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當紅炸子雞,見不得人的那些事
矽谷當紅炸子雞,見不得人的那些事
2017.02.23 | 創業

科技創業,總是被吹捧為創意的推手、既得利益的挑戰者,常被塑造成白騎士。矽谷貴為世界的新創中心,更是如中世紀天主教廷般地被供奉、吸引世界各地精英至此受洗。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講究高速成長的科技創業圈不時抄捷徑、好浮誇,且創辦人常常不按牌理出牌,使得原本資訊就不透明的新創界暗藏了不少難以啟齒的秘密。

尤其在金融黑手深入科技新創界後,其粉飾太平之功法相較於美國百大企業,恐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讓我們來看看幾家高曝光科技新創獨角獸令人汗顏的醜聞。

Uber(優步)

鼎鼎大名的Uber恐怕是世界上最受矚目的獨角獸,然而它從開業就爭議不斷。現任執行長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是出了名的痞子,使名譽損害控管一直是令Uber高層與投資人頭痛的課題。

卡拉尼克過去最大的醜聞之一就是他在公眾場合物化女性的言論,有一次受訪時被問到他對於自己身價高漲後更受女性青睞有何看法,他毫不思索地回答說「Yeah, we call that ‘Boober’。」(意譯:「對啊,我們稱這現象為『胸部』」。)

這段言論刊出後,輿論一片嘩然。卡拉尼克在公眾場合脫口而出的性別歧視言論,之後似乎也大肆感染了公司的文化。

2014年10月,Uber在法國的文宣標榜將有「性感女司機」接送,並以乳溝、清涼泳裝照作為廣告,引發歐美媒體大肆鞭撻,Uber也緊急將廣告下架。

這一切似乎也不是偶然,數天前,前Uber員工福勒(Susan Fowler)在個人網誌上公開了自己的Uber工作經驗。完全不諱言地指出Uber公司內性騷擾頻繁,而HR(人力資源)的一貫態度都是靠壓制女性員工來粉飾太平。

因此,Uber的產品與工程團隊從原本25%女性員工降至只剩下約6%,還因為女性員工人數太少,公司拒絕為女性員工額外花錢購買公司贈品外套。

隔天,美國主流媒體大肆報導福勒的部落格文章,使得Uber不得不馬上大手筆地進行損害控制,對外聲明已聘僱前美國聯邦法務部長霍爾德(Eric Holder)來深入調查性騷擾案件

若Uber公司內外的性別歧視問題不讓人震驚,那Uber缺乏同理心的行銷戰術,恐怕會教咱們不寒而慄。

2014年12月,澳洲雪梨發生一起武裝恐怖份子挾持人質事件,結果Uber不但沒有提供疏散管道,反而提高了案發地點附近的Uber乘車費用,大批氣憤民眾因而發動抵制Uber行動。

這類Uber發國難財的事件並非偶然,今年年初,美國總統川普簽署旅遊禁令後引發美國各地大規模抗爭,紐約市計程車司機決定發起罷工抗議政府,拒絕在紐約甘迺迪機場載客。

結果,Uber不但沒有加入聲援受困於機場的旅客,反而對外放話說搭不到計程車的旅客可以改搭Uber。此鄙俗取巧的行徑引起許多美國民眾不滿,進而發動抵制Uber行動

卡拉尼克兩年多前受訪時,被問到他對於Uber無人車化的看法,他毫不諱言的表示:
"The Uber experience is expensive because it's not just the car but the other dude in the car. When there's no other dude in the car, the cost [of taking an Uber] gets cheaper than owning a vehicle."(意譯:「Uber經驗之所以昂貴,不是因為車子而是因為車中還有一位司機。只要沒了司機,搭Uber就會變得比擁有車子便宜。」)

這種說法或許其道理,但是卻不是一位公眾人物最明智的言論。對於傳媒的批判,Uber則不惜用抹黑行動威脅傳媒不得發表對其不利之言論。

至於Uber與各國政府的腥風血雨,相信在此無須贅述。

Theranos

Theranos曾經是美國科技傳媒的寵兒,創辦人伊莉莎白.福爾摩斯(Elizabeth Holmes)在19歲時自史丹佛大學工學院輟學,創辦Theranos生技公司。Theranos的主要業務在於開發只需「一滴血」即可進行診斷的血液測試。

到了2015年初,Theranos經歷多輪籌資,估值達90億美金,伊莉莎白本人的身價也躍升至45億美金,成為美國最年輕的女億萬富翁。

皆大歡喜,不是嗎?這正是典型的矽谷青創成功故事啊。

不料,2015年底,美國主流媒體包括紐約時報對Theranos的技術提出質疑,表示其技術不但沒有學術研究成果支持,更沒有釋出臨床實驗資料佐證。

經過美國聯邦衛生部進入Theranos的實驗室調查,發現實驗方法有諸多疑點,終於在2016年對外聲明將對Theranos以及伊莉莎白進行管制,不准其再進行任何血液測試或接受聯邦老年健保的資金補助。

不出幾個月,Theranos臨床測試資料造假的輿論延燒開,美國聯邦證卷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終於正式介入調查Theranos是否有詐欺嫌疑。同期,Theranos遭遇多起集體訴訟案,許多客戶與策略夥伴表示Theranos用假實驗結果刻意欺騙消費者與企業用戶。

資料造假事件爆發後,富比士雜誌將伊莉莎白的身價修正為「零」,伊莉莎白也被評為2015年最令人失望的十大領袖之一

Theranos從巔峰跌到谷底,不到一年的時間。

2017年,Theranos手上的現金不到兩億美金,若情況沒有改變,矽谷一大獨角獸將回歸塵土。至今,伊莉莎白仍堅持自己與公司是無辜的。(哈!)

Zenefits

Zenefits是舊金山知名加速器YCombinator的得意門生,其提供讓公司可以方便各種人力資源與福利的線上平台,跟TriNet是死對頭。

到了2015年,Zenefits融資超過五億美金、營收超過兩千萬美金,是美國科技新創界極有可能公開上市的獨角獸。

不料,2016年,Zenefits內部調查發現公司當時的執行長帕克(Parker Conrad),為了省去公司訓練仲介人員的時間,竟設計了一款幫助新員工跳過政府規定認證課程的瀏覽器外掛。公司員工訓練資料造假東窗事發,使美國加州、麻州等政府介入調查

2016年底,Zenefits因假造認證資料被加州政府重罰七百萬美金,同時也與17州政府達成和解。

自此,Zenefits內憂外患不斷。Zenefits不但估值被投資人砍半(降至20億美金),更被投資人拖進法庭,最後必須轉讓更多股份給投資人才得以和解。

2017年,歹戲拖棚,Zenefits大規模裁員,總共430名員工(約總人數45%)被資遣。

公司是否還有機會起死回生仍眾說紛紜。

HomeJoy

HomeJoy亦是YCombinator的得意門生之一,在2010年接受投資後上線提供O2O打掃服務。HomeJoy成長迅速,前後募資超過6千4百萬美金,是2015前極受矚目的科技新創公司之一。

但很不幸的是,其實HomeJoy一開始的商業模式就不穩健,由於其打掃服務新帳號促銷價只要19美元(原價85美元);而促銷額度用完後,用戶就不再回流。同時,防堵競爭對手(如Handy)的市場和技術門檻太低。

HomeJoy在2013年籌足3千8百萬美金的B輪後,就不斷燒錢。當公司還在煩惱獲利模式時,此時屋漏偏逢連夜雨,因為Uber的員工權益爭議,使得HomeJoy也被加州勞工委員會盯上了。

過去Uber辯稱說其司機只是自由業者(公司無須為其納保、提供員工福利),Uber只負責媒合。但是加州勞委會反擊說Uber平台完全掌握司機的客源、評價、行駛路線(導航工具)、服務訂價權等,實際上這些工作者並沒有自由業的自主權。而根據加州法院的判決,Uber必須將司機視為員工,不得再繼續剝奪司機的福利權益與員工保險。

與Uber實行同模式的HomeJoy因此被加州勞委會咬住,雖然HomeJoy辯稱說旗下打掃人員型態並非員工,加州必須額外立法方能管制。但勞委會不吃這套,將HomeJoy拖進法院。在法律訴訟和員工福利成本增加的壓力下,HomeJoy終於在2015年關門大吉。

有趣的是,HomeJoy共同創辦人Aaron Cheung竟然在HomeJoy關門前拷貝公司客戶信用卡資料,轉移到自己另外創立的同類型公司FlyMaid,打算故技重施重回市場。

不料,金蟬脫殼時被眼尖的客戶識破並舉發自己資料遭竊,Aaron才趕緊收攤以避免再身陷法律訴訟。

在矽谷以至美國科技新創界,每當公司壯大,人性的貪婪與醜惡便嶄露無遺。無論是歧視、造假、剝削等手法都屢見不鮮。因此,不管身處任何產業,都不應卸下心防。並不是科技業,就不會做壞事。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DJB五策略穩居台灣 eSIM 龍頭、擴展全球市場版圖
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DJB五策略穩居台灣 eSIM 龍頭、擴展全球市場版圖
2025.08.18 |

在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輕薄化與無孔設計的趨勢下,不僅Apple、Samsung、Google等智慧型手機品牌商亦全面支援eSIM,全球移動通訊協會(GSMA)也大力推動eSIM標準化,再加上eSIM開通與使用模式越來越簡單易用,市場對eSIM的接受度與採用率逐漸提升。根據 Grand View Research 預測,全球 eSIM 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103.2 億美元,成長至 2033 年的 176.7 億美元,顯示出強勁成長潛力。

台灣也不例外,消費者與企業客戶對eSIM的接受度逐年提升。

DJB集團創辦人蘇昱豪表示:「自2022年以來,我們累積服務超過1,000萬客戶,同時,平均年成長率高達250%,同時,擁有超過300萬有效會員。」為更好滿足使用者與市場需求,DJB將與全球電信商展開密切合作、持續擴大eSIM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網絡,以創新商業服務模式服務消費與商用市場。

五大策略,以差異化服務滿足客戶多元需求

DJB自2017年成立以來,一直專注eSIM全球上網服務市場,透過與全球各地電信業者合作取得專屬網路路由等方式,確保跨境旅客、商務人士與中大型企業在世界各地都可以取得穩定且高品質的上網服務,卓越的服務能量不僅讓DJB在台灣擁有極高的知名度、斬獲30%的eSIM市場占有率,也成功將業務服務推廣到全球市場,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0個國家設立分公司、為更好服務客戶、穩步擴展台灣乃至亞洲 eSIM 市場占有率,DJB從五個面向持續擴展服務能量。

首先是持續壯大 eSIM 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目前已與全球38家一類電信商(MNO)簽訂直連合作,包括與日本四大電信商跟韓國三大電信商簽署獨家合約,eSIM網路覆蓋超過90%的國家與地區,明(2026)年的目標是進一步擴展歐美電信商網絡,將直簽的一類電信商數量翻倍。

蘇昱豪解釋:「想要提供eSIM全球上網服務,可以直接跟當地的一類、二類電信商合作,也可以跟提供國際漫遊的他國電信商合作,為提供使用者穩定且高品質的上網服務體驗,DJB與世界國地的電信夥伴簽署多元合約,包括簽訂獨立專線合約、確保網路服務的服務水準協議等,滿足客戶的上網需求。」

其次是以多元商品滿足消費與商務需求。除了針對一般消費者提供eSIM與實體卡直售服務,DJB也積極發展跨境上網、專線與資安等企業解決方案,並建立自有電商平台,向全球分銷eSIM網路流量。

DJB
DJB集團創辦人蘇昱豪分享,為了讓消費者體驗更好,未來也會導入AI技術,協助判斷當地上網品質,去選擇網路品質最好的服務。
圖/ DJB

蘇昱豪表示:「隨著DJB eSIM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的擴大,我們掌握最多備援網路流量,因此,領先市場推出『絕不降速的吃到飽』服務,即使是在日本、韓國、泰國、中國等國家的二線城市也可提供一致的上網品質與服務體驗。」

再來是以自建平台與全球機房打造24小時零斷點服務。有別於其他eSIM業者,DJB不僅自建數位平台,更在全球各地設立機房,提供全天候24小時購買與發卡(eSIM/實體SIM)服務,若出現任何異常事件,也可以在第一時間處理、解決,穩健提升服務韌性與品牌信任度。

然後是建立真人客服團隊提供效率與溫度兼具的服務。DJB目前已培養30人客服團隊,以中文、英文、日文24小時客服回應來自世界各地的客戶需求,之後將因應業務需求持續擴展客服團隊的人力與支援語言,如韓文等,以更精準的溝通協助客戶解決問題,建立專業且有溫度的品牌形象與客戶關係。

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二類電信執照展開各種合作模式以優化資源分配。蘇昱豪表示:「我們已經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取得二類電信執照,未來也預計在更多國家取得電信執照。」同時DJB也與部分國家一類電信業者進行技術與資源的交流,雙方以夥伴形式與全球各大一類電信業者展開Sponsor Roaming的合作。運用一類電信商的國際行動用戶識別碼(IMSI)與網路資源在全球提供資料服務,讓DJB能在法規與技術上更彈性靈活地進行國際佈局,成為其區隔一般虛擬網路業者(MVNO)的差異化優勢。

DJB
DJB不僅持續壯大 eSIM 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將與日本四大電信商跟韓國三大電信商簽署獨家合約,未來也會透過開發DJB App,打造更全方位的生活娛樂體驗。
圖/ DJB

DJB的下一步:從eSIM全球上網服務延伸到日常生活服務

展望未來,DJB除持續完善全球上網服務,如以人工智慧技術自動化調配全球上網服務線路等資源,亦積極布局下一個成長動能:開發DJB App、深耕會員管理與建構點數平台,以及串連過去2年打造的旅遊演唱會生態圈與旅遊娛樂生態圈,讓DJB不僅僅是網路服務品牌,而是深入你我日常與企業營運的生活品牌,創造消費者、企業客戶、生態圈夥伴與DJB的多贏。

「DJB不僅是eSIM全球上網服務供應商,更是貼印使用者生活的品牌,將以全球上網服務為基礎,將服務延伸到旅遊、娛樂、演唱會到企業多元場景,讓台灣、亞洲乃至全球使用者體驗嶄新的連網新世界。」關於未來的發展藍圖,蘇昱豪如是總結。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