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UNIQLO「潮」起來的大叔,木下孝浩是誰?
讓UNIQLO「潮」起來的大叔,木下孝浩是誰?

UNIQLO終於「潮」起來了。

2月14日,粉絲終於盼來了UNIQLO《LifeWear》雜誌以「Livable Cities」為主題的春夏版(第二期)。這是繼去年9月份創刊後,木下孝浩帶領雜誌團隊誠意打造的「東京指南」。而此次與MONOCLE合作中,邀請《原宿牛仔》作者、Eatrip的主廚、Hender Scheme創辦人、主編泰勒.布魯雷(Tyler Brûlé)四個人推薦以UNIQLO東京分店為原點的4個東京街區遊蕩指南收到更多盛讚。

當你習慣性把UNIQLO與Zara、H&M等快時尚品牌悄悄劃歸到日常穿搭基本款時,它卻憑藉《LifeWear》驚艷了時尚圈,再次成為2020開年爆款。

這幾年,UNIQLO與NIGO、UT、KAWS等品牌的聯名款持續引發搶購熱潮,嚐到甜頭後,UNIQLO創辦人柳井正請來木下孝浩(Takahiro Kinoshita)操刀《LifeWear》品牌冊,第一期與UNIQLO 2019秋冬新品同步問世後,就持續在日媒、Facebook、Instagram上掀起話題。

很多網友在看到樣刊後,一邊驚訝於木下孝浩創作與UNIQLO經營理念的極致共融,一邊盛讚作品審美體系的輸出,豐富多彩的內容和簡約時尚的視覺呈現,直觀地向消費者傳遞了「LifeWear服適人生」的品牌哲學,大家彷彿在見證第二本《popeye》的崛起。

很多讀者對木下孝浩或許會感到陌生,但稍微了解下日本潮流文化就會對這位52歲的「潮流教父」充滿崇拜。

圖
圖/ 虎嗅網

延伸閱讀:一個Chatbot催動業績成長10%!UNIQLO台灣兩年的數據摸索心路

Complex曾把木下孝浩評選為「The 50 Most Stylish Men in Media」 (媒體行業全球50佳最具型格男士),他是日本公認最會穿衣的男人,一手撐起日本殿堂級潮流雜誌《popeye》。

《popeye》是時尚的鏡子

《MONOCLE》主編泰勒.布魯雷(Tyler Brûlé)
一本優秀的雜誌是即使過了十年後再看也不會感到過時,《popeye》做到了。

1970年代,日本經濟騰飛讓很多衣食無虞的年輕人開始尋求精神寄託,在此期間一批輸出美式文化的潮流雜誌應運而生。

圖
圖/ 虎嗅網

1976年6月25日,木滑良久創辦《popeye》(日語:ポパイ),「popeye」不僅與大力水手同名,還可以拆解為「pop eye」 (做流行的眼睛)。雜誌因為實地拍攝與流行元素完美結合,迅速在年輕人中躥紅。

當時,木滑良久為了給日本年輕人呈現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開創了日本雜誌實地取材的先河。他後來回憶道:「那時需要親自趕赴美國西海岸拍攝當地年輕人生活與流行穿搭,再把素材傳回日本創作。」

《popeye》創建時有一句口號,「Magazine for City Boys」,木滑良久對此的詮釋是:那些在冬天喜歡滑雪,夏天喜歡網球,熱愛運動和生活,同時受女性歡迎的年輕男性就是「city boy」。

木滑良久一直把「Magazine for City Boys」視為《popeye》精神內核,並堅信理論會過時,而追逐時代則不會。「我們不構築理論,只順應時代。」

然而千禧年後,《popeye》高端時尚的定位漸漸被年輕人疏遠,再加上整個傳統雜誌行業處在網路媒體巨大衝擊下,《popeye》人氣和銷量也開始急劇下滑,直到等來了木下孝浩。

木下孝浩生於1968年,大學畢業後就進入日本最著名的雜誌出版社Magazine House工作,先後在《Men’s Club》、《an.an》、《Brutus》團隊淬煉成長,2012年由《Brutus》轉會《popeye》並出任總編輯。

山本耀司說過:「我不是一個設計師,而是一個表達者。」對時尚編輯而言,發現這種表達並且搭配出個人風格尤為可貴。

街拍
木下孝浩街拍
圖/ 虎嗅網

作為時尚圈的資深媒體人,木下孝浩無疑是山本耀司標準下合格的表達者。

在東京浸淫多年,他對東京街頭時尚了然於胸,以街頭造型現身時裝週總能成為焦點。在他的街拍照中,經常出現類似Brooks Brothers的條紋西裝,他偏好灰白藍等淺色調,一頭夾雜黑白的短髮在復古圓眼鏡和儒氣質映襯下優雅有型,甚至被日本媒體盛贊「融合禪學及東京街頭的完美搭配,非常雋永。」

雖然雜誌工作的關係,要求木下孝浩必須緊跟流行資訊,但他認為:「雜誌會讓人想回頭一再翻閱,網路文章卻難以做到這一點。與其追隨潮流,不如創造潮流。」

木下孝浩曾對友人表示,除了排斥使用手機,他亦不希望將雜誌電子化。「只要是好的東西不管以什麼方式呈現,都能吸引人。」

就像前輩山本耀司說的那樣:「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東西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才知道自己是什麼,這才是自我。」

對木下孝浩而言,服裝就是用來定義自我的工具,City Boy應該走出自己的風格,而不是一味追求合群。

所以,即便52歲,木下孝浩依舊能憑藉獨特穿衣風格一次次穿越流行週期,始終走在潮流前沿。

木下孝浩的《popeye》時代

木下孝浩對《popeye》的改造,從2012年履新主編一職開始。

他先對City Boy提出了全新的定義:「每天遇到的人中能令你有感覺的,能引起你感興趣的就是City Boy,並不需要用一套外在標準去衡量一個人的價值。」

他眼中的City Boy精神狀態優先於外表,是那種「享受當下生活、追求美好的生活品味,還能保持自我,紳士、禮貌又上進的男生。」 (木下孝浩接受日本媒體採訪時對City Boy通俗意義上的詮釋)

圖
《popeye》雜誌圖片
圖/ 虎嗅網

其次,木下孝浩效仿木滑良久走訪紐約、倫敦、波特蘭和西海岸,圍繞City Boy策劃了一系列都市白領專訪、品牌、穿搭等專題。

基於此,讀者才能在《popeye》裡看到諸如嘻哈達人、說唱歌手、街頭男孩、大學生、品酒師這些不同職業的City Boy透過穿搭風格彰顯人生態度。雖然他們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狀態下,但都能在追求美好生活品味時保持自我,「紳士、禮貌又上進。」

最後,他對《popeye》內容進行了改革,逐漸加入日式複古元素,對往期過分純正的美式風格做出調整,最終充滿腔調的穿搭、東京街景的生活縮影都在雜誌上真實呈現出來。

可以說,不同城市中閃光的City Boy們因為《popeye》產生了某種連接,無數街拍少年開始樂此不疲模仿《popeye》的穿搭。

這股潮流引領也讓City Boy的精神內核逐漸超越時尚本身,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從這裡尋找時尚風格和生活方式,它演變成一本關乎年輕人生活態度的城市指南。

日本曾有電視節目總結過木下孝浩接手總編6年間出版的71期雜誌,讚揚這些精彩紛呈的內容重新定義了最符合時代的City Boy樣貌:他們不拘泥於自身標籤,把穿搭當成一種生活方式、態度,最終演化成根植內心的人文情趣。

現居東京美國作家大衛·馬克思(David Marx)亦在《popeye》的四十週年特刊裡寫道:「《popeye》搭建了日本年輕人和世界間的資訊橋樑。如果沒有《popeye》,日本的流行文化可能並不會像今天這般豐富。」

海外《popeye》的粉絲也不吝盛讚,中國知乎用戶@Major大調評價木下孝浩的City Boy精神:「City Boy不分年齡和世代,它在時代中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卻有著沒有賞味期限的精神硬核。甚至超越了性別,成為一種精神標杆和通行語言。」

木下孝浩與優衣庫相互成就

木下孝浩與UNIQLO合作相得益彰,其實有跡可循。

2016年,UNIQLO與木下孝浩的名字第一次同框。當年,UNIQLO紐約旗艦店品牌慶祝10週年,聯合《popeye》推出了販賣各類日本印刷品和流行文化的Tokyo Newsstand大獲成功,雙方因此建立良好的溝通。

近幾年,UNIQLO帶著足夠的誠意準備進軍時尚界。迅銷集團創辦人兼總裁柳井正曾公開表示:「為了將UNIQLO打造成真正的全球品牌,資訊編輯能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木下孝浩也對媒體表達過:「年輕時進入雜誌工作是美夢成真的感覺,不過在一個地方待很久也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後來決定讓年輕人去做吧。」

圖
左為2012年6月木下擔任《popeye》總編輯第一期,右為2018年4月木下離任最後一期
圖/ 虎嗅網

所以將時間拉回2018年5月,儘管木下孝浩以執行董事身份加入迅銷集團(負責UNIQLO整體創意工作,資訊傳遞、品牌化、市場營銷、門店傳訊和產品設計)被日本媒體稱為「非典型跳槽」,但基於此前良好合作關係再加上近年來UNIQLO進軍時尚界的決心,雙方強強聯手也在情理之中。

木下孝浩加入迅銷集團後,其創辦人柳井正也對媒體表達了自己的期待:「木下孝浩此前透過在《popeye》的工作與世界達成了聯結,現在他加入UNIQLO,我希望他能塑造並向全球傳遞出日本的優點,也將世界的優秀面傳遞給日本人民。」

木下孝浩隨後也情商在線的回應媒體:「此前做街拍特輯時,就發現年輕人都喜歡穿UNIQLO,很想知道優衣庫到底有什麼魅力對年輕人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碰巧有機會遇見UNIQLO的社長就加入了UNIQLO。」

不管兩人是真惺惺相惜還是公關話術,至少木下孝浩從《popeye》到《LifeWear服適人生》,作品呈現出的主題創意、呈現方式並沒有改變 。

而且,這次木下孝浩打破此前多年「雜誌不電子化」的原則,為《LifeWear服適人生》設置了Amazon Kindle上的電子版,方便全球消費者隨時隨地下載,為《LifeWear服適人生》雜誌在各大社交平台出圈創造了條件。

UNIQLO為什麼要做《LifeWear服適人生》?

在日本時尚界,歷來各大品牌就有用實體刊物承載品牌質感、體現消費者關懷的做法,品牌方堅持認為「這樣更容易與消費者達成價值認同,在消費群體中樹立品牌忠誠度。」

比如,早在1988年川久保玲以Comme des Garçons的名義發行《Six》(第六感)雙季刊,其中收集了她的設計靈感以及欣賞的攝影、繪畫作品;H&M旗下高端品牌COS也曾推出《 COS Magazine》半年刊,由荷蘭引領雜誌設計潮流的《FANTASTIC MAN》團隊操刀,透過紙質媒介演繹品牌的設計哲學與生活美學。

除此之外,快消服裝品牌asos也曾出過雜誌《asos》、時裝品牌IT出過《IT POST》、XINTIANDI新天地透過《Social Paper》創立了品牌SOCIO,甚至Uber發行了針對Uber司機群體的雜誌《Momentum (衝力)》,Airbnb針對房客發行了室內雜誌《Airbnbmag》……

柳井正因其父經營過一家VAN經銷店的緣故,在創辦UNIQLO之初VAN的理念便融入了血液中。

VAN的創辦人是比藤原浩還要更OG級別的潮流教父石津謙介,連三宅一生都奉他為自己的導師。所以,柳井正不甘心UNIQLO止步人們衣櫃的基本款,進軍時尚界是他蟄伏多年的夙願。

正如COS的創意總監說過:

「品牌的雜誌所扮演的角色,像是一個表達靈感的工具,一個施展創意的媒介。而且拍攝和製作符合當季風格的時裝大片,這中間可以將靈感和產品最有效的結合在一起。我們很自豪能夠呈現:一本漂亮的、簡短的、充滿想像力的雜誌給消費者。」

木下孝浩恰恰就是這樣一個能化腐朽為神奇的「時尚教父」,他風靡網路的街拍圖,細節處融合著普世穿衣哲學,溫潤儒雅的氣質、復古圓眼鏡、極具辨識度的Preppy Style不經意間就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而且,難能可貴的是木下孝浩還能把這種穿搭哲學滲透在每期雜誌裡,讓讀者感受到藏在每張圖片背後的高級感。

木下孝浩接受日媒採訪時坦言:「對我而言,製作雜誌不單單是工作而變成了生活,因為我24小時都在想怎麼去做雜誌。我呈現的是大眾文化,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設定目標消費群體。希望大家看到LifeWear大方向和《popeye》並沒有太大不同。」

責任編輯:林芳如、蕭閔云

本文授權轉載自:虎嗅網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