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Meet Taipei] 真正的maker是為了好玩
08

[2015 Meet Taipei] 真正的maker是為了好玩

2015.11.26 | 科技

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在全球風起雲湧,不論是大企業或是新創公司都積極加入maker行列。然而,什麼才是真正的maker精神?一定要創造出可以賣錢的產品,才足以被稱為maker嗎?

為期三天的2015 Meet Taipei創新創業嘉年華,今(26)起在圓山花博爭艷館盛大展開。在上半場的創業沙發客論壇中,南星創業加速器創辦人朱宜振、《MAKE》國際中文版副總編輯顏妤安、北京創客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合夥人梁琛分別登台分享maker精神的內涵。

朱宜振:maker for fun是最重要的

南星創業加速器創辦人朱宜振
圖說:南星創業加速器創辦人朱宜振。圖片來源:顏理謙攝。

朱宜振表示,從幾年前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寫了《自造者時代》後,maker開始引起廣泛關注,但事實上很早之前就開始了。「只是這本書告訴大家,原來以前我做的某件行為就叫做maker。」比方說,如果你回想20年前,當時只要會用Word或PowerPoint做一頁簡報再用印表機列印出來,就是一項技術,但是現在已經不會這麼覺得了。

接著他以金字塔模型來解釋maker生態圈。這個金字塔包含最底層的「maker for fun」、「maker for problem」、「maker to market」再到最頂端的「maker to startups」。

圖說明
圖說:朱宜振以金字塔解釋maker生態圈。圖片來源:顏理謙攝。

「真正的maker就是為了好玩啊!」朱宜振說。他表示,最底層的maker很單純,就像是父親為了逗孩子開心,用竹筷摺一支手槍出來給孩子玩。接下來才會從解決問題、賣產品,一步步進展到創業。這是一個收斂的過程,四個階段彼此之間互不衝突。

顏妤安:只要動手做,你就是maker

《MAKE》國際中文版副總編輯顏妤安
圖說:《MAKE》國際中文版副總編輯顏妤安。圖片來源:顏理謙攝。

《MAKE》國際中文版2005年於美國創刊,2011年引入台灣,內容和maker關係密切。2012年,《MAKE》還主辦了第一屆的Maker Faire Taipei,到今年為止已經舉辦到第三屆。

什麼樣的人才能被稱為maker?「maker指的不是特定階層的人。只要你有動手做,不管有沒有使用高科技工具,都是maker」顏妤安說。而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則是一個全球性的運動。自造者運動提倡開放與分享精神,由於軟體、硬體的價格都越來越低,因此以前人們無法在家裡完成的事,現在都可以了,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她分析,自造者運動有四個特點。一是非常強調社群(community),二是協作(collaboration),不同領域的人都能參與其中。三是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由此可以加速產品開發。四是實驗精神(a spirit of experimentation),maker通常不會害怕失敗,願意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戰。

梁琛:孵化器就是彌補maker不擅長的地方

北京創客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合夥人梁琛
圖說:北京創客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合夥人梁琛。圖片來源:顏理謙攝。

北京創客空間成立於2011年,是針對maker成立的孵化基地。目前覆蓋範圍包括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天津、青島,光是北京的會員數就超過300人。

梁琛指出,很多maker一開始是出自於興趣,而創客空間會幫這些maker做產品的優化改良,讓產品更有吸引媒體和投資人的潛力。「maker可能只是很懂設計和技術,但是如果要變成一家商業公司,就要接受資本和市場的考驗。」

他以蘋果App Store比擬maker和創客空間之間的關係,指出開發者只要把App開發出來就好,其他行銷等後續動作都可以交給蘋果。創客空間就是幫忙彌補maker不擅長的地方。此外,創客空間也會提供建議給maker。例如產品如果不適合往商業發展,就「做個人興趣就好」。如果適合做成產品,也會建議將專案放到Kickstarter或Indiegogo等平台上募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