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推三計畫,佐克伯要讓Facebook連結下個十億用戶
05

力推三計畫,佐克伯要讓Facebook連結下個十億用戶

要如何讓更多人能夠上網、使用Facebook?Facebook創辦人佐克伯將此龐大任務劃分為:增加可取得性、提高可負擔性、增進意識與關連性計畫,階段性要將Facebook推得更遠、更廣。

本文摘自:《成為臉書》,三采文化出版

要讓更多人連結網路所面臨的經濟、文化、社會政治、教育、技術、法令以及商業問題,第一次,甚至第二次、第三次看到,可能會讓人不知所措,但就像俗話說的,吃大象的方法就是一次吃一口。一旦這個問題進入馬克.佐克伯(Mark Zuckerberg)與Facebook使命的工作項目中,這個龐大任務就被他合理地分成三個部分:

可取得性計畫

現在全球還有超過十億人,活在沒有行動通訊網路服務的地方,主要原因是提供這些人網路的經濟利益不具吸引力,因為開發成本高於平均值,而預期收入又低於平均值。

Facebook的連線實驗室在麻省理工學院的雅艾爾.馬奎爾(Yael Maguire)博士率領下,並不畏懼發射人造衛星(以涵蓋地廣人稀的地區)、打造載有雷射光的高空無人機(供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使用),並為都會地區的地上無線科技發明出十倍效率的成果。

每一個技術的目標都是讓Facebook承擔開發風險以減低成本,然後將技術免費提供或以權利金授權方式,給當地的基礎設備提供者使用,讓他們能以更符合經濟原則的方式,來解決無法提供網路服務或網路不完善的問題,例如老舊的2G無線基礎架構,只會阻擋大眾進入新形態的網路,其效果與沒有基礎架構一樣。

可負擔性計畫

這一點會影響另一個十億人口,網路的可負擔性指的並不是手機,由於規模效益,尤其是Google安卓系統的智慧型手機不需要電信業者提供補助,就能提供零售價50美元的產品。可負擔性指的是使用網路的成本,即使是最基本的方案,上網費用仍高達手機成本的二倍至三倍。因此,Facebook送給電信業者的禮物,就是運用較少流量的版本(我們已經看見,使用較少頻寬的Facebook輕量版,已經成為Facebook最早達到1億用戶的產品),以及讓傳輸成本較為低廉〔這就是由Facebook領軍的開放原始碼電信基礎建設計畫(Tele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Project)〕。

相較於已開發國家的人,在開發中國家的人已經願意支付占所得比例二倍的價格,來換取資料(以平均所得而言,分別是3.8%與1.8%。最大的差異數字則是奈及利亞的7%,與英國的1%),但是基礎設備成本降低,以及業者間的競爭,是讓網路更普及的必要前提。

只要一切配合得宜就能取得進展。2014年這一年,全球收入增加了7%,而獲得網路資料的成本則下跌了12%,這讓全球能負擔每月500萬位元組上網資料傳輸方案的人數,增加了5億人。

增進意識與關連性計畫

誰會想到,讓更多人上網的最大挑戰,竟然與科技和經濟都沒有關係?我們這些每天要打開手機超過100次以連上網路的人,實在很難想像,但根據針對拉丁美洲、亞太地區,以及非洲十一國,4萬2千名年紀在15至64歲的人,所做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沒有上網的人當中,有85%根本不知道網際網路是什麼,其中有一半的人根本沒聽過這個字。

因此Facebook提出了一個計畫,對象最多可能容納40億尚未連結網路的人的一半,這個增進意識與關連性的計畫,是透過簡化版的Facebook應用程式與其他基本服務,例如與當地利益、文化與需求一致的健康、教育,以及就業資訊等,以一個簡單且免費的管道,讓他們體會連結到網路資訊的經驗。這些產品將由當地電信業者放在網路服務申請書中,並將此套裝產品稱為免費基本服務,然後提供給他們還沒有訂購上網方案的手機客戶。Facebook產品合作研發部門的負責人,也是前耶魯大學籃球校隊隊長伊姆.阿奇邦(Ime Archibong)領導的團隊,從Facebook在2010年5月與特定電信業者合作推出的服務0.facebook.com中取出精華,然後在2014年7月於尚比亞推出了免費基本服務。2016年4月,這項服務已經對37個國家的2千5百萬人,提供了Facebook以及另外500項服務。這37個國家,遍布中東、非洲、亞太地區以及拉丁美洲。一半使用過免費基本服務的人,在下一個月就花錢繼續享受網路服務了。比起意識落差竟然這麼大更令人驚訝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這件在推廣網路連結時似乎較不困難的事,居然在早期成為Facebook最大的絆腳石。

接下來要走的路

無論免費基本服務這場戰役有多險峻(不只是在開發中國家,《華盛頓郵報》於2016年10月報導,Facebook還在與美國政府合作,將提供免費基本服務給低所得與農村地區的美國人),Facebook是不會停止讓所有人上網的腳步。目前至少有兩種可行方案。第一是將免費基本服務的管理機制交給中立,甚至由政府單位管理。

這與大家期待的公開概念一致,對於免費基本服務的重要疑慮之一,就是Facebook控制了這個服務,可能會以控管入口的方式造成不透明的運作,或者造成與大眾意見直接衝突的情形。Facebook已經做到的實際技術狀況,就是免費基本服務是一個開放平臺,有其應用程式介面與用戶參與準則。Facebook將會繼續透過已經開發出來的技術持續努力,而電信業者也能運用這項服務,提出給之前無法連網但最可能變成付費用戶的人,而當地政府與人民也可以放心,上網管道不會被某一家公司控制,而這家公司之後可能提出大家不想付的費用。

另一個替代方法就是,Facebook可以比提供免費基本服務更進一步,專心提供免費且無篩選的進入網路方式,以及很受歡迎的Facebook輕量版,雖然這樣做仍有其限制,因為必須讓產品有利可圖,電信業者才願意提供這樣的產品,但仍然可以讓原來沒有使用網路的人,意識到網路的存在與價值。另外,一種新的收費方式,就是按照用戶使用小時數或天數,而且在低使用率的時間提供限時免費上網的機制,可以為網路業者帶來低風險商機,讓新客戶意識到網路的存在,並且也可以照顧到那些生活在經濟的不確定環境中,接近貧窮線,甚至在貧窮線下過活、沒有使用網路的人。

新聞記者、創業家,以及SaveTheInternet.in網站共同創辦人尼希爾.帕瓦(Nikhil Pahwa)在《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的撰文,或許最能掌握到這種方法的觀點:「用戶願意做的交易是,他們使用多少網路服務,而不是他們可以取得多少網路服務。」

無論如何,Facebook都將持續做著無利可圖的粗重工作,也就是開發軟硬體,從人造衛星與無人機到網路架構,以及專注於讓有限頻寬極致發揮效益的研究,例如Facebook輕量版等,好證明高規格與低成本是可以共存的。然後可以用免費提供的方式,或與挑選出來、有當地經驗,而且願意長期經營的業者合作,讓這些新科技在下一個十億客戶使用下茁壯。Facebook努力讓原本不使用網路的人開始使用網路的情形,只是Facebook與佐克伯行事方式的另一個例子,也許不見得每一件事一開始都會順利,或者一開始就能想出最好的解答,但邊做邊調整,總好過坐著不行動。佐克伯與他的團隊,擁有足夠的謙遜態度,讓他們既不會因為失敗而耽擱計畫,也不會在學會新的教訓之後,還不肯改變做事方法。這是Facebook所知唯一的做事方法,而且這個方法帶著他們走到現在,因此現在更不會喊停。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