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Quartz獲日企Uzabase1.1億美元收購,日本人為什麼積極朝海外併購?
美媒Quartz獲日企Uzabase1.1億美元收購,日本人為什麼積極朝海外併購?

「Quartz已經賣給了日本媒體公司Uzabase」台灣時間2日晚間,這麼一則把自己賣掉的消息,就出現在Quartz的網站首頁。日本財經資訊新創Uzabase,為了進一步拓展海外業務,宣布以1.1億美元收購美國網路媒體Quartz。

而從這起收購案,不難觀察出日本企業在今年上半年不停「買買買」的趨勢,併購金額更是創下1980年以來同期的新高。

日企以1.1億美元,收購美國媒體Quartz

美國媒體集團《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edia),本周宣布旗下網路財經媒體Quartz,被日本媒體公司Uzabase收購,未來一年內《大西洋月刊》將持續從旁協助Quartz營運,並保留品牌名稱,且不會裁員。

Uzabase表示,將視Quartz今年的財務營運狀況,以500萬美元到1.1億美元的金額(現金加股票)收購,這筆交易預計將在未來30天內完成。

Quartz是一家成立於2012年的網路財經媒體,目前共擁有215名員工,其中包含100名記者,目前每個月有超過2000 萬人造訪Quartz網站。而Quartz最為人所知的一項特色,就是在2016年推出的新版手機App,以「聊天室」的型態提供讀者新聞資訊,App會透過一些提示、GIF、圖表,將新聞拆解,除了讓讀者在閱讀新聞時像在跟真人互動一般,更有助於用戶快速消化和理解。

從營運狀況來看,Quartz跟大多數媒體一樣收入來自於廣告,2016年營收為3000萬美元、2017年降至2760萬美元,今年的營收預期落在3500萬美元~3800萬美元之間。不過隨著Facebook、 Google主宰大部分的行動廣告市場,新聞媒體在數位廣告的經營也越來越辛苦,近年像是《紐約時報》、《Business Insider》甚至是華文媒體《端傳媒》,都紛紛投入內容付費模式,靠自己的力量創造另一筆收入。

Quartz
Quartz是一家成立於2012年的網路財經媒體,目前共擁有215名員工,其中包含100名記者。

Quartz 共同創辦人Kevin Delaney以及Jay Lauf 表示:「這家日本媒體公司想藉由Quartz,拓展亞洲以外地區的市場,特別是付費訂閱業務,因此我們預計付費產品,將會成為下一階段Quartz 最大的收入成長來源,此外這次的收購不會有任何裁員計畫。」未來兩位共同創辦人將共同擔任Quartz 的執行長,並向Uzabase 的共同創辦人梅田優祐匯報工作。

雖然Quartz在過去六年累積了大量的忠實讀者,不過這些讀者是不是真的能轉換成驅動營收成長的訂閱形式,還是有待產品實際開發出來後才能明朗。

挑戰Facebook、Twitter,改變大眾閱讀新聞習慣

Uzabase是一家成立於2008年的日本財經資訊新創,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的梅田優祐,先前曾任職於金融機構,因為製作報告常常需要查詢財經新聞資訊,但發現市面上的新聞聚合器都難以滿足工作需求,因此決定創辦Uzabase。

2013年時推出專攻彙整財經資訊的新聞App「 NewsPicks」,共有免費、付費兩種版本,除了幫讀者匯集大量財經產業新聞,更邀請許多業界專家、名人在NewsPicks上經營社群,讀者可以藉由追蹤自己所信任的財經專家,來取得符合自身需求的資訊,現在的NewsPicks已經成為許多日本白領、管理階層喜愛的App,目前在日本擁有400萬用戶以及7萬訂閱戶,Uzabase在2016年於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市值達8.7億美元。

UZABASE
專攻彙整財經資訊的新聞App「 NewsPicks」,共有免費、付費兩種版本,除了幫讀者整理大量財經產業新聞,更邀請許多業界專家、名人在NewsPicks上經營社群。

Uzabase去年11月在美國推出英文版的NewsPicks,希望能撼動人們在Facebook、Twitter上閱讀新聞的習慣,推出近半年的時間,已經達到15萬次的下載次數,成長速度比起日本市場還要快上許多。因此未來收購完成後,Quartz將接手NewsPicks 在美國的英文業務,Uzabase收購Quartz的目的,不外乎就是要豐富內容來源、拓展海外市場。

這筆收購案也讓人想起2015年《日本經濟新聞》收購英國《金融時報》,當時也是希望透過《金融時報》的影響力,與歐美媒體巨頭能夠平起平坐,並瞄準海外市場。

國內市場低迷,日企揮軍海外併購

透過觀察也不難發現,「併購」已經成為日本企業近來拓展版圖的重要戰略選項,從數字上來看,光是2018年1到6月,日本企業海外併購的金額,就高達2324億美元(約新台幣6.97兆元),是去年同期的3.2倍,併購案件數共340起,比起去年增加約一成左右,這數字也創下1980年以來同期的新高。

瑞士信貸亞太併購負責人Joseph Gallagher就談到:「我們看到日本將焦點轉向海外,像是金融服務、食品飲料、消費等行業的巨頭,都正尋求在全球擴張,將他們的產品、品牌和專門技術輸出到其他市場。」

談到日本企業海外併購,不能不提日本武田藥品工業(Takeda)今年5月以620億美元收購英國藥企夏爾(Shire),這筆交易創下日本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海外收購案;今年一月,軟銀(Softbank)領軍的投資公司,以77億美元收購Uber 15%的股權;豐田今年六月,也宣布投資東南亞叫車服務商Grab 10億美元,擴大彼此合作關係;今年五月, Sony以總價約 23 億美元收購音樂發行商 EMI Music Publishing 六成股權,擴充旗下音樂內容 IP 資產,加以鞏固業內領先地位;同時,美國求職網站Glassdoo,今年五月宣布以12億美元價格,賣給日本人資公司瑞可利(Recruit)。

Quartz
光是2018年1到6月,日本企業海外併購金額,高達2324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3.2倍。

日本企業不停在海外買買買,是因為隨著人口不斷減少,日本國內市場成長低迷,因此許多日本企業紛紛將資金流向亞洲新興市場,或是市場潛力高的國家,且為了應對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日本企業也不得不走出海外尋找下一個成長機會,維持企業收益的穩定增長。而併購海外公司除了能夠更容易打入當地市場,還能透過結盟彼此的力量,進一步拓展全球市場版圖,這次Uzabase收購Quartz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從 70 個帳號到 One hengstyle!恆隆行打造單一入口,實現零阻力體驗、品牌關懷不斷線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在零售數位轉型浪潮下,顧客跨越線上線下,期待的是不中斷的體驗。但當據點與品牌日益龐雜,服務容易斷線,品牌該如何化解?

走過65年的恆隆行,代理超過29個國際品牌、據點遍布全台,為了突破這道難題,恆隆行打通零阻力的顧客關係路徑,實現品牌關懷。

多品牌、多通路的隱憂——體驗為何斷線?

「過去只要把好產品賣出去就好,但現在顧客期待的不只是商品,而是完整的體驗。」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恆隆行同時兼具代理、品牌與零售三重角色,若仍停留在以「產品為中心」的模式,隱憂很快浮現。

五年前,恆隆行在全台已有逾70個專櫃,各自經營 LINE 帳號。顧客跨櫃位或跨品牌諮詢時,因難以全面控管,提供風格一致、資訊齊全的回應,是一大挑戰;售後服務需要完整資訊,轉介客服的流程變冗長。

Omnichat
恆隆行長期發展處副總陳思樺指出:「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
圖/ 數位時代

「顧客明明都是恆隆行的消費者,卻可能在不同櫃位得到不同解答,這就是必須解決的阻力!」陳思樺坦言,互動紀錄分散在不同帳號與部門,難以回溯完整旅程,也無法沉澱為後續的行銷與服務資產。對一個代理29個品牌、橫跨多通路的企業而言,零散不僅削弱體驗,也消耗內部人力。

這些挑戰讓恆隆行意識到,唯有在建立「一致性的品牌信任感」,並確實實踐「無阻力服務」,才能贏得顧客信任。

恆隆行從品牌關懷出發,打造零阻力的流暢服務體驗

帶著這樣的決心,恆隆行在2024年展開整合計畫。最核心、也是最棘手的任務,是將原本分散在各門市的70至80個 LINE 帳號,收斂為單一入口,並以三合一選單架構,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甚至是品味生活的多元需求。

Omnichat
恆隆行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將客服與門市串聯起來,滿足顧客在門市消費、線上購物、會員服務以及提升生活品味的多元需求。
圖/ 恆隆行

透過 LINE 官方帳號單一入口,客服與門市首次真正串聯起來。當顧客有維修需求時,櫃位人員能即時將案件指派至後勤單位,免去層層等待;顧客掃描 QR Code 綁定熟悉的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獲得建議與售後協助。現在,無論是客服維修或門市選物顧問,都能透過這個入口實現服務——從獲客、購買、售後保固到清潔耗材加購,任何階段都能延續一致體驗。

「顧客不只是收到推播,而是能延續自己的旅程,甚至和服務人員建立起信任連結,這就是品牌關懷。」陳思樺表示,這套架構也讓數據真正發揮作用。透過 Omnichat 與 91APP 串接,恆隆行得以整合瀏覽紀錄、點擊行為與線上線下購買紀錄等第一方數據,優化行銷推播,避免過度打擾,並累積更完整的洞察。

更重要的是,透過單一帳號的整合,成功打造出一個兼容多品牌、多銷售通路、多行銷管道的 LINE 官方帳號,在各品牌仍能保有個性化的溝通語氣與內容之際,仍統合進「One hengstyle」會員體系。換句話說,不論消費者來自直營門市、外部通路,或線上電商購買,最終都會成為 One hengstyle 會員,持續接受個人化服務。

恆隆行
恆隆行顧客掃描門市 QR Code 綁定銷售人員後,即使離開門市,也能持續透過LINE官方帳號獲得後續建議與售後協助,打造暖心OMO服務。
圖/ 恆隆行

除了打通任督二脈,對外要無阻力,對內也要滑順。系統架構要保持彈性,能符合恆隆行內部跨部門協作。以前客服沒有系統可以評估,現在則可利用跨部門報表功能,幫助第一線人員即時掌握進線數與處理時長,讓服務品質有跡可循。

Omnichat 如何讓對話發揮更多價值?

隨著系統上線,成效很快浮現。數據顯示,恆隆行直營門市顧客中,每三人就有一人持續在線互動,顯示他們不再是「買完就走」,而是因服務價值留下來。隨著好友數持續成長,恆隆行官方帳號的封鎖率穩定維持在 31% 以下,遠低於零售品牌平均 65%。更重要的是,LINE 官方帳號帶來的轉換率比整體平均高出35%,每月新增線下綁定超過5,000筆,逐步累積成跨品牌應用的基礎。

這些成果不僅改善了顧客體驗,也提升了內部效率。陳思樺表示:「對外,顧客的問題能更快解決、售後不中斷;對內,櫃位人員負擔減輕、效率更高,這就是我們想實現的零阻力!」她補充,為深化品牌關懷,恆隆行持續優化服務腳本,確保顧客在不同場景中都能延續信任。「我們要的不是短期的 fancy campaign,而是長期的對話與陪伴。」

未來,恆隆行除了以第一方數據為核心,持續為各品牌打造專屬體驗,把洞察應用到服務腳本與行銷策略,後台報表也將強化分流與品質監控,讓內外流程更順暢。同時,也期待與 Omnichat 探索 AI 應用,例如將電話需求無縫轉接至 LINE、讓自動化回覆更具人味等,把「零阻力服務」推向更多場景。

Omnichat 台灣總經理翁忻閎回顧過往經驗指出:「很多單位一開始並不理解為什麼要改變,我們就透過 workshop 與教育訓練,協助內部釐清痛點、建立共識。」但他也強調,成功的關鍵不只在技術,而是企業轉型的決心以及統合方向的能力。「品牌要先想清楚,究竟希望帶給顧客什麼樣的一致體驗?內部目標是否對齊?」

他認為,唯有基礎建設完善、方向一致,OMO 才能真正落地,而 AI 等新技術也才能在這些基礎上發揮價值。恆隆行的轉型便是一例:將分散的服務觸點收斂為單一旅程,最終轉化為零阻力的品牌關懷。當顧客在任何節點都能感受到信任與連結時,零售商才真正掌握了主動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