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三大爭議內容難解,佐克伯想守護平台仍長路漫漫
Facebook三大爭議內容難解,佐克伯想守護平台仍長路漫漫
2017.11.07 | Facebook

上週才剛發佈最新財報的Facebook,儘管營收數字亮眼,外界最關注的還是他們如何處理不當內容,特別是在月活躍用戶突破20億的今天,Facebook要如何維護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社群內容安全也變得更困難。而從近期訪台的Facebook全球安全政策最高階主管Antigone Davis的談話,以下3個內容難題,不難看出Facebook仍未找到完美解方。

2017亞太網路安全高峰會
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與Facebook共同籌辦「2017亞太網路安全高峰會」,Facebook總部全球安全政策最高階主管Antigone Davis(右三)親自來台交流,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執行長黃益豐(左一)、韓國前未來創造科學部副部長Jae-You Choi(左三)以及日本和新加坡的網路內容防治相關單位也出席該場高峰會。
圖/ 台灣網路內容防護機構iWin

一、不當內容:標準難訂,統一規範也得因地制宜

如今暴力、色情內容已經不只能透過圖文傳播,Facebook推出的直播功能更讓這些不當內容防不勝防。

有關內容安全的審查,Facebook目前除了制定禁止不當內容的審查標準,也推出隱私設定、封鎖和檢舉等安全工具,並在全球設有六間社群內容政策辦公室。Facebook全球內容政策經理David Caragliano也特別指出,他們可24小時處理被檢舉的內容,包含中文內容。

此外,Facebook執行長佐克伯也才在上周的財報會議宣布,明年將加倍處理安全議題團隊的人力編制,擴大社群安全的投資,要來守護平台。

儘管Facebook內部自有一套內容標準,但Antigone Davis同意,作為跨國企業,很難將一套「安全準則」直接落實在文化和法規差異都很大的不同國家。例如,在台灣違法的內容,並不一定適用於Facebook下架文章的標準,而和當地組織合作便成為Facebook落實維護安全社群的重要策略。在台灣,網路內容防護機構iWin就扮演與Facebook溝通何謂台灣不當內容的橋樑。

2017亞太網路安全高峰會
Facebook全球內容政策經理David Caragliano的團隊負責制定Facebook對不當內容的標準為何,目前在全球共設有六間辦公室,亞洲據點設在新加坡。
圖/ 台灣網路內容防護機構iWin

二、假新聞:開放第三方組織「標記」,但效果有限

除了暴力、色情、仇恨言論等違反Facebook社群守則的內容,協助散布假新聞等不實訊息,也是Facebook一直為人詬病之處。

對此,Facebook全球內容政策經理David Caragliano坦言,這是很難解的問題,因為他們並非專門判定何謂「真實」內容的公司,目前傾向和第三方平台及媒體識讀專家合作。例如,Facebook在3月開放用戶和第三方組織替假新聞加上「有爭議」的標籤,並降低該篇貼文的觸擊率。

不過,這項政策迄今帶來的效果仍有限。曾有研究指出,標示警語對用戶判斷新聞真偽的幫助並不大,平均只能幫助3.7%的參與者更正確判斷假新聞,甚至會讓特定族群懷疑,該標籤是否是針對性地只對特定資訊進行標示,反倒造成反效果。

三、詐欺廣告:廣告審查標準更高,但仍有漏洞

比協助散布假新聞更糟的,或許就是利用散布這些不實訊息賺錢。曾被質疑假新聞影響美國總統大選的Facebook日前發現,在美國總統大選期間,該平台上有近五百個與俄國有關的假帳號,花了10萬美元、針對美國用戶投放三千則廣告。相較一般貼文,付費廣告可觸及到更多人、影響層面更大。

對此David指出,廣告內容不只須符合Facebook社群內容規定,還必須通過更嚴格的審查標準才能上架。只不過,從台灣層出不窮的Facebook網購詐騙,以及Facebook未能阻止俄國投放政治廣告的例子就能看出,目前Facebook的廣告審查仍存在漏洞,而這或許也是為什麼儘管Facebook最新一季的廣告營收成長近五成,股價卻反而下跌的原因之一。

打擊殭屍帳號,真實身份對安全社群的重要性?

除了事後審查內容,Facebook認為帳號真實性也是維護社群安全的關鍵之一,「相信當大家用真實身份在線上互動時,更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David說。因此,Facebook也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掃描行為異於真人用戶的帳號,試圖打擊殭屍帳號。

但除了Facebook本身,旗下Instagram、以及Facebook剛在10月收購的青少年社交app「TBH」,都不像Facebook規定用戶使用真實名字。對此,David表示,匿名確實增加管理的挑戰,但以Instagram來說,該平台對「霸凌」的審核標準就比Facebook更嚴格、有更多過濾器,需要用更積極的態度預防霸凌語言出現。

其實這些都不是只有Facebook一家公司會面臨的挑戰,只是當用戶規模愈大,無可避免也更容易被放大審視。但就如同先前YouTube曾因仇恨內容引發爭議,因此加快腳步將機器學習用於主動辨識不當內容,並在今年9月已經達到83%的極端影片可在被檢舉前先辨識出來一樣,這些挑戰,或許也會成為促使Facebook技術前進的一大動能。

關鍵字: #Facebook #假新聞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