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是音樂串流公司KKBOX在集團化發展後,第一個改變。
從集團營運長,變身KKBOX總裁,現在的李明哲,不再綜覽全公司業務,而是全心全意投入音樂市場:「KKBOX已經做很久了,過去這段時間我們重新思考,在音樂這塊地佈局,是不是要重新整隊?」
(圖說:KKBOX總裁李明哲認為,他們應該要開創新戰場,取得新的領先者優勢/圖片來源:郭涵羚)
「重新整隊?」這聽來好像是一個營運面臨困境的公司才會思考的問題。但KKBOX的情況卻正好相反:「今(2016)年1~6月,我們音樂的營收比去(2015)年同期成長了40%。」即使外界認為Spotify和Apple muisc等強大對手前進亞洲,將蠶食KKBOX的市場、即使外界認為KKBOX經營多年,成長恐怕已經面臨瓶頸,但事實是,KKBOX的成長還在繼續。
創造新戰場,取得先行者優勢
「我們想得多一點。」李明哲回憶當年,KKBOX先是因為寬頻的普及,才能發展出吃到飽模式,接著在2009~2010年則是隨著智慧型手機,和3G、4G行動網路的崛起,又攀上另一波高峰。「但這終究會飽和,還是要去看未來的大趨勢是什麼,去提早因應。」他說。「我們要創造新的戰場,才會有新的先行者優勢。」
他指出,KKBOX原先投入最多心力的,就是在智慧型手機接耳機聽音樂的使用情境,「我們超過90%的力量都是在做這件事情。」可是當他重新專注在音樂市場後,他發現未來其實還有很多多樣化的使用情境,是過去忽略的。如車用和音樂的結合、IOT和音樂的結合等等。
甚至,音樂市場也不只是串流,還有如演場會,也是音樂生態系的一個重要環節。李明哲認為,KKBOX有能力為演唱會帶來新的價值。
(圖說:KKBOX已舉辦20場KKBOX LIVE直播,累積觀看人次超過100萬,而最近的一場直播演唱會是相當熱門的犀利趴7/圖片來源:KKBOX)
「我們做現場數位直播會發現,台灣的音響廠商對於現場音樂很有經驗,但對於收音到智慧型手機用耳機聽,那個成音的效果不是他們專注的。因為他們過去也不需要。」而這正是KKBOX可以帶來改變的。
要賺錢不難,但那不是該專注的地方
不僅如此,李明哲認為演唱會最大的兩個問題,其實是「供過於求」和「供不應求」。對此,KKBOX一方面可以透過用戶行為分析,做到更有效率,成本也更低的行銷宣傳,解決供過於求的問題;另一方面,面對供不應求的狀況,KKBOX的方法則是做出更好的售票系統,並提供現場直播。「我們的售票系統(KKTIX)一次比一次進步,離順利解決問題已經不遠了。」在他看來,光是演唱會就有很多面向可以著墨。
不過現階段做的這些事情,還沒辦法讓KKBOX直接獲益。李明哲直言:「單純想要辦演唱會,只要控制預算就可以賺錢,但你想要試新東西的時候,因為還沒找到對的、有效率的試法,就不一定能賺錢。」他提到,VR、AR、多視角、電子票等等,都是他們想要嘗試的東西。
「要賺錢不難,只要砍成本就可以,可是辦這種演唱會沒意思。」他強調,KKBOX不是一個會專注在月租費吃到飽模式,想辦法極大化會員、想辦法去做經營最佳化,以擠出最多的利潤的公司。「這不是我們專注的地方。」
實際上,他的核心思想是,短期內,KKBOX的舉動看似做白工,但長遠而言,一旦解決了這些痛點,音樂市場產值變大,KKBOX終究會從中受益。
在他看來,音樂產業還有太多事值得去嘗試,例如音樂創造、音樂內容輸出交易,甚至他們也想做音樂創作的人媒合社群等等。但他不忘強調,KKBOX的本質還是一家科技公司, 所以他們會以科技公司的角度去解決問題,像是簽藝人、做經紀這方面的事,就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
如果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改變,那就只能等著失敗
其實KKBOX這些年來,一步一步往前走,確實有很大一部分推力來自科技的驅動。如當年成為第一個在蘋果APP Store和Google Play(當時叫做Android Market)上架的音樂串流APP,就讓他們在第一時間掌握了行動市場。
不過李明哲也說,「其實不是我們有先知卓見,只是我們心態願意嘗試。」他透露,當時其實內部也有很多失敗案例,如諾基亞的Symbian、英特爾的智慧家庭等,他們也都嘗試了,「只是最後不小心有兩個有中。」
他認為現在也是一樣的,如果願意用比較開放的心態去嘗試,成功機率也會比較高。「不是我看(趨勢)往這裡,就是往這裡,我覺得通常沒有這麼神啦。」在組織架構調整後,KKBOX更能夠專注在音樂領域,也更能夠在音樂領域尋找不一樣的機會。即便他很清楚,這些嘗試,失敗率一定比成功率更高。但他也說:「如果你害怕失敗,所以不去改變,那就只能等著失敗。」
延伸閱讀:
[解密KK軍團系列一] 是瘋狂還是謀略?看KK大軍如何搶攻新世代版圖
[解密KK軍團系列三] KKBOX:不用免費來包裝IPO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