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創業時代結束,台灣創業家的轉機在哪裡?
瘋創業時代結束,台灣創業家的轉機在哪裡?

台灣網路、軟體科技創業風至今差不多也有十年之久了。走到了2019年,亞洲矽谷自從將台杉創投獨立出來以後,到底還有甚麼作用讓圈內人看得霧煞煞;而已經遍地開花(還是應該說是隨地小解?)的創業園區、青創基地到現在還不夠,前先日子才又花了一大筆錢搞了個小巨蛋新創基地,現在竟然在林口又開了個新創基地

中央地方千篇一律的荒腔走板

台灣面積跟舊金山灣區差不多,但是台灣光是台北到桃園之間(相當於舊金山市到矽谷聖荷西市的距離)就開了好幾個創業基地和創業園區,恐怕營建商賺得比科技新創公司還多。

現在韓國瑜上任高雄市長,又拋出要再砸錢輔助青創,中央地方千篇一律的荒腔走板,很明顯台灣產官雙方是沒有甚麼共識的。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但是為什麼要在這時候討論台灣創業家的轉機呢?

因為2018年,過去十年的創業大戲差不多唱到尾巴了。2019年開始,要不就是看缺乏績效的加速器、創業基地、創投等機構,乃至整個現有創業生態系全部崩光光,數位創業在台灣從此銷聲匿跡;要不然,就是利用這個時點開始轉彎,在現有創業環境開始崩壞的同時將資源作更有效的利用。

潮退了,瘋創業時代結束

讓我們先來談談現在的情況。

過去十年,台灣和世界許多瘋創業的地方一樣冒出了很多創業輔導機構,而其中有兩個龍頭(在此不指名道姓),一家完全靠政府補助,另外一家則是拿了點財團的錢、另一方面跟政府合作加減做。

而當創業瘋潮退了,就是時候看看誰沒穿褲子了。

台灣的創業輔導龍頭,一位過去十年佔盡版面、佔盡政府資源,沒賺到甚麼大錢但是賺了不少名聲的大龍頭,已經明顯在找台階下。

不知大家是否能想像過去每天在台灣呼風喚雨喊創業、喊趨勢、喊台灣多棒的話語領袖,過去一年來話鋒一轉,突然開始極力吹捧政府的新南向政策,甚至不惜唱衰台灣,誇說東南亞某國的創業環境已經超越台灣。(按:如果台灣已經被東南亞超越,身為佔盡版面、佔盡資源的台灣創業領袖,自己都沒有責任?)

而另一位龍頭,過去的業務主要以送團隊出國參加展覽報KPI為主。先前才碰上執行長離職(跳至創投),而最近又碰上公部門刪減預算,導致團隊必須大幅裁減人事。如今,該團體在討論要用僅百萬的經費送團隊去美國「深造」。而這種短期的曝光,績效如何大家早已心知肚明。

而創業圈內可以明顯感受到風向變了,過去被許多創業家吹捧的神主牌今日遭人後指指點點,昔日光環不再。

這現象意指台灣的創業環境已經準備要進入新的階段:正常化。

而創業環境正常化會有那些表徵,我們繼續看下去。

美國的瘋創業時代潮退

美國的「瘋創業」風潮比台灣早些時候,約在2014年後就開始退燒,進入正常化階段。

1.第一現象就是「贏家全拿」的現象。

加速器為例,2014年許多稍微有被記載的加速器開始夭折。在舊金山和紐約這樣的創業大城就可以明顯感覺到加速器環境退燒,過去每年可能會有十幾起、甚至二十幾起的Demo Day,如今已降至個位數。

比較成功的加速器如YCombinator、TechStars等,前者轉型成為種子基金、創投基金,後者則走向產業專業加速器。而美國前幾大加速器擴大營業,小型加速器招團隊困難,紛紛收攤。

整體而言,大家也看出了加速器體系之前的過度擴張。以YCombinator為例,其實YC的培育內容並沒有甚麼特別之處,但是因為YC創立時美國還沒有甚麼加速器作為草創和創投之間的跳板,因此YC吸收了當時較頂尖的團隊(如Dropbox和AirBnb)。

久了,大家也看出來其實加速器最後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創投經營模式,如果找不到好團隊的加速器是不可能賺錢的。


在美國,目前仍穩定經營的加速器只剩下個位數。以台灣的市場規模而言,大家應該可以想像加速器體系要崩盤,死到只剩一家不足以為奇。

2.第二現象就是「瘋狂事」少了

Snapchat上市且成為票房毒藥後,美國不賺錢的(或虧損嚴重的)B2C公司上市案例少得可憐。目前也只有Uber這隻怪獸在考慮上市,也很有可能是繼Snapchat後,科技業B2C的最大票房毒藥。

而產品存疑的超高估值新創如Theranos、Juicero被戳爆,之後類似的瘋狂新創幾乎完全銷聲匿跡。類似的瘋狂新創如Magic Leap,幾乎都是2014年之前創立的,自從這類新創連環爆之後,越來越少投資人願意投資沒有產品開發經驗或業務經驗的新創。

「獲利能力」變成了越來越多美國新創的必備生存條件。

宏觀而言,接下來創立的新創公司將會以產品為主,純粹作平台的公司或越來越少。

3.第三個現象就是「內環圈與外環圈」分得更明顯

因為加速器體系萎縮嚴重,創業菜鳥要進入資源滿滿的內環圈的管道變少了,另一方面又因為投資人開始覺醒,不再投資過於瘋狂的新創,進入內環圈的管道自然也窄了許多。

當然,外環圈不會完全死掉,畢竟許多的Meetup和研討會都是靠拿贊助生存的,而大型科技公司如亞馬遜、微軟、谷歌要的是對科技人的曝光率,因此仍會繼續贊助活動。

對於創業家比較危險的地方是:外環圈因為進入內環圈管道少了,外環圈成了個無限迴圈

過去那種甚麼因為上了鯊魚幫、上了Techcrunch Disrupt就大紅大紫的事情少了,要跳脫在外環圈跟一堆初次創業的人和假創投鬼扯淡的宿命,必須自己深入Networking,自己一層層打破關卡、獲得內環圈人的信任。

不過這情況在台灣感受不會很大,因為台灣內環圈尚未成形。一方面是因為台灣規模小很多、另一方面就是台灣加速器體系失靈,一直沒有穩定的商業產出,使得台灣創投要不就是無案可審,要不就是浪費很多時間審一堆垃圾案件,也因此造成台灣創投圈閒置資金嚴重的問題。**

台灣並不是完全沒有創業品質更高、有穩定產出、投資力道更猛的內環圈,只是目前這些小型聚會幾乎都是在中國和在美國創業成功的前輩創立的,在台灣其實沒有多少人認識他們。目前這些圈子規模仍不過數十人,而且所有人相當低調,與台灣創業的外環圈與其說是過濾機制,不如說是平行時空。

新創環境的一些轉機

因此,目前看來,台灣雖然看到了與五年前美國的創業瘋退潮,但是台灣的軟體科技新創界是否能夠正常化,目前還是未知數。

不過在杞人憂天之前,不如先考慮一下新創環境的一些轉機。

轉機一:機會成本的提高

不久前,敝人曾提到台灣有極多的「殭屍新創」,而隨著創業瘋退潮,正好是收服這些殭屍新創的好時機。

而收服殭屍新創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提高創業的機會成本。

目前台灣仍有許多沒有業務的新創公司整天在埋怨政府不給補助,而事實上,政府不單單是不該給補助,連免費的辦公室都不應該給他們。

敝人過去曾提及過台灣的補助金額和獎金金額比例上超過美國太多,甚至比去外面工作的薪水還高。這種「反正創業跟去外面工作的生活品質差不多」而創業的心態實在不可取。

創業家是時候認清:你如果認為自己的產品和商業模式可行,你必須要有決心去衝。你可以跟家人借錢、跟銀行借錢,不然就是去外面籌資。如果你想要創業但是又怕擔經濟風險,那很抱歉...

你完全不適合創業,不要浪費時間了,趕快去找工作。

這些殭屍新創死了,台灣的新創圈才會減少一些雜訊。否則一堆加速器、政府單位每天都在為這些殭屍新創辦demo day、辦研討會,反而使得更多初次創業家誤入歧途。

轉機二:新創「近親繁衍」商業模式死亡

創業瘋過熱時,常常會產生許多「近親繁衍」的商業模式。

所謂近親繁衍的商業模式,意思就是新創作出只有新創需要的商業模式。

會產生這些商業模式,是因為很多創業家並沒有努力去研究市場、研究產業,而只是根據身邊一堆「窮」創業家的需求去想商業模式。說穿了,就是不想動腦、想找捷徑。

不用多說,大部分創業家都沒有錢可以花,公司也都沒籌到錢。本來就沒有甚麼消費能力的族群,以他們為主的商業模式怎麼會賺得到錢?

如果是真正有意義的市場需求,那不應該是「創業家」需要而已,而是「企業家」都需要,不是嗎?

創業瘋過熱時,有許多這類靠賺其他新創的錢的(包括接案公司)事業因而起飛,而當新創活動開始萎縮時,猜猜會發生甚麼事?

沒錯,就是會有一堆新創公司餓死。這也是正常化的必經之路。

當時達康泡沫化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許多科技新創公司的收入都是靠其他科技新創公司投放廣告(當時其他產業對於網路廣告沒有需求),而新創公司的錢大部分都是靠借貸或是投資,因此當金融市場收手,馬上崩盤。

這類體質不良的新創死掉以後,新的新創公司被逼著要認真思考整體台灣經濟的市場走向和產能,才會將更多的新創推向與台灣現有的優勢傳統產業結合。

轉機三:投機產業的殞落

創業瘋過熱時,資金氾濫,夢想大於現實,也助長了許多投機事業的成長。而投機事業,在台灣最大宗就是虛擬貨幣和區塊鏈。

不管從產品、從技術還是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區塊鏈本身就是假設錯得很離譜的技術。首先是去完全去中心化根本和「安全」和「信任」無法畫上等號,反而是創造更多安全和信任問題的源頭;再來就是完全標準化交易代幣很明顯是對於資本主義市場機制的無知:壟斷者不會想要與其他人共享資源,而標準化交易代幣對於小玩家是雙面刃,雖然使得小玩家可以切入大市場,但是同時也讓小玩家更容易被大玩家操縱。區塊鏈所解決的問題,根本不符合多數商業市場的需求。

也因為如此,區塊鏈到目前為止都是一堆技術人在嘴砲,以為全世界都是白癡。至今,區塊鏈仍沒有任何值得關注的殺手級商業應用,連科技巨擘都不願意買單,都已歷經十年一切仍困於研究階段,而且恐怕是永遠都不會進行大規模商業化。

在這之間唯一吸了最多錢的就是ICO,而說到ICO沒別的,就是「洗錢」和「老鼠會」兩個概念。而這基本上已經跟產品市場無關,純粹就是金融遊戲了。

過去幾個月台灣看到ICO狂崩,告訴我們投機客玩完了,資金抽手後留下的坑怎麼補都補不起來。一個正常化、更成熟的新創環境,將會有更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資本市場去淘汰掉這種短線的投機產業。

其他的投機產業例子包含中國的共享單車,前一陣子還被李開復博士拿出來嘴的中國共享單車產業規模,如今面臨大規模倒閉潮。約兩年前,敝人曾討論過共享經濟其實是個言過其實的短期現象,在美國已經遍地倒閉的共享單車新創,中國可真能獨善其身?

最後,共享單車在中國的作用主要在於消耗中國龐大的工業產能,即使虧損也要砸錢將這些共享單車公司搞到上市或是被併購,這樣才能將閒置的工業產能套現。到頭來,也只是投資人的金融遊戲,實際共享單車原本就沒有那麼大的商機。

這些瘋狂的投機產業,在正常化過程中通通都會被淘汰。

而創業家呢?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的,自然就被淘汰掉,被資源回收重新回去士農工商;而能夠存貨下來的,才是貨真價實的實業家。

轉機四:人才重新運用、訓練

瘋創業的年代,許多人才會被新穎的技術吸引,不管是VR、區塊鏈、Tensorflow都好,學習這些都不是壞事。在瘋創業的年代,有時只要靠個新穎技術的一點know-how就可以創業、就可以找到工作機會。

但是當瘋創業潮退,創業正常化的年代中,新穎的技術沒有商業產值將不再重視,與其討論你會不會區塊鏈、會不會Tensorflow,投資人和雇主將對於你有沒有醫療產業、金融產業、交通運輸產業等領域的專門管理和研發能力更有興趣。

長久下來,台灣的新創界在這波風潮退去後,人才培育的焦點機會從技術走向產業專業

這是任何一個成熟創業環境不可逆的趨勢。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新創 #創新創業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全員共識X快速調整,台灣品牌創見攜手亞馬遜全球開店布局全球市場,掌握跨境電商新商機
全員共識X快速調整,台灣品牌創見攜手亞馬遜全球開店布局全球市場,掌握跨境電商新商機

1989年創立的創見資訊(Transcend),成立近40年來,始終以穩健的研發實力與對市場脈動的敏銳掌握,積極應對高速變動的科技浪潮。如今,不僅成為記憶體與儲存裝置的代名詞,還是將台灣技術力推向全球的代表品牌,從歐美、亞洲到新興市場,都能看到創見的產品,廣泛應用在消費電子、工業設備與企業解決方案中。

為了進一步將影響力擴及更多市場,2024年第四季起,創見再將自家產品上架亞馬遜網站。如今,僅僅投入半年,創見便取得優異表現,今年第一季和去年同期相較,營收足足成長150%。

創見資訊業務副總經理陳柏壽解釋,創見的銷售模式,分為B2B和B2C兩種。以B2B來說,過往是透過地區代理商,負責不同市場的推廣、銷售、售後與通路管理,但隨著電商發展日益蓬勃,愈來愈多消費者選擇直接在網路上購物。眼見電商的潛力,創見決定在經營台灣本地的PChome、MOMO等電商通路之餘,再快速組建團隊,投入跨境電商,並首選在全球擁有超過400個營運中心、數億活躍用戶,能協助台灣賣家將產品銷往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亞馬遜。目前,創見的行動固態硬碟、攜帶式攝影機等多元產品,已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北美市場,迅速占有一席之地。

從通路走向消費者,創見從亞馬遜銷售數據中挖掘產品新機會

「對我們而言,加入亞馬遜立即感受到的好處,不僅是業績成長,而是可以直接接觸消費者。」陳柏壽強調,從代理商獲得的消費者資訊較片段,團隊是到直接展開跨境電商的營運後,才陸續接觸到第一線消費者的心聲。

像是團隊就發現,創見20多年前的舊款產品「2G記憶卡」,在亞馬遜上意外受到消費者青睞,「這種以往我們認為可能不太有人願意再買、很老的產品,沒想到還是有人在找,代表亞馬遜的長尾效應非常廣泛。」陳柏壽指出,亞馬遜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消費者,大家都認為,任何在自己市場找不到的產品,只要上亞馬遜網站就一定能買到,「所以我們在亞馬遜上獲得的流量、觀察到的消費者行為,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商業洞察。」

亞馬遜物流FBA與AI工具雙引擎,創見用跨境電商加速全球化布局

那麼,讓創見快速取得業績成長的秘訣是什麼?

陳柏壽分享,創見加入亞馬遜後,首先使用的工具,便是「商機探測器」,「這絕對是所有要進軍亞馬遜的賣家,第一個要用的工具。」商機探測器除了能協助賣家洞悉市場,理解競爭對手是誰、主力銷售產品有哪些,還能一口氣掌握產品關鍵字、價格帶和銷量資訊。賣家就能依據數據進行產品種類和價格、廣告投放的策略安排。創見近來正在開發的一款新品,就是將「商機探測器」做為市場調查的來源之一,成為研發功能時的重要利器。

其次,隨著生成式AI風潮興起,亞馬遜也推出「A+頁面Gen AI」「AI圖片生成工具(Image Generator)」等相關工具。創見剛加入亞馬遜時,因為產品多又希望能儘速上架,團隊便運用AI+內容產出圖片,「攝影師來不及拍照時,亞馬遜提供了一些省時又省力的生成式AI工具。」

另外,儘管創見在美國有分公司,但亞馬遜的物流FBA(Fulfillment by Amazon),也是賣家必備的工具之一。賣家只要將產品放在亞馬遜的倉庫,FBA便會協助送至消費者手中,要是產品有問題,FBA也會負責收回,「這對所有想做品牌,或是在目的地市場沒有分公司、團隊的賣家,是很方便的工具。」

陳柏壽提到「將產品上架亞馬遜,所有人都可以參與,而要是能善用他們提供的各種工具,就會成為贏家。」

創見資訊積極部署外貿、市場行銷多元人才,打造亞馬遜電商團隊,開啟全球布局。圖為創見於亞馬遜網站上設立
創見資訊積極部署外貿、市場行銷多元人才,打造亞馬遜電商團隊,開啟全球布局。圖為創見於亞馬遜網站上設立的品牌旗艦店。
圖/ Amazon

從亂撒廣告到精準打擊:品牌靠亞馬遜全球開店企業海外陪跑計畫跑出北美市場新解法

但亞馬遜全球開店並非讓賣家自行摸索,官網上設有學習中心,內含眾多免費官方培訓課程,同時也投入教學資源,推出台灣獨有的「企業海外陪跑計畫」,由學長姐賣家領跑、專業導師陪跑,再搭配電商工具與服務商的協助。陳柏壽笑稱,起初團隊在平台上亂撒廣告,是陪跑導師手把手指導、陪著檢視成效,大夥才逐漸抓到投放廣告的關鍵。

如今,創見在善用亞馬遜的工具後,確實愈來愈了解北美的市場趨勢與消費者需求。

原先,團隊以為自家的1TB、2TB等大容量行動固態硬碟,較具銷售潛力,沒想到256GB的迷你行動固態硬碟反而更受歡迎,「大容量產品是美系品牌的重兵部署地,投入許多資源,我們不容易找到破口,但相對之下,小容量產品就成了突破點。」

創見也持續透過亞馬遜,建立鮮明的品牌形象、完善產品線,像是密錄器便斬獲不錯表現。這類產品過往都透過代理商,以專案模式在線下銷售,但對精打細算的消費者來說,密錄器在線下的價格較高昂,從網路購買成了另一個好選擇,「這類產品之前在亞洲賣得比較好,但在亞馬遜上銷售,讓更多人認識『創見』,也為我們開了一扇窗,有助於未來取得更多跨界生意。」藉由檢視消費者在亞馬遜上留下的評論,團隊更回頭調整介紹產品的方式,從文字直接改為影片,以更貼近市場需求。

接下來,創見將持續鎖定人口基數大、GDP高、匯率穩定的市場,透過跨境電商發展全球業務;歐洲、澳洲、新加坡、中東等可以將產品再往外銷售的新興站點,也是瞄準的重點。

創見資訊業務副總經理陳柏壽表示,一開始只有自己一個人,要看完龐大的資料,從無到有組建新團隊,但因為內
創見資訊業務副總經理陳柏壽表示,一開始只有自己一個人,要看完龐大的資料,從無到有組建新團隊,但因為內部已經有共識,再搭配亞馬遜全球開店企業海外陪跑計畫,從決定要做到全速啟動,很快地就開啟跨境電商之路。
圖/ 數位時代

行動力與執行力!創見用對思維、人才與工具,快速打開全球通路

面對現今快速變化的市場,陳柏壽建議,投入跨境電商首重「改變思維」,必須理解箇中操作模式,與過往的傳統外銷完全不同;其次,還要找到具相關經驗的團隊。

亞馬遜全球開店也分享觀察,創見能在短時間內取得亮眼成果,關鍵在於主管的全力支持、團隊快速到位,以及敏捷的學習與調整速度,「創見確定要投入跨境電商後,做的就是長遠通路規劃。一方面迅速找到外貿、市場行銷等多元人才,同時清楚知道目標,再搭配亞馬遜全球開店企業海外陪跑計畫,成果很快就出來了。」

陳柏壽進一步強調,當思維、團隊都到位後,決勝關鍵就在工具的使用。亞馬遜上有眾多工具,還能直接探知消費者需求,賣家可以從中找到自己與競業產品的差異性,並就此往下發展、設定策略,「機會永遠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只要你的產品具備足夠競爭力,亞馬遜全球開店就是協助你把握機會、賺到更多生意的最佳夥伴。」

5 月 21-22 日 | 台北文創 14 樓
區域到全球:亞馬遜創新戰略發佈會
限量席次 立即報名

從區域到全球:亞馬遜創新戰略發佈會
圖/ AWS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