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發文聲討NASA:同樣是飛往太空站,波音一個座位比SpaceX貴10億元
馬斯克發文聲討NASA:同樣是飛往太空站,波音一個座位比SpaceX貴10億元
2019.11.18 | 交通運輸

自從2014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決定將太空人往返太空站的任務交給波音和SpaceX兩家公司以來,花在它們身上的錢就越來越多。如今已經到了NASA監察長都要擔心錢是否花錯了地方的地步。

上週,美國太空總署監察長辦公室(NASA's Office of Inspector General,簡稱OIG)發布了一份措辭嚴厲的報告,內容涉及NASA商業載人太空計劃的延誤狀況,警告波音和SpaceX的太空船正面臨「重大安全和技術挑戰」,可能會使NASA的太空人明年被困在地球上。

該報告稱,NASA已為波音公司提供了「額外的2.872億美元(約新台幣88億元)」,用於扶植其商業載人太空計劃,旨在減少美國對俄羅斯的依賴。OIG估計,NASA為太空人未來在波音Starliner太空器上的每個座位支付了約9,000萬美元(約新台幣27億元)。

同樣是送太空人上太空,馬斯克的SpaceX公司的龍飛船每個座位只收5,500萬美元(約新台幣17億元)。而且就算跟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比起來,波音公司的單座價格也高出約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3億元)。自從2011年以來,美國太空人一直乘坐俄羅斯聯盟號飛船往返太空站。

如此巨大的價格差距令馬斯克震驚。他發布推特評論此事稱,「兩家公司做的是一樣的事情,波音卻能多拿那麼多錢,很不公平。」

波音發言人貝瑞特(Joshua Barrett)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NASA支付給波音的2.872億美元額外資金是「公平和公開談判」的結果。他說,波音在該項目中承擔了「明顯更大的前期財務風險」,這筆款項有助於確保NASA具有「調整發射日期所需的靈活性」。

NASA副局長肯.鮑爾索克斯(Ken Bowersox)也站出來反駁說,該局認為給波音的錢「代表了任務的適當價值」。他稱,沒有證據支持該局審計師的結論,即波音原本願意接受更低的價格。

但是關於錢的問題都不是目前最要緊的。OIG目前最關切的事情是——錢花出去了,效果可能沒達到。

同一份報告指出,兩家公司的太空器開發都經歷了兩年多的延誤。

雖然兩家公司都表示計劃在明年就完成首次往返太空站的載人太空任務,但NASA還是考慮明年秋季和2021年春季先在俄羅斯聯盟號飛船上為美國太空人買上兩個8,000萬美元的座位。迄今為止,NASA已向俄羅斯支付了39億美元(約新台幣1,190億元),用於穿梭運送70名美國太空人。

NASA這麼做,是因為兩家公司還有重要的測試沒完成。SpaceX需要完成對龍飛船緊急中止系統的全面測試,波音需要完成無人值守的測試,即向太空站發送一個空的Starliner太空艙。該飛行計劃於12月17日進行。

OIG報告稱,這樣下去,NASA「要麼承擔發生重大系統故障的風險,要麼繼續延後太空人乘坐商業太空船的時間。」

截至今年8月,NASA已花費了55億美元(約新台幣1,677億元)用於商業載人太空計劃。2014年9月,該機構授予了波音和SpaceX載人太空合同,總價值達68億美元(約新台幣2,073億元)。兩家公司各拿下了6次NASA航班,預計到2024年將運載48名太空人。

2014年簽訂合同時,波音拿了42億美元(約新台幣1,281億元),而SpaceX只拿了26億美元(約新台幣800億元)。當時NASA稱出價是基於兩家公司各自的報價而得出的。

本文授權轉載自:36Kr

關鍵字: #NASA #SpaceX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長期觀察臺灣新創生態,推動國內Meet創業小聚、AAMA搖籃計畫的巨思文化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她指出新創若要跨越成長瓶頸,必須穩固「品牌、信任、資本」三大支點,並形成動態的正向循環。

特別是今年迎來臺灣證券交易所「創新板」2.0新局,新創更應該善用資源,藉由透明化治理贏得市場信任,同時借助資本平台放大品牌能量,鍛鍊好企業體質後進軍國際市場。上市,從未是終點,而是企業累積第二成長曲線的底蘊,更是企業實踐社會責任、進入永續成長的起點。

從品牌認知到信任資本:新創企業的成長三支點

新創從零到一的過程,通常會經歷哪些關鍵的成長階段?陳素蘭直言,「新創是社會上的新面孔,必須要先被看見有知名度(Awareness),接著才能被市場認可(Acceptance),最終進而累積深厚的品牌信任感(Trust),這是一條每家新創企業的必經之路。」

不論是經營B2C或B2B市場,品牌信任感的建立,不能只依賴短期預算所帶來的瞬間行銷曝光。陳素蘭建議,新創進入市場前先清楚定位自身的獨特價值,持續落實言行合一的經營策略,向消費者與商業夥伴展現長期的價值承諾。換言之,品牌與信任的塑造並非一蹴可幾,背後往往需要資本的挹注支持。

由此觀之,新創要走得踏實、奠基穩固基礎,陳素蘭認為需要三個關鍵支點「品牌力、信任力、資本力」的構成,而且這三個支點環環相扣、彼此影響。陳素蘭解釋:「品牌力帶動信任力,信任力吸引資本力,然後再運用資本的投入,讓企業能持續深化技術研發與強化市場行銷;同時,也能推動組織管理優化,提升整體營運效率與品牌競爭力,三者之間形成正向循環,正是企業穩健成長、立足市場的關鍵。」

創新板2.0升級啟動,為新創點燃成長引擎之火

數位時代X臺灣證券交易所
圖/ 數位時代

相較於國際市場的創業環境,這三個支點之中,臺灣新創過去大多較忽略的,是善用「資本市場」以作為加速成長力道的槓桿資源。因為許多創業者花更多心力在技術打磨、產品開發,但當要拓展更大的營收版圖時,才赫然發現,資本市場的力量不可或缺。

正因如此,臺灣證券交易所推動的「創新板2.0」升級,即是賦能新創,強化品牌信任與營運體質的關鍵轉捩點。陳素蘭指出,觀察創新板2.0做了一系列革新,包含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提供新創多階段上市輔導機制,以及上市後加強品牌曝光、媒合投資人互動等措施,藉此讓更多具潛力的新創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也協助企業在募資、品牌信任與市場能見度更上層樓。

陳素蘭舉兩個登上創新板最有印象的企業,其一是首家進入創新板的錼創科技,一路看著他們透過資本市場的公開透明與品牌強化,不僅打開市場知名度,甚至受惠創新板2.0新制,股票流動性的提升,反映市場對其價值的信心,也進一步吸引更多國際訂單。另一家來自AAMA計畫第二期學員的Gogolook,在創新板的助力下穩健營運體質,近年有更多消費者認識他們的資安解決方案,甚至Gogolook順利進軍歐洲完成策略併購,並進一步擴大全球市場佈局。

從這兩個案例當中,陳素蘭提到:「創新板2.0的存在意義,不是單純協助新創企業掛牌上市而已,更是為企業打開信任之門、提升品牌能見度與資本能量的成長引擎。」加上證交所提供系統化、階段式的支持輔導機制,越來越多新創得以從市場的新面孔,蛻變成有競爭力與市場信任的長青企業。

立足臺灣,邁向全球:上市是新創永續經營的起點

面對全球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臺灣新創在立足本土市場後,下一階段將放眼國際商機。這時候,資本市場的支持,亦是新創邁向國際的重要推手。陳素蘭提到,她觀察創新板效法那斯達克(NASDAQ),是支持創新的首選籌資平台,幫助尚未獲利但有商業模式潛力的企業,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關鍵資金。而且有創新板的背書,臺灣新創在進入海外市場的時候,對品牌信任更是加分元素。

陳素蘭就觀察到,證交所協助新創拓展海外市場時,持續投入資源並展現高度支持。她指出,「近期證交所與KPMG一起成立『東南亞創新資本平台』,就是扮演鏈結臺灣與東南亞創新生態系的橋樑,幫助更多新創在東協市場進行業務拓展、資金媒合與合作交流。」

不過陳素蘭也強調,新創在跨足國際市場時,更需要「負責任地」使用資本市場的資金。「對資本的負責態度,就是願意把自身的經營承諾、財務表現公開在陽光底下,接受各界的檢驗,不僅有助於建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更能贏得國際投資者與合作夥伴的信任,」她補充道。

因此,上市進入創新板,對新創企業而言,絕非是成功的終點,更是邁向國際化及永續經營的新起點。借助證交所創新板2.0的支持,相信有更多臺灣新創企業在資本市場穩健成長,持續深化「三大支點」實力,穩健立足在地、勇於挺進國際,展現臺灣新創追求永續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堅實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