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第一天,在台大博雅教學館大講堂,300多位學生起了個大早,他們來自台灣各所大學,六成非資訊、資工相關科系,正準備參與由台灣微軟主辦的「未來AI人先修班」活動,在資深講師引導下,實際體驗用筆電寫程式、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入門知識與應用等等。
這是台灣微軟連續三年,響應美國非營利組織Code.org發起的「Hour of Code」一小時寫程式活動,也是台灣首家企業透過「企業公民」形式,有系統地介紹程式設計的重要性。從每年的主題來看,2015年圍繞「Azure」雲端技術,2016年推廣熱門程式語言「Python」,到2017、2018年初,響應AI熱潮的機器學習,年年緊扣科技大勢,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微軟未來人才的需求方向。
台灣微軟公共暨法律事務部總經理施立成,是這系列活動的主要推手,他表示,隨著程式設計蓬勃發展,出現愈來愈多跨領域的程式學習者,微軟「未來AI人先修班」就類似培訓種子教師,「雖然對象是大學生,但他們很快畢業、踏入社會,更要知道程式設計的重要性。」
施立成強調,在產業數位轉型下,「數位素養」將是未來所有工作者的基本功,到底什麼是數位素養呢?「不是會滑手機、會上網就好。」他舉例,像是能理解機器、科技產品背後程式設計的原理;能與工程師進一步溝通;更有甚者,能善用程式設計的邏輯思維,在行銷、設計專案上展現商業創意,更貼近新科技和消費者。
施立成身兼中華民國資訊軟體協會常務理事,他觀察,台灣科技產業「重硬輕軟」的觀念根深蒂固,一時很難扭轉,軟體工程師抱怨不受重視、專業長才難發揮。但另一方面,軟體業者卻又高喊優秀工程師難找,「資訊相關的畢業生,通常會選擇到竹科的大公司,像是台積電、聯電等等。」雙方各說各話,找不到交集。
透過企業的力量,向下扎根軟體思維和數位素養,理解程式設計的重要性,會對整體產業環境帶來多少改變? 可以肯定的是,全球產業數位轉型的浪潮已不可逆,未來將不會有傳產、科技業之別,所有公司都是科技公司,營運模式都得圍繞數位的核心價值,具備程式設計和軟體服務思維的跨界工作者,擁有絕對優勢。
Q:在推廣數位素養上,微軟目前著重的幾個方向?
主要有三大塊,分別是提升教育力、倡議變革和創造需求。全球微軟與合作夥伴為青年學子提供資訊科學的學習資源,敦促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將電腦科學納入必修課程,破除電腦科學很艱深、只是學coding的迷思。又以台灣來說,三年下來,全台灣有近8千個學校及教育單位參與受訓,擴大數位技能養成能量,超過2萬8千名師生參與。
Q:請談談對台灣軟體產業的觀察?
軟協曾調查,政府的資訊預算中,超過六成還是買硬體設備,這跟歐美、新加坡或香港有一段差距,這些國家逾半預算是採購軟體和服務,這才是能真正創造價值的。硬體是軀殼、軟體是靈魂。但台灣目前思維還轉不過來,沒有好的商業經營環境,讓軟體公司能把餅做大,錄用更多的人、給出更好的薪水,這些都是連貫的。
Q:關於AI人才招募的計畫?
微軟新成立的AI中心,前兩年希望招募100人,等到五年期滿,目標是招到200人,算是近年微軟在台灣最大型、一次性的招募計畫。過完年,就會陸續發布訊息。主要想找AI相關的研發工程師,像是程式設計、資料處理、人機介面等等,當然還有支援部門,像是人資、法務等人才,這是一個獨立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