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金融人才五大特質
1.兼顧UI(使用者介面)、視覺設計與人文知識的好手。
2.擁有跨產業、跨領域經驗。
3.具備電商、資料分析技能。
4.擁抱新事物的心態。
5.為新住民提供友善服務。
開放銀行(Open Banking)概念,指的是將消費者原本留存在金融機構的個人和交易資料,在取得消費者同意與授權的情況下,透過API(應用程式介面),由銀行將金融資料,開放給金融科技(FinTech)的創新者或第三方業者(TSP)使用,藉以創造更個人化的金融商品或服務。
在「開放」的風潮下,傳統銀行面臨的衝擊,不只是要抉擇是否將客戶資料對外分享,迎接金融新創或TSP業者帶來的創新和競爭壓力。更重要的是,讓金融服務徹底走出銀行的高牆,讓消費者在任何生活場景裡,只要有金融需求,都可以即刻獲得滿足。金融產業的人才需求,也將面臨極大轉變。
你如何讓市場看到好的產品?
台北富邦銀行數位長李維斌指出,目前銀行與消費者的互動都比較「功能性」,很少在情境中產生關係。相較於近年來相繼推出金融產品的Google、亞馬遜、蘋果、LINE、Uber等企業,思維顯然不同於傳統金融業,「科技公司都是先跟顧客建立關係,最後才來談支付、金融。」因此,金融業未來需要的人才,必須善於從使用者體驗出發,深層理解潛在客群的需求,才能運用科技與數據,打造出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
當使用者體驗成為決勝關鍵,永豐銀行電子金融處副總經理黃品睿強調,「擁有UI(使用者介面)、視覺、服務流程設計專業,將成為金融業需要的人才。」而考量到好的產品要被市場看見,有賴好的行銷包裝,因此數位行銷、社群經營的人才,也會是一大需求。
星展銀行(台灣)營運長楊真理則主張,「具備『擁抱新事物』的態度非常重要。」在科技的衝擊下,金融產業必須跳脫既有的框架和思維,學習從人文、文化層面,去發掘多面向需求與商機。
你了解消費者的網路使用行為嗎?
近年來,各家銀行爭相搶攻年輕客群,從定存、外幣買賣到基金投資,幾乎所有產品和服務,都必須透過數位通路(如手機App、網銀),以更個人化的方式和消費者溝通。要做到這點,必須深入了解消費者的網路使用行為,結合對於金融數據的分析。遠東銀行數位金融事業群副總戴松志指出,「具備『電商、資料分析』背景的人才,轉戰金融業將非常加分。」
此外,「金融背景未必有絕對優勢」,也是許多銀行在談及人才議題時共同的心聲。
由於FinTech不是只把服務網路化,還必須建立新的服務通路,進一步提供傳統金融以外的創新服務,這意味著未來的金融產業將有更多跨業、跨領域的合作。
楊真理舉例,今年9月剛上任星展(台灣)執行董事和IT部門主管蔡祈岩,就具備了跨產業的背景。他曾在信義房屋擔任資訊長(CIO)將近10年,並於2014年負責信義集團轉投資的新創「有無科技」,進攻食物外送市場。
你能不能抓住,這百萬人的族群?
為外籍移工與新住民提供友善的服務,是金融業近期出現的新人才需求。根據內政部數據,全台外籍配偶人數超過54萬;移民署數據亦指出,目前外籍移工也有逾70萬人,是一個超過百萬人的族群。對於從海外到台灣工作的民眾來說,當語言不熟悉,很多人可能會面臨開戶與匯款的障礙;如果在台灣沒有任何信用紀錄,有金錢急需時,也很難取得貸款等服務。
針對這個族群,金融業應該在產品介面設計上,提供更友善的介面,或善用新住民互相扶持的力量,提供適當的服務。有純網銀業者,就打算聘用新住民擔任客服,用該族群熟悉的語言提供服務。
未來的金融業,需要的絕對不只是金融與科技背景的人才,綜合性的好手將逐一打破與融合傳統的專業領域邊界。
責任編輯:江可萱、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