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 Intel Intern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air(英文簡稱為 Intel ISEF,中文全稱為 Intel 國際科學與工程展,後中文簡稱為國際科展),由美國科學與大眾協會(Society for science & the public)自 1950 年起開始年年舉辦(原稱 National Science Fair 國家科展),自 1997 年起,Intel 開始贊助、冠名這個展會,並將之發展成更大型的國際科展,目前是全球針對尚未進大學(通常為國、高中學生)最大的科學競賽。
ISEF 每年也與許多國家或屬地的各種不同科學賽事合作,選出代表隊伍,最後由 Intel 全額贊助旅費到美國參加分屬於 22 個不同分項目(Categories)的 ISEF。本年度有來自美國以外 81 個國家或屬地共 697 位參賽者,加上美國與美國領地的參賽者,共有 1792 名決賽參加者(finalist)共同參與在美國匹茲堡所舉辦的 ISEF 2018。(ISEF 通常在洛杉磯、匹茲堡與鳳凰城三地輪流舉辦)
ISEF Subject Category | 國際科展競賽分項目 |
---|---|
Animal Sciences(ANIM) | 動物科學 |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 (BEHA) | 行為與社會科學 |
Biochemistry(BCHM) | 生物化學 |
Biomedical and Health Sciences (BMED) | 生醫與健康科學 |
Biomedical Engineering (ENBM) | 生物醫學工程 |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logy (CELL) | 細胞及分子生物學 |
Chemistry (CHEM) | 化學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 (CBIO) | 計算生物學與生物資訊 |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AEV) | 地球與環境科學 |
Embedded Systems (EBED) | 嵌入式系統 |
Energy: Chemical (EGCH) | 能源:化學 |
Energy: Physical (EGPH) | 能源:物理 |
Engineering Mechanics (ENMC) | 工程機械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ENEV) | 環境工程 |
Materials Science (MATS) | 材料科學 |
Mathematics (MATH) | 數學 |
Microbiology (MCRO) | 微生物學 |
Physics and Astronomy (PHYS) | 物理與天文 |
Plant Sciences (PLNT) | 植物學 |
Robotics and Intelligent Machines (ROBO) | 機器人與智慧機械 |
Systems Software (SOFT) | 系統軟體 |
Translational Medical Science (TMED) | 轉譯醫學 |
主辦單位提供,《數位時代》翻譯、整理
ISEF 合作方與獎項眾多,除有 Intel 提供大會大量資源,包含全額負擔所有參賽者的交通費用與住宿外,也按照各分項目參賽者比例的首獎、二等獎與三等獎。另外,如美國數學會、美國心理學會、美國化學會、美國地理學會等學術性組織一同頒發個別領域獎項,也有斯德哥爾摩國際年輕科學研討會(SIYSS,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Youth Science Seminar)、歐盟年輕科學家競賽、Drexel 大學(Drexel University)、GoDaddy、甲骨文學院(Oracle Academy)等不同組織分別支持不同類型的獎項。
對所有參與的中學生來說,可以長途跋涉到匹茲堡與其他參賽者齊聚一堂,除了是對其在不同領域、合作競賽的一種肯定與榮耀外,也是一種新的體驗與鼓勵。代表主辦單位之一的 Intel 集團事務副總裁,也是 Intel 基金會主席的 Rosalind Hudnell 特別強調國際科展所希望帶來的「新」體驗:讓孩子在這週國際科展期間交到這輩子未曾交過的新朋友、學到從沒聽過的新知識。
ISEF 競爭非常激烈,裁判團由具相關領域博士學位,或具備該領域博士候選人資格的資深學生所組成。對所有參賽學生來說,與裁判團之間的互動,一直都是歷屆學生認定參加國際科展最深刻的體驗。國際科展的目標之一,是希望能獎勵最佳表現者,並勉勵所有參賽者。(Reward the best and encourage the rest)。所有參賽專案必須在合乎比賽的日曆年內完成(以 2018 ISEF 為例,本年度要求所有專案必須在 2017 年 1 月後開始,並於 2018 年 5 月前完成。)
每位裁判在裁判日的前一天,必須就自己所屬的分項目,在不經過訪談學生的情況下,根據每一組學生所提出專案的摘要、海報、專案筆記本與表格文件進行預評(Preview);一位不願意具名的評審透露,科學與工程項目的預評內容大致相同,針對專案研究設計(10%)、方法論(15%)、執行力(20%)、創意(20%)與表現力(35%)五項內容給予 0-100 的分數。科學項目主要要求觀察研究問題與假設,而工程項目則主要注重在實際需求與為解決問題所發展出的雛形(prototype)或系統。裁判被鼓勵在預評時選出五組自認最佳隊伍。
隔天裁判日,每一個裁判會被分配到分項目底下的 13 組團隊,並另外可以自由選擇評判另 2 組團隊,用一整天的時間對每個團隊進行 15 分鐘的訪問 。裁判被要求不得讓參賽者進行冗長、事先準備的演說,建議以問問題的形式對專題進行訪視。除了深入瞭解專題領域知識,主辦單位也希望透過裁判的觀察理解團隊中不同學生所扮演的角色與貢獻,並確認所有學生是否都能夠切實理解專案內容。ISEF希望參加的學生最終都能對他們所提出的專案領域成為專家。
英語當然是要素之一,但並不是 ISEF 唯一要求的溝通語言。對非英語系國家的參賽者來說,要在這樣的年紀可以用流暢、一般通俗可使用的英語來做專業內容表達或溝通可能存有障礙。主辦單位也考慮到這點,因此特地準備了翻譯者。然而,對翻譯者來說,特定領域的專業術語可能並非其一般場合時常理解的內容,可能因此仍存有障礙。ISEF也特別要求評審透過彼此的眼神、海報上專有名詞的解釋與盡可能使用一般通俗語言,慢慢地讓參賽者表達。ISEF 也通融裁判可以在參賽者也同意的情況下,直接用雙方可以順暢溝通的語言進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