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8年課綱中強調的「素養」,看企業該如何永續學習熱情
從108年課綱中強調的「素養」,看企業該如何永續學習熱情

近日家長討論最熱門的是108課綱「核心素養取代能力」的變化,教改的討論是發現了什麼社會現象,讓學校將評量標準從知識量化評量改成較為模糊且不易量化的「素養」?(推薦閱讀:課綱改不了社會教育

「核心素養」 所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由我從事成人教育觀點來看,即是為了讓學生透過情境式的學習,了解你所學,並透過所學與思考解決問題,進而發掘自己的熱情。

這幾年辦理教育訓練的過程中與學員和講師互動,無論初階或進階課程,多數人(包含講師)都非本科系畢業,都是在學校畢業後在隨著興趣,在職場中獨自摸索並解決許多問題後,才找到熱情。

為何多數年輕人傾向投入網路相關產業,而非傳統產業?

以曾經待過電子業的經驗來觀察,除了新創、拓展與轉型的企業外,大部分的企業因已進入經營成熟期,分工精細,新進員工進入職場多被賦予螺絲釘的角色,且在內部品牌塑造遺忘持續溝通「企業願景」與「企業想要解決社會問題」,這就跟現在學校教育一樣,傳授了知識與技能,但與生活的連結不足,工作中所解決的問題不易與生活產生連結,成就感不足,尤其在資訊傳播快速與網路原生世代樂於分享自身現況的時代下,企業與工作認同已是在職場管理另外一個重要的考量。

shutterstock_1217505607_team
「企業與工作認同」是未來職場管理的重要考量。
圖/ fizkes via shutterstock

近年討論熱烈的 「B型企業」,成為B型企業是為了成就高大上與追求流行的行為嗎?我認為主要目標並非是要顛覆企業原本的商業模式,而是讓企業深思既有的策略、品牌塑造以及企業核心價值,給予員工與客戶更精確的願景與解決方案。雖然B型企業跟大家所熟知的CS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業社會責任)有所不同,但就個人觀點來看,希望企業除了達到最基本照顧員工與提供就業的社會責任外,更進一步透過企業本身影響力與社會作更強的連結,這個目標是沒有什麼不同的。

從事B2B的企業或工廠需要「塑造品牌」嗎?

我認為不分企業所從事的商業模式與規模,都需要品牌打造,尤其是新創企業。

「品牌」就是影響力的表現,更是代表一種核心價值與企業文化累積。

「外部品牌」是由所有員工透過解決客戶各類問題一點一滴所累積而成,「內部品牌」則是透過企業願景認同與職場文化累積而成,即使是生產螺絲,它也是眾多終端產品的基石,也是社會進步生態圈中的一環,透過解決精密度、材質、特殊形狀等產業需求,給予終端產品更多可以實踐的想像。

曾經工作過的實驗室有一句話 「知識是為了解決下一個問題而存在」,當知識取得不是一個障礙,「透過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技能就極為重要。(推薦閱讀:當學校的腳步跟不上科技進步,大學文憑的畢業生真的是老闆要的嗎?

現今教育朝向以「邏輯批判與思考」取代工業化量產強記知識的方法,企業管理也要回到初衷,透過運用科技與組織調整,創造增進員工熱情的環境,以解決各類新型態的問題。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