時代》2016創業大調查中,47.2%投資者認為台灣有資本寒冬的現象,25%認為台灣沒有資本寒冬,27.7%則認為資本寒冬是假議題。
不過,有趣的是,三個選項雖不同,但投資者們的想法不約而同指向「台灣一直處於寒冬中,沒有熱過!」
開發創新管顧總經理郭大經指出,「資本寒冬在中國明顯,但台美沒有資本寒冬!」投資人開始願意投初早期,資金環境還算友好。
投資者大致認為,台灣流通的資金沒有減少,但好案子數量有限,能否有出場機會才是重點。台灣創意工場合夥人暨投資長何明彥指出,台灣的創業環境有結構性問題,不是缺乏資金的問題,而是沒辦法讓新創持續進到B輪和C輪階段,再加上資源集中在大公司手中,但大企業不願意採購使用新創公司的產品。此外,企業併購案少,相對也造成新創在初早期階段較辛苦。
心元資本創辦人鄭博仁說,台灣或海外的基金對台灣公司的挹注不足,早期和A、B輪的投資者太少,後期投資人又期待公司立刻上市,讓創業者無法專心解決問題。「台灣的難題並非是寒冬,而是生態圈和資金市場不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