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大外送平台「僱傭」認定出爐:戶戶送過關,foodpanda、Uber Eats中槍
9大外送平台「僱傭」認定出爐:戶戶送過關,foodpanda、Uber Eats中槍

主打平台經濟的新創公司,將持續面對法規考驗。

勞動部30日公布調查結果,認定台灣9大外送平台裡,有5家和外送員的勞雇關係屬於「僱傭」制,包含foodpanda、Uber Eats、Lalamove、Cutaway、QUICKPick等平台,都未替外送員「加保勞保」與「提撥勞退金」,將依法轉交地方主管機關處理。

根據勞動部職安署調查,至十月初為止,台灣共有45,129名外送員。若依foodpanda、Uber Eats兩大業者過去公開提供過的外送員人數計算,保守估計會有超過2萬人受到影響。

「熊貓騎士」、「吳柏毅」們為什麼都是僱佣制?

各大平台與外送員的勞雇關係

平台 平台名稱 勞雇關係
平台→外送員 foodpanda 僱傭
Lalamove 僱傭
Cutaway 僱傭
Quickpick 僱傭
戶戶送( Deliveroo) *非僱傭
平台委託貨運行(虛設)→外送員 Uber Eats 僱傭
平台委託貨運行→外送員 有無快送 無自有外送
Foodomo 無自有外送
平台委託平台合作 街口外送 無自有外送

資料來源:勞動部職安署

勞動部北區職業安全衛生中心主任朱金龍指出,僱傭事實認定標準分成幾項,從人格、組織、經濟從屬性、契約和訪談結果來看,可分成幾項:

  1. 需本人外送,未經平台同意,不得自行轉讓訂單或合約
  2. 外送員行為受平台控制執行,有規範與管制制度與拘束性
  3. 「棄單」需受平台規範、懲處或扣點,雙方處於不對等;單價由平台決定
  4. 外送員是平台組織體系一部分,和其他同僚居於分工合作狀態。

簡單說,政府認定當外送員拒單、上線時間、接單量少會受處罰(扣薪、獎金減少等),且需要在送餐任務過程回報、登入系統、受平台管理,就屬於僱佣員工。

值得注意的是,為什麼foodpanda、Uber Eats都被認定是僱傭,Deliveroo卻不在勞動部的雷達上?

Deliveroo
戶戶送先前被爆出未完成「申請籌設汽車運輸業營業程序」,此次被勞動部認定為「非僱傭」,引發不少關注。
圖/ shutterstock

朱金龍解釋,戶戶送的機制屬於「鼓勵接單」,並未「限制」外送員的上線時間與接單量,而是採取「正面表列」方式提供薪資激勵,因此和其他平台相比之下,對外送員的約束性較小。

勞動部認為,台灣外送平台與外送員之間的合作模式可分為四種:像街口外送委託Lalamove服務,平台本身沒有外送員服務;Foodomo是委託貨運行,由「德發貨運」、「全球快遞」指揮旗下外送員送餐,同樣沒有直接對接外送員;有無快送的合作對象「聯岳交通公司」,則是少數替員工保勞保、提撥勞退的業者,不過也和其他被認定僱傭的平台一樣,未核備工作規則與舉辦勞資會議。

勞動部職安署長鄒子廉指出,由於全國外送員人數超過4.5萬人,無法在短時間內看完所有人的合約資料,所以在為期兩週的勞動檢查中,除了請業者提供資料外,每間平台也各抽5名外送員訪談,若各平台公司後續舉出不同的營業模式與勞雇樣態,會依個案事實來做認定。

他舉例,Uber Eats外送員在送餐之前(取餐)、送餐過程與送餐結束後,都需要向APP系統結案回報;公司可透過APP全程監控外送員服務,「代表平台對外送員是有控制力的。」

勞動部表示,過去大法官在釋字第740號解釋中,曾討論過「自由度」與「風險承擔」,像是以組織從屬角度來看,打翻東西是由外送員還是平台負責?如果屬於後者的話,那外送員就是平台運作的一部分。

責任編輯:蕭閔云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