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因緣際會,我認識了在演藝圈綽號「Machi大哥」的Jeff黃立成。
對我這一輩的台灣人來說,Jeff是一個精神領袖級的人物。他與弟弟Stanley黃立行、表弟 Steven林智文當年組成「LA Boyz」樂團,啟蒙了我們這一整個世代的年輕人,開始認識美國的黑人次文化,讓嘻哈(Hip Hop)最終成為了當時年輕人的主流音樂,也帶出了近 10年嘻哈風格服飾的流行。
昨天的LA Boys,已經長大成今天的LA Guys
Jeff跟我說他身邊的藝人們,都有一個很大的困擾。由於台灣的影視、唱片行業越來越不景氣,如果不去對岸工作的話,多數藝人們的收入其實是持續減少的。與此同時,他們的工作壓力卻不斷增加,因為過去,他們只需要配合雜誌、報紙、電視曝光,但現在還要學會時時刻刻經營社群媒體。
他們每天辛苦分享自己的照片、故事、影音,把這些優質的內容免費貢獻給Facebook,結果 FB在內容周圍置放廣告,賺到的錢卻不會拆分給內容提供者。這也就算了,好不容易辛苦積累了一群粉絲,當藝人們想要透過這個管道來宣傳自己的電影、唱片,卻發現還要另外付錢買粉絲廣告,否則連一半的粉絲都觸及不到。
Jeff覺得這樣一個平台獨大,遊戲規則實在難以公平。大家都稱他大哥,他覺得有這個義務,出來做些什麼改善當代藝人所處的劣勢。
決定開發 17
他研究了很多社群媒體之後,發現YouTube的模式他最欣賞。YouTube賺到廣告錢後,會與優質的內容提供者拆分,收入最高的YouTuber甚至一年可以入帳740萬美金。Jeff認為這是一個多贏的模式,內容提供者得到好的收入,更有動力製作精緻內容,用戶也因此有更多好看的節目可以觀賞,而平台則可以賺取應得的廣告拆成。
另一方面,4G與智慧手機普及,他認為可以做一個直播App,讓藝人、素人,大家都可以隨時隨地透過影音與粉絲互動。
他說這個App要叫17,因為17跟「一起」諧音,表示可以跟粉絲一起玩,一起開心。
於是Jeff與他的App公司共同創辦人、台大電機畢業的神人Popo陳泰元等幾個夥伴,就開始著手打造這個App。
投資他們
由於網路視頻服務的頻寬成本相當高,而且在用戶數量還沒跨越關鍵門檻,恐怕也不會有廣告營收,Jeff問我,有沒有機會投資他。
我想,他不但了解藝人、真心想幫藝人解決問題,又非常用功研究各種不同的社群媒體平台,應該有機會打造出一個藝人會愛用的App。如果藝人喜歡用,那粉絲也會跟著上來。粉絲都上來,說不定就有機會成為一個廣受歡迎的平台,那之後他的理想中的廣告分拆商業模式,就有機會實現。
聊了兩、三個月,充分認識整個團隊後,了解他們的執行力後,我決定幫助他們。
大幸中的不幸
不久之後,17App上線了。初期的介面很粗糙,直播的效能也不太好,數百個人同時使用,整個服務就幾乎卡住了。
於是Popo與他的團隊開始快速改版,不斷找方法提昇效能。又過了一個月,當直播效能越來越順暢,市場的反應也漸漸開始增溫。
產品品質不斷提昇的結果,首先是在七月時,17在台灣的App Store默默的衝上了第一名。這時的使用量開始增加,但還是緩慢的,而團隊也不斷隨著用戶的增加,持續改善伺服器效能、還有用戶行為的監督─9個人的團隊中,2個不是開發者的Jeff與助理,負責輪班監督用戶行為,如果有脫序的,馬上封鎖、刪除帳戶。
時序來到九月,幸運也不幸的,在底層默默積累的病毒效應突然一瞬間爆發,在短短幾個禮拜內,17陸續在香港、馬來西亞、印尼,而後是美國、中國,通通暴衝到了免費總榜的第一名─幾乎是我從來沒有看過的現象。
受到市場這樣的歡迎,對於一個新創團隊而言,當然是非常興奮的。但接踵而來的,由於流量的暴衝是完全始料未及的,整個月,大家陷在救火模式。每一個國家暴衝,伺服器就被灌爆,短短一個月內,同時在線的用戶數,成長了近100倍。光光是維持服務的持續運行,就已經讓這只有5個工程師的團隊,每天晚上幾乎都沒辦法睡覺。
遭到下架
也就在這期間,日活躍用戶從數萬人,一口氣成長到了超過300萬,但團隊卻沒有及時增加用戶管理的人手,而後各種「自由派」的用戶大量進駐,也就種下日後因為內容管制沒有做好,最終遭到Google Play與App Store下架的後果。
但說實在,這其實是有點不公平的,即使你現在到Instagram搜尋,還是可以看到很多「露鳥俠」,甚至是大剌剌的性愛場面。有Facebook撐腰的Instagram並沒有因此而被Google、Apple下架,但來自臺灣、沒有富爸爸庇蔭的17,卻要慘遭毒手。
本土媒體與網路圈的反對聲音
商場是現實的,這大家都知道。但我們的子弟兵出國打仗被不平等對待,國內卻沒有太多人替他們出聲。不僅如此,與此同時,台灣的媒體圈、網路圈還形成了一種聲浪,開始批評17靠「染黃」走紅,沒有道德。甚至有些同樣在社群、影音的網路同業,或許是為了證明自清、或許是為了劃清界線,也發表相當負面,甚至有點越界的指控。1
鼓勵創新的社會?
在他們身邊陪著他們走過這段,我其實是非常不捨的。
Jeff的出發點,是想提供給台灣,乃至於全世界的藝人、素人們,更公平、更能獎勵他們付出的一個表演舞台。而他真的在不到一年內,就做到了。你看這位素人表演者,她可以透過手機,在網路上與一口氣與上千位粉絲互動,滿足自己的表演慾望、得到反饋,同時也讓觀賞者得到娛樂。這其實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Jeff與Popo辛苦的開發這個產品,好不容易得到市場的喜歡,甚至成為七年來第一個台灣出發,能夠同時在美國、中國、印尼等大市場,取得總榜第一名佳績,並且在短短三個月內,突破600萬月活躍用戶,比當年的Facebook、Instagram、Snapchat成長都還要快速的 App,這樣的成績,居然沒幾乎沒辦法得到大家的鼓勵。
當然,一路上,他們犯了不少大大小小的錯誤 ─ 他們早就應該大量增加管理用戶的人手,他們早就應該更常透過社群媒體與大家溝通過程的難處、一步步的成績;他們的共同創辦人Popo年少輕狂時,不應該得罪一些網路圈的前輩;Jeff身為藝人的身分,也應該更小心處理他與大眾媒體的關係。
但說真的,他們只是一個一年的新創團隊,當然會犯錯,他們已經從中學到教訓,現在積極的改善當中─他們已經雇用了10個人全職輪班監督內容,並且預計要增加到20人。
唇亡齒寒
但回過頭來,我們這些旁觀者呢?我們一直說台灣要國際化、要支持年輕人走出舒適圈、要鼓勵他們犯錯,但當有個團隊真的這麼做了,並且真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國際性成功,我們的反應呢?
我們居然沒有為他們鼓掌,我們居然只是幸災樂禍、我們居然只是挑剔他們的不足、只是批評他們沒辦法一次就成為完美。
這樣的一個社會,怎麼能夠讓更多優秀的年輕人願意出來創業。沒有優秀的年輕人願意創業,台灣怎麼會有未來。
當然,我是他們的投資人,所以我會有些偏心。如果真的很討厭色情,那麼你絕對有資格批評他們內容管理做得不夠好。但同時間,當一個台灣團隊,做到了一件從來沒有人做到的事情,我希望你們之中的很多人,可以站在更宏觀的角度,加入我,給他們鼓鼓掌。
看到台灣的希望
往前走,無論17這個產品的生死如何,最少最少,這個團隊證明給我們看了,台灣有能力做出世界級的社交App,一點也不輸美國、中國、韓國的團隊。
當年LA Boyz的Jeff,把嘻哈帶進台灣,徹底改變了當代年輕人的文化。現在17的Jeff,又把台灣的App帶到全世界,示範給全台灣的年輕人看,我們有能力改變這個世界。
我們能夠擁有這樣一位影響兩代年輕人的創業家,這難道還不夠浪漫,還不值得我們欽佩嗎?
台灣要徹底改變,我們都有責任,而起點,恐怕得從每個人的眼界開始。
1 舉例來說,有些同業指控17靠「刷榜」衝上冠軍,但會這麼說的人其實恐怕沒有追到Google Play與App Store過去兩年的排行榜演算法變化。這些改變已經讓刷榜成本大幅提昇,不僅小團隊不可能負擔得起,甚至多數過去慣用刷榜的大型開發商,都已經改走正規廣告的路線。另一方面,還沒在美、中暴衝到冠軍前,光是馬來西亞、印尼的流量,就已經每天把17 App的伺服器打到快掛了,如果團隊處在這樣的窘境,就算再有錢,也不可能自己去刷榜找更多流量來灌爆自己。
PS. 有些朋友私訊問我,想體驗一下17App,還能下載嗎?你可以再等個一、兩週,他們正在積極跟Google Play與App Store兩個官方應用商城爭取恢復上架。這期間,如果你是Android手機用戶,也可以選擇透過這個第三方應用商城安裝。
原文出處:MR JAMIE部落格
@@ACTIVITYID:406@@
@@ACTIVITYID: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