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賣傳統油車到做電車事業門檻在哪?機車行轉型該怎麼做?這個議題對從業30年,今年已52歲的台中精輪車業店長劉清溪來說特別有感,他的台中店面被官方稱作是元老級的經銷商,加盟中華emoving已邁入第10年,9年轉型過程的酸甜苦辣點滴在心。
劉清溪最初是從父親手上接下家裡的機車行事業,從20幾歲開始在機車行工作,從學徒慢慢訓練成為修車技師,不過他總覺得經營油車就是每天重複的賣車、修車,拿著螺絲起子、扳手敲敲打打,滿手弄得髒兮兮,有時候覺得似乎會永遠被綁在傳統產業裡。
剛好在2010年,看到中華emoving出現,當時他40多歲,想讓自己的事業有不一樣的變革,在與家人討論過,便決定投資數百萬元加盟中華emoving,成為大台中區的總經銷。
即便當初看不到、也摸不到電動車會如何發展,但既然電動車是一個新興產業機會,當他看到中華推出電動機車品牌emoving、加上中華又是大品牌,因此毅然決然在中年展開事業的第二春。
從油車跨入電車,學習門檻:銷售、新技能
劉清溪所開的中華emoving專賣店,正好承租在原本油車行的斜對面,讓他可以隨時到兩間店走動。
在加盟資金上,中華電動二輪營銷部營業通路組經理廖敏薇提到,為鼓勵更多傳統車行加入販售、維修電動機車行列,中華emoving提供較低的加盟門檻,同時也會補貼裝潢、電腦設備等,在設點上會優先考慮經銷商所在地附近,再評估該區的人口、領牌數等。
剛經營電動機車事業時,劉清溪也相當不習慣,傳統油車著重機械面,電動車雖然模組化,零件變少了,但要學基礎電學知識,「剛開始會有難度,但經過1-2年歷練後,要再進階學就會很快。」
在銷售面上,消費者在挑選油車,主要取決於品牌、外型兩大因素,傳統摩托車可能30分鐘就能成交,但電動車可能要花上數小時,主要在於大眾對於電動車的操作仍陌生,加上又有許多車聯網功能,像中華新推出的白牌電動機車iE 125,需要透過手機App操作,一開始得先學會怎麼操作,又得面對消費者各種手機品牌等問題,他笑說:「玩到最後,覺得以後可以改賣3C產品了。」(Gogoro最強敵手?中華emoving電動機車iE 125性能、資費一次看)
在採訪過程中,劉清溪更現場示範如何用電腦診斷車子的問題並幫客人做個人化設定,即便已經52歲,他在操作電腦上仍相當俐落。劉清溪說,自己一直跟著車廠在學習新的東西,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他相信,未來不管市場怎麼變,他都能銜接得很好。
劉清溪表示,台中目前共有5家專賣店,平均每個月可以銷售100-200台之間,最有感的是賣車不用像過去面對惡意的拚價,能維持應有的利潤。放眼未來,接下來將加速拓點,讓台中的專賣店數量達到2位數成長。
轉型不是口號!車廠要變,車行才會跟著變
談到機車行轉型,劉清溪認為,政府、車廠的角色很重要,唯有當車廠變,車行才會跟著變。
他解釋,政府的角色是做好基礎建設,如協助業者建置充電站等基礎設施;車廠打造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當基礎建設與產品都到位後,消費者購買意願自然會提高,就能慢慢驅動下游車行轉變。
當市場慢慢形成後,車行也願意朝電動化發展。劉清溪舉例,「過去油車時代,從化油器轉到噴射引擎時,一開始大家都很排斥,不過當市場逐漸形成後,車行也不得不轉變。」
唯有車廠全力推動,下游車行自然沒有不轉的道理。雖然9年前還看不到電動車的未來性,但劉清溪也因為卡位得早,才能跟上這波電動車快速成長的趨勢,他也提醒:一旦電動車技術發展跟油車差距越拉越大時,要轉變也會更痛苦,轉型必須趁早啟動。
責任編輯: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