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製內容為傲的Netflix,台灣內容製作者可以從日本經驗中學到什麼?
以自製內容為傲的Netflix,台灣內容製作者可以從日本經驗中學到什麼?
2016.01.12 | 影視

讓美劇迷望穿秋水的Netflix終於在本月來台!自從2007年開始推出串流服務之後,Netflix就持續將版圖往海外擴張,不僅從鄰近的加拿大、拉丁美洲一路邁向歐洲和紐澳,還在去年9月第一次跨足亞洲,揮軍全球公認最封閉排外的日本市場

為了搶下日本市佔,Netflix可說誠意十足。除了和電信業者軟體銀行(SoftBank)宣布合作,不但讓用戶透過軟銀的付費系統支付費用,10月以後販售的Android手機中也預裝了Netflix的App。此外,也和Toshiba、Panasonic、Sharp、Sony結盟,在4K電視的遙控器上裝設Netflix專用按鈕,方便觀眾切換。最重要的是,Netflix在一向引以為傲的自製內容上做了許多努力,大膽與電視台和製作公司合作推出原創劇集,提供更貼近當地使用者的影集。這套以本土內容搶攻市場的劇本,未來是否會搬到台灣上演?台灣的內容製作者可以從日本經驗中學到什麼?

Netflix

比台灣早一步開打的土洋大戰

雖然亞洲第一站就來日本,但是以日本影音服務市場的競爭程度看來,去年才加入的Netflix是晚了一點。在三大電信業者提供的影音服務中,目前以NTT Docomo的dTV市佔最高,會員數將近500萬人,影片數約12萬支。其次則是SoftBank的UULA,會員數約136萬人,影片數10萬支。最後則是KDDI的Video Pass,會員數約100萬人,影片數量有1.5萬支。

外來勢力則以Hulu最大,2011年8月在日本推出後,會員數已經在2015年3月突破100萬人,影片數量約1萬支。逐漸在日本站穩腳步的Hulu,起初也經歷一番掙扎。不僅將價格從每月1,480日元(約台幣419元)調降為980日元(約台幣277元),2014年時甚至將日本服務賣給日本電視台。不過,也因為納入日本電視台旗下,Hulu反而獲得許多本土節目,包括由日本電視台產製的連續劇和綜藝節目,前景更好。

而緊追Netflix的腳步,Amazon Prime Video也選在去年9月登陸日本,使用者只要繳交3,900日元Amazon Prime年費,就可以免費使用,到去年底的影片數量約有2千支。

用本土原創影集搶全球市場

有了Hulu的前車之鑑,Netflix跨入日本時特別謹慎。不僅價格更低,三種方案的月費分別訂在650日元(約台幣184元)、950日元(約台幣269元)和1450元(約台幣410元),一個月的免費試用期也比Hulu長了兩個禮拜,目的就是要壓低門檻,吸引更多使用者嘗鮮。

顧客上門,該如何留住?對於影音平台來說,除了要比價格、比數量,更重要的是內容是否僅此一家,別無分號。深諳此道的Netflix一進入日本,就宣布和富士電視台合作推出《雙層公寓》(Terrace House)和《內衣白領風雲》(Atelier)這兩部原創影集,用本土原創影集積極搶市佔。其中,由桐谷美玲主演的《內衣白領風雲》台灣觀眾也看得到。

Netflix內衣白領風雲
圖說:Netflix與日本富士電視台合作的原創影集《內衣白領風雲》。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內衣白領風雲》是以一位對時尚產業毫無興趣、大學時主修紡織纖維的鄉下女孩繭子為故事主人翁,描繪她進入高檔女性內衣公司工作之後所面臨的內心衝擊和成長的過程。

雖說是為日本市場打造本土內容,身為全球性影音串流服務,Netflix還是得考慮影片在其他市場的賣相。因此,從企劃到拍攝,《內衣白領風雲》製作團隊都下了不少功夫,而且時時刻刻將「全球市場」放在腦海中。

富士電視台製作人關口大輔先前接受日媒採訪時便提到兩項重點。第一,由於其他國家的觀眾不一定認識日本演員,因此他們特別重視角色塑造,方便觀眾辨別出不同的角色,比方說配合劇中人物的個性和精神狀態,改變演員的服裝和妝容。第二,刻意展現日本文化特色,例如將故事背景設定在銀座、主角的家位於淺草,讓劇中人物在壽司店、關東煮攤用餐等。

「只要設想夠周延,就算是本土戲劇,去到海外市場同樣受歡迎。而我們在演員性格、製作理念、品牌塑造上格外用心。」他說。

而除了與當地內容提供者合作推出原創劇集之外,Netflix在日本其實也購買許多電影、動畫和日劇版權,包括電影《有頂天大飯店》、《大搜查線》、動畫《鋼之鍊金術師》,以及日劇《完美的離婚》《糸子的洋裝店》等。相較於台灣觀眾目前只看得到美版《後宮甄嬛傳》,Netflix對於日本市場的投資顯然多了不少。

今年也有新劇問世

此外,Netflix還宣布要和製作公司吉本興業合作,聯手將芥川獎得獎作品、日本搞笑藝人又吉直樹的暢銷小說《花火》改編成影集。由於作者身分特殊,使得這部小說一上市就話題十足,至今已經賣出超過239萬本,為影集奠定了良好的收視基礎。

這套影集共有10集,每集長度40分鐘到50分鐘不等,預計將在2月拍攝完畢。不但找來電影《生命最後一個月的花嫁》導演廣木隆一執導,演員陣容也夠堅強,林遣都、波岡一喜和NMB48成員山本彩都在列,播映時可望再掀起一波討論熱潮。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深根台灣35年!KLA頂尖技術和人才, 如何引領全球半導體未來?
深根台灣35年!KLA頂尖技術和人才, 如何引領全球半導體未來?
2025.09.01 |

2025年是KLA在台灣成立的第35年。這家來自美國的半導體檢測和量測設備領導企業,在全球擁有15,000多名員工,2024年營收達109億美元,專精於晶圓製造中最關鍵的檢測與量測技術。在AI驅動半導體製程要求日趨嚴苛的今天,KLA正扮演著「良率守門員」的關鍵角色,其先進檢測技術的重要性也反映在與客戶的緊密合作關係上—在台積電2024年供應鏈管理論壇中,KLA憑藉卓越的技術協作與生產支援能力,榮獲「Excellent Technology Collaboration and Production Support Awards」肯定,展現了其在半導體製程控制的技術領導地位。

KLA Senior Vice President暨KLA台灣總經理Rollin Kocher強調:「KLA的競爭優勢源自於我們對技術卓越與品質的不懈追求。在AI晶片製造需求比以往更為復雜的時代,客戶尋求的不僅僅是設備,而是能夠協助他們迎接未來挑戰的技術夥伴。」

1990年在新竹起步,到成為全球最大的客戶服務據點之一,KLA台灣35年來以技術深度結合企業韌性,創造了超越市場預期的競爭優勢。35年來,KLA台灣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在技術突破、客戶協作與人才文化三個面向上的持續深耕,逐步建構起難以撼動的競爭優勢。

從技術突破開始,KLA台灣35年創新不輟的秘密

過去35年,KLA台灣的核心競爭力始終建立在對先進製程控制技術的深耕與創新。隨著AI晶片節點逼近原子尺度,並大量導入2.5D/3D與異質整合封裝架構,單靠傳統光學或電子束檢測已難以掌握奈米級變異。KLA透過將機器學習與AI演算法深度整合到缺陷檢測、復判、量測與製程數據分析平台,協助晶圓廠在關鍵步驟即時定位並分類缺陷,進而提升高效能AI晶片的良率、時脈與功耗表現。

1756695098037.jpg
KLA在先進製程控制技術持續突破與創新,建構難以撼動的市場競爭優勢。
圖/ KLA

面對先進封裝市場的快速擴張,以及AI應用逐漸從雲端延伸至行動與邊緣裝置的趨勢,KLA亦結合etch、PECVD、PVD等晶圓處理設備與完整製程控制解決方案,橫跨前段製造、晶圓級封裝到組裝與基板製造,成為客戶實現下一代AI晶片與系統級封裝藍圖不可或缺的技術合作夥伴。

不只是供應商,KLA如何與客戶建立35年夥伴關係?

KLA台灣TSMC事業群總經理Hawk Wu分析,技術領先、高績效團隊與堅持不懈的企業精神是保持領先的三大關鍵。35年來,KLA與客戶建立的不僅是供應商關係,更是技術夥伴關係。顧客堅定信任,讓雙方即使在全球級難題下也能合作突破,團隊與客戶連月努力終攻克技術難關。這種客戶夥伴關係的深度讓KLA能更精確感知市場需求,開發「真正符合客戶需要」的技術解決方案。

留住人才35年,KLA台灣的企業文化有何特別?

在KLA的發展歷程中,企業文化是最核心的競爭優勢。公司的五大核心價值包括堅持不懈(Perseverance)、積極進取(Drive to Be Better)、高效團隊(High Performance Teams)、誠實正直一致性(Honest, Forthright and Consistent)與不可或缺(Indispensable for Customers)。完善的人才發展機制也確保優秀員工在組織內多元發展。技術人才可跨產品業務、技術支援、市場銷售、應用製程或軟體研發等多樣選項,培育與傳承是競爭力關鍵。這樣的人才文化,造就今日KLA穩定的核心戰力和優質的團隊環境。

35年後的今天,KLA台灣已成為亞太區最具規模的技術研發與支援基地之一,與台灣半導體產業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夥伴關係,服務範圍跨足晶圓代工、記憶體及特殊製程,穩居檢測量測領域領導者。

1756695099391.jpg
KLA以完善的人才發展機制培育優秀人才多元發展,造就穩定的核心戰力。
圖/ KLA

新世代共鳴:價值驅動與職涯歸屬感

June Yeh是KLA的應用開發工程師,從材料科學系畢業後直接加入KLA。June特別認同KLA的企業文化:「同事們都專注於技術本業,我們可以把精力完全用在解決問題和創新上,這種單純的工作環境讓我能夠專心發揮專業能力。更重要的是,公司真正實踐『堅持不懈』的價值觀,即使面對困難的技術挑戰,團隊也會一起堅持到底。」

另一位應用工程師Bryan Fu則從不同角度分享他的觀察。這位清大材料科學系畢業、曾在其他大規模的半導體製造商任職過一年半的工程師直言:「很多公司新人都要自己想辦法學習,但在KLA台灣完全不同,主管很願意跟員工分享市場現況和產品及客戶的訊息,這種開放的資訊分享讓新人成長很快。」

在近期的員工滿意度調查結果,目標設定、團隊關係、主管支持、成長學習和包容等領域獲得KLA台灣的員工高度認可。這種積極投入的工作文化,成為KLA廣納頂尖人才的重要因素。

「在KLA,每位員工都專注於解決複雜且深刻的問題。」Rollin Kocher表示,「兼具深厚專業基礎與以客戶導向的服務模式,正是我們與眾不同的關鍵優勢—也是難以複製的核心競爭力。」

延伸對談:KLA台灣的實務觀察

Q:什麼樣的人才是「核心戰力」?

A:我們需要能「同時理解技術與理解人」的人。KLA的應用工程師角色需直接面對全球頂尖半導體客戶以解決複雜問題,也要用服務業心態應對現場變化,兼具「高科技」和「服務業」的雙重能力。

Q:為何KLA有同甘共苦的工作氛圍?

A:我們相信團隊合作,在關鍵專案的緊要關頭,整個團隊包括高階主管都會全力投入,大家共同迎戰挑戰。久而久之,KLA內部形成高度互信、互助文化。

35年的厚度,為下一個世代蓄力

經歷技術突破、客戶信任、人才文化三大核心競爭力淬煉,KLA台灣已為AI時代的半導體升級打下厚實基礎。對不同世代的科技人才而言,這裡是實現技術理想與職涯發展的最佳舞台。

值此35週年,KLA台灣即將啟用台灣總部新竹辦公室與全球最大訓練中心。同時,持續積極招募設備客服、製程應用、產品裝機、演算法、系統和軟體工程師!詳情請關注KLA CAREERSKLA台灣Facebook專頁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